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是孩子的需要,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画画是孩子的需要,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尊重孩子绘画需要,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孩子们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映照出他们的思想状态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我们教师应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那么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把儿童变成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创造或带有讨好地去迎合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在专家们看来,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主要的是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表达和游戏的时间。而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教育界应重视儿童画在反映儿童的理解、传达信息,以及他们对自我认识的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更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对他们不加以任何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儿童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的价值。尊重孩子绘画需要,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一、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环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如春暖花开时,带孩子们去野外寻找春天,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带孩子欣赏荷花,在草地上打滚;秋风习习时,带领孩子们去树林捡落叶、摘野果……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剪纸等活动,使幼儿把自己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方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幼儿总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面丰富,充满想像。他们的画多为抽象画,线条歪歪扭扭,图形没有规则,画面虽凌乱,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对事物爱憎的情感。如大(二)班鲍俞辰的《恐龙滑梯》:许多小恐龙在恐龙妈妈背上滑滑梯,有翼龙、剑龙、霸王龙等,个个形态可爱、形象。恐龙是鲍俞辰最喜欢的动物,他有许多恐龙玩具、图片,并且把自己玩滑梯的生活体验也形象地表现在其中。在评价环节中,我让他向小朋友介绍他的作品,看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述说着“恐龙故事”,我也听得入了迷。通过画画,孩子宣泄了自己的感情,他们指着自己的画,总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成人不防多听听孩子们的解说,耐心地做忠实的听众,用孩子的眼光去观看和欣赏每一幅作品,多给孩子以鼓励和启发,不要追求画得像与不像,这样,你会发现孩子们画得更起劲,更自信,也更快乐啦。正如罗恩.菲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敲敲打打、搓挖泥巴,堆砌沙堆,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忘我地投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他们脸上的微笑提示了我们,孩子正体验着他画中的情感。
四、让美术完善幼儿的人格。
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孩子来说画画是一种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易行的活动。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绘画的快感,绘画这种活动能够使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生气、高兴、自卑、喜爱等等),就很自然的通过绘画抒发、发泄出来。绘画对孩子心里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大(一)班卢星辰早上入园时哭得很伤心,因为爸爸妈妈有事去奶奶家不能带上她。在美术活动时,她画的《奶奶家》画面上用一框框框出了奶奶家的情景,角落里,一个小女孩正伤心地流泪呢。星辰把心里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之中,使她发泄了不满,也让她能调整好心情,真正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成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孩子们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映照出他们的思想状态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我们教师应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那么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把儿童变成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创造或带有讨好地去迎合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在专家们看来,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主要的是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表达和游戏的时间。而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教育界应重视儿童画在反映儿童的理解、传达信息,以及他们对自我认识的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更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对他们不加以任何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儿童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的价值。尊重孩子绘画需要,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一、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环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如春暖花开时,带孩子们去野外寻找春天,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带孩子欣赏荷花,在草地上打滚;秋风习习时,带领孩子们去树林捡落叶、摘野果……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剪纸等活动,使幼儿把自己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方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幼儿总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面丰富,充满想像。他们的画多为抽象画,线条歪歪扭扭,图形没有规则,画面虽凌乱,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对事物爱憎的情感。如大(二)班鲍俞辰的《恐龙滑梯》:许多小恐龙在恐龙妈妈背上滑滑梯,有翼龙、剑龙、霸王龙等,个个形态可爱、形象。恐龙是鲍俞辰最喜欢的动物,他有许多恐龙玩具、图片,并且把自己玩滑梯的生活体验也形象地表现在其中。在评价环节中,我让他向小朋友介绍他的作品,看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述说着“恐龙故事”,我也听得入了迷。通过画画,孩子宣泄了自己的感情,他们指着自己的画,总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成人不防多听听孩子们的解说,耐心地做忠实的听众,用孩子的眼光去观看和欣赏每一幅作品,多给孩子以鼓励和启发,不要追求画得像与不像,这样,你会发现孩子们画得更起劲,更自信,也更快乐啦。正如罗恩.菲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敲敲打打、搓挖泥巴,堆砌沙堆,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忘我地投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他们脸上的微笑提示了我们,孩子正体验着他画中的情感。
四、让美术完善幼儿的人格。
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孩子来说画画是一种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易行的活动。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绘画的快感,绘画这种活动能够使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生气、高兴、自卑、喜爱等等),就很自然的通过绘画抒发、发泄出来。绘画对孩子心里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大(一)班卢星辰早上入园时哭得很伤心,因为爸爸妈妈有事去奶奶家不能带上她。在美术活动时,她画的《奶奶家》画面上用一框框框出了奶奶家的情景,角落里,一个小女孩正伤心地流泪呢。星辰把心里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之中,使她发泄了不满,也让她能调整好心情,真正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成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