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来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研究型学习方式发展演变的启发,建构“11243”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以专题问题和调研选题为导向,强化教学环节和研究攻关;以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根本,搭建数字化和特色化教学平台;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为目标,推进配套建设和改革.文章从研究型建构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出发,对其实践运用进行反思,使其在改进中完善.
其他文献
在地国际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生态文明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研究探索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本土实践和国际视野的环境资源类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要求,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在地国际化顶层设计、引进优质海外资源、挖掘本土国际化优势等实践,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目标.
我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现实背景下,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着力实现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大量优秀“工匠”无疑是关键之策.基于此,文章在深刻探析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内涵和新要求的基础上,从文化铸魂、机制聚才、教育引领、实战成军等四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融入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路径探析.
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谈心谈话涉及价值传承、价值观构建,覆盖学生成长的各领域,全方位对接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原因有:交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关系疏离化;偏离生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工具化;价值断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目标抽象化.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运用“微话语”提升教师与学生网络对话实效性;借助“表情包”增强网络对话吸引力;通过微信、“易班”等平台提升网络对话影响力.
在高校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文章倡导教师主导性与师生互为主体有机结合,立足课程教学,从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双视角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针对“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实践,基于研究生一年级学情基础,坚持“低门槛、高质量”的授课原则,将教学理念、教案设计、课程环节设计、考评机制与思政元素融合,实现课上课下双向并行、点—线—面多维覆盖.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冲击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各领域的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20届高校毕业生是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叠加本就加剧了就业的难度,疫情的爆发又为毕业生就业前景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构建更全面、更完善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以全球素养课程为核心,让大学生将生涯规划、决策能力内化成为一种素质,全面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特点,才能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难题.
国家认同是国家与个体间内在一体性的确证,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要素.文章将理论结合现实,面向香港高校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现状调查分析,进而探讨培育香港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六条路径,多主体主动作为、共同发力,以期切实提升香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探索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路径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育人模式创新为关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架构,以教育要素融合为路径,以优质资源聚集为保障,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导师团”建设为依托,构建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完善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机制和育人体系提供借鉴.
新时期,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日益加强,对高校党建教育的开展也越发深入.高校应积极探索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实现党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党建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落地保障,充分发挥出高校党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契合性,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同向建构.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大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其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认识其政治角色差异,关键在于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教育内容在于党员角色规范,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政治责任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浙江文化源远流长,极具工匠精神底蕴.文章从浙江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浙江文化基因里的工匠精神,探讨浙江工匠精神的灵魂、内涵以及当代价值.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浙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