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人和人的经济活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失误及其根源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二重的过程,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与人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新古典经济学放弃了古典经济学从人与人关系方面进行的分析,专注于人与物关系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或称新政治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片面性和失误,以生产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各自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也存在着不足。传统经济学继承
其他文献
中国能否如期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无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是对于中国和世纪社会主义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对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很大制约作用的因素,至少有八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的全面性、社会转型的平稳性、和平的外部条件、农业的重要性、文化的先导性、可持续发展、社会完全统一街头进入新世纪的时候 ,共同关注、研究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增辐减缓,经济运行出现了与以前高速增长时期截然不同的次高速增长特征,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形成以及经济增长拉动因素减弱等等。上述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曾相继出现,对此这些国家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持。本文在总结别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次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失去因素,以为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认为,“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继续受到需求制约,因为消费需求在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到来之前难以较大扩张,投资需求受居民消费和民投资的影响会相对不足,而出口增长也不可能再有以前的高速度。预计“十五”时期GDP年匀增速7%~8%。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产业调整将迈出大的步伐,对外针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十五”期间产业结构政策的取向是在扩大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
鲁迅生活成长的时代,以及地域的文化环境,民间道教气氛是相当浓郁的,在他的日常生活教育、文本阅读等各方面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曩子。对于道教文化,鲁迅一方面把看作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力图揭示经反映和影响中国人信仰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深刻和现实是出它对新文化的根本--价值理想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彻底反动,在另一7方面,鲁迅又怀着深切的同情挖掘出民间道教文化某种不合理的历史合理性--它的某些成
本文围绕潘金莲种种生活事件,试从文化层面探究妻妾 争宠所反映的女性意识的社会实质及其悲剧性。文章认为,评价妻妾争宠现象,不宜仅从纯粹个人之争与个人品质坏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而应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妻妾争宠是封建时代婚姻制度的特有产物,是妇女追寻人身权利意识的扭曲形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性格,是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
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公有制”的论述,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双重内涵。他对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阐述,包含了所有制形式上古典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公有制和人们得益取向上古典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集体主义的双重逻辑结构。而真实的集体和集体主义价值原则,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确立。在社会主义社会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堪称公有制在实现形式上的核心原则。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
分包制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创新,主要分布在商品化程度高、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领域。这种组织形式依靠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契约联结而成。契约的形式包括两种:市场上形成的纯粹短期契约和双方缔结的中长期契约。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和农业投资的专用性,契约规制结构很难克服双方的机会主义动机,从而引起较大的交易成本。为了弥补组织上的这一缺陷,需要利用声誉机制,进行固定投入以及政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