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问题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cj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引导,不讲解,因而课堂成了放羊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收获甚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那教师哪儿去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么进行组织和引导?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好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讨论。
  对每一课或每篇课文设计一两个精当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就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它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深入文章内部,充分投取文章的养分的作用。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还可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
  
  一 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问题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我就从文题人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是谁采芙蓉,要送给谁?围绕这一问题,师生探讨出荚蓉的象征意义,设问的修辞以及诗歌的主旨。
  
  二 从分析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问题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作者巴金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而产生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所以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字词、段落、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文革动乱中怎样处置小狗包弟?学生联系到了文章开头“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以及小狗的来历、特点,达成共识,那就是“文革”那非人年代给狗以及善良的人民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讨论,引导了学生透彻把握全篇的思想内容,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三 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设计问题
  
  曹操的《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我就从这个字上进行突破,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归园田居》的教学,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通过对关键词的讨论,学生深入研读诗句,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四 从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入手设计问题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包含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纛”,也包含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文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学生觉得人物和条理很乱,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文章是为了记念刘和珍的,那么她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来。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很快理清哪些段落是记叙性质的,哪些段落是抒情议论性质的,为下面学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以及其他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五 从文章中的矛盾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抓住文章中的矛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可报道的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到底有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在文章中发现了很多“有”和“没有”的矛盾,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等语句,他们就这些矛盾的语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六 从文体特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學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时,我设计的问题都紧紧围绕新闻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如:找出新闻中的六要素,找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等。
  总的来说,不管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都应紧扣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更应以本班学生的学情为依据,找准切入点,控制好难易度,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才能更好的激活课堂,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更深入,教学才可能更高效。
其他文献
经营一个优秀班集体,首先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_人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班集体中的后进生。要摸清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用爱心、诚心去接近他们、感化他们,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他们,不辞劳苦,着眼进步,不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合作学习得以快速走进高中语文課堂,并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不仅在激趣生疑、培养合作精神上发挥作用,还能促进实现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特点来看,这个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语文教师通过设计合理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分工,做好前提工作  合作学习
作为一名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挑起矛盾的冲突,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将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剖析如何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其弦外之音,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从词语矛盾处发现文本  文章中作者非常惬意地说“可以调素琴”,又略带些清高地说“无丝竹之乱耳”,这儿就有矛盾了:琴不也是“丝竹”中的“丝”——弦乐器的一种吗?如果按照江苏教育出版社书下的注释,素琴是指
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都是构成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正是有了这些“骨架”,再加上血肉(内容)的充实,文章方能饶有余味。但从笔者的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虽然能将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总写得平淡无奇,很多都如“流水账”一般,读来平平。为此,笔者就记叙文写作作以下指导。  一.拟题  题目是文
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发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按预定的轨道生活,该关注什么,该留心什么,都是既定的。比如说我每天去学校上课,在公交车上,我不会去观察他人,我会看看手机、打个瞌睡,休息一下。我记得小时候坐船从武汉到南京的时候,曾经对着岸边闪烁着灯光的窗户遐想过,那窗户里是怎样的一家人呢?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呢?此刻他们正在吃晚饭吗?饭桌上又在谈论些啥呢?但是仅限于遐想,而且
自从实施“语文课外快乐有效阅读策略探究”课题以来,我们每周开设了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但是,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不喜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开设的时间、地点过于具体、目标定位功利性太强、指导方法不科学,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成快乐阅读。如何使学生快乐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构建了“六步”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学主流之际,广大教师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炽热之潮。为适应教学需要,我校语文科组亦立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课题,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探索和反思,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认真探索提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优秀的
高中语文课堂里,学生漠视语文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表现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再加上教师教法不当,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在相对时间内提升幅度最小也是最难出成绩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个人的领悟能力。而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使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的“命题——批改——点评”模式非常的死板,容易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从而倍加感受到作文的枯燥无味,甚至丧失对作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