古诗教学:是“不求甚解”,还是“力求甚解”?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krrock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教学中,对诗意的理解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小学生究竟该如何解诗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小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所以提倡“兴趣为先、不求甚解”;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诗是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美的语言,学习古诗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应当“沉入语言、力求甚解”。
  两种观点一直各据其理、各执一端,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窃以为,古诗以其典雅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博大的思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弥散着迷人的芳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更大的意义在于了解、传承、弘扬这一文化瑰宝,并从中感受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古诗带来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愉悦。
  然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分支,古诗教学自然也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与体味之外,“亲近语言、品味语言、咀嚼语言” 同样是古诗教学的应有之义。加之古诗语言凝练传神,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情意表达都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所以教师更当紧扣其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诗性的语言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实,“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 看似对立,实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诚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那么,如何在“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之间寻求合适的“度”,让古诗教学既情意盎然,又扎实厚重呢?
  请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的片段。
  师: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
  生:忧愁、凄凉、悲哀、孤独……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看注释,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这首诗在哪些地方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诗中哪个词儿告诉我们张继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江枫、渔火。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乌啼。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感到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是不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其实,身体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
  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生:因为他思念亲人了。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霜满天。
  师:“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词典里有这些解释。(大屏幕出示)在这四种意思中,你会选择哪种?(生思考后举手)
  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咱们把这个字换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背井离乡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母亲、家人、妻子、朋友……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只有月落乌啼相对,只有江枫渔火相对。大家想一想,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
  生:悲伤、忧愁、寂寞、孤独……
  师: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生齐读全诗)
  对于《枫桥夜泊》一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诗中的“江枫”并非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江村桥”和“枫桥”;“愁眠”亦非指因愁失眠,而是一座山的名称。所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指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笔者无意于这些考证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这诗如若这般教学,那么,诗中那空灵的意境、隽永的情味也就荡然无存了。
  上例中,王老师以“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然后让他们说说“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大意、感悟诗情。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对”字上,让他们感受诗人无人可陪、无人可伴的寂寥与落寞。
  纵观整个环节,王老师既没有刻意强调诗意的理解,也没有一味放任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围绕“愁眠” 和“对”这两个语言生发点,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妙之言,感受其中的深邃之意,体悟其中的悠远之境。这种“从整体着眼,从细节着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 312365)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生本高效”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始终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体现年段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渗透小班化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体验。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综合,强实践,讲全面,求发展,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核心定位。  小班化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小班化情形下该如何落脚?如何使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彰显精致的魅力,实现儿童主动参与和个性化的阅
【设计理念】  苏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学生们也爱读。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也是一首现代诗,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这首诗的意象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深奥的修辞手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不是难事,而想象最美的画面,读出最真的情感,正是这篇
编者按  近年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观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摈弃那种 “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的教学方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本质?在课堂中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不少有识之士对诸如此类相关问题正努力探索着。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在何小中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学本课堂”研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10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该校,全程参与了该校组织的《坐井观天》和《
【设计意图】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则开放性的习作教学命题。题中的“生活”,指向孩子们身边的真实的情景和事件,这是表达的源泉和基础;“美好”则强调在表达时要“求真、向善、尚美”,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积极情感。  “生活”是源泉,“美好”是主题,“更”字则突出了相关事件对于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他们想要表达的话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是
【摘 要】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可尝试从“确定核心目标,精简教学内容”“设计主干问题,简明教学环节”“凸现学生主体,简化教师行为”三方面努力,以求在简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核心目标 主干问题 学生主体  众所周知,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然而,在现实的小学
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品三国”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本课程通过“概述三国演义、观看三国影视、三国人物欣赏、三国知识大比拼、三国故事比赛、漫画中的三国”等一系列的阅读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品评三国人物,发掘三国谋略,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谋略智慧、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去欣赏《三国演义》这本经典文学著作。现以“品三
【摘 要】《草原》一文运用了“朴实记录”的表述方式。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一写法,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探究“朴实”背后的缘由,体会这样写的妙处,通过扩充、联系、罗列、迁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手法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这一表达方法。  【关键词】表达方法;扩充法;联系法;罗列法;迁移法  下午放学后,有学生来到办公室,谈起《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咕哝了一句:“《草原》是
自古以来,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这首27个字的词作,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的确,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白居易已67岁了,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个个好懂,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那明艳的画面,那绚烂的意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