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学新生普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探讨如何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对新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加强 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223-01
面对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新生代的大学生思维灵活,接收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富有激情等。但是到了大学校圆,面临新的挑战,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感到难以适应。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下降、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封闭、行为上的惰性等等。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把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课。
1 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1.1 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
1.1.1 学习动力不足
其原因:(1)考上大学后丧失学习目标,产生了松懈心理。(2)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周围同学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高年级同学恋爱、玩耍等的刺激;二是学校的影响。一些同学由于在高考时发挥不好,没有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名牌重点高校,不如意的心态使他们一蹶不振,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在非重点高校中较为突出,例如在医科大学里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知识积累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未处理好,出现的“经商热”等,致使有的同学觉得读书无用,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1.2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在中学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教师包办下依赖、被动、片面的学习,而大学阶段学习方法重思维、重自学、重能力、重综合,致使不少新生常感困惑和吃力。
1.1.3 专业学习不适应
有的大学新生对专业学习常感困惑和懈怠,原因在于(1)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没有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自身立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2)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的选择和兴趣,或听从父母亲友、教师的主张和建议,或服从专业调配所至,或期望值不高,能进高校,不论什么专业都行等等,造成进校后产生不满、抵触情绪,导致专业学习吃力,成绩不好。
1.2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一位女同学入学后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诉苦“: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又难以下咽……。”刚进校的新生中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1)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由高中阶段的“重点保护对象”到大学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人一些同学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缺乏对钱财的管理经验。或缺少计划,大手大脚,或赶时髦、讲排场,花钱如流水,而月末又为生活费发愁。(3)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照顾和管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混乱;饮食无规律,不常吃早餐,甚者连正餐都不吃,只喜吃零食;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
1.3 际交往的不适应
某大学对新生的调查显示,50%的同学反映大学人际关系淡漠“彼此各管各,很难敞开心扉”“、关系复杂,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有10.7%的同学经常想家和昔日的朋友。高校中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更为复杂。中学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通,又一门心思高考,使交往比较单纯。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由于班级和宿舍的同学都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风俗、习惯、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不尽相同,尤其是贫困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也不知找谁诉说,经常感到孤独,思念家人,留恋中学的一切。此外交往知识和技巧的欠缺,也是造成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分析问题
大一新生的这种不适应是很必然的,对成熟的成年人环境的改变还要有个适应期,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年青人,归根起来是由于环境的跃迁,角色的转换心理的断乳等多种原因交汇所致,也有中学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个体性格的脆弱所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校园的环境,为大一新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天地。各种频繁丰富的集体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学生适应新的环境的个体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宽中有严的管理方式,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提供了相对的自由度,同时又要求大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的、自觉、自律的大学生。
(2)大一新生的年龄多在17至19岁,这样的年龄使他们具备了既不同成年人又不同于少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显示了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显示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广泛,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所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阅力较浅,辩证思想未臻完美。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总之,心理的发展一方面趋向平稳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表现出种种不相称的心理矛盾,以致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3 解决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来讲能否从高中的心里状态过渡到大学对接下来几年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怎样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呢?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有力地给他们助上一臂之力十分必要:
(1)在迎新的工作中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寝室、教室文化建设给新生以美好的印象。
(2)尽快掌握大学学习理论和方法。请有经验的老师、领导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的不同,谈大一新生思想上、学习上可能发生的误区,也可以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做报告、开座谈会介绍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3)严格日常管理。严格考试纪律,评选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活动,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
(5)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是适应性教育的关键。新生入校时最先认识和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在引导新生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加强沟通增进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其次,加强和新生家长联系。特别是对那些进校后思想波动大的新生不但可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而且学校和家庭也能够协调配合,增强实效性。再次发挥好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学生干部不但可以协助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而且也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周围同学。
结语: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从多角度出发,帮助大一新生缩短过渡期,使他们尽快进入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高存功.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1999,(6).
[2] 丁贻劭.挑战应答发展———高等教育及其实务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4.
[3] 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4] 周顺文.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2).
【关键词】加强 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223-01
面对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新生代的大学生思维灵活,接收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富有激情等。但是到了大学校圆,面临新的挑战,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感到难以适应。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下降、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封闭、行为上的惰性等等。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把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课。
1 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1.1 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
1.1.1 学习动力不足
其原因:(1)考上大学后丧失学习目标,产生了松懈心理。(2)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周围同学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高年级同学恋爱、玩耍等的刺激;二是学校的影响。一些同学由于在高考时发挥不好,没有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名牌重点高校,不如意的心态使他们一蹶不振,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在非重点高校中较为突出,例如在医科大学里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知识积累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未处理好,出现的“经商热”等,致使有的同学觉得读书无用,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1.2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在中学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教师包办下依赖、被动、片面的学习,而大学阶段学习方法重思维、重自学、重能力、重综合,致使不少新生常感困惑和吃力。
1.1.3 专业学习不适应
有的大学新生对专业学习常感困惑和懈怠,原因在于(1)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没有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自身立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2)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的选择和兴趣,或听从父母亲友、教师的主张和建议,或服从专业调配所至,或期望值不高,能进高校,不论什么专业都行等等,造成进校后产生不满、抵触情绪,导致专业学习吃力,成绩不好。
1.2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一位女同学入学后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诉苦“: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又难以下咽……。”刚进校的新生中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1)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由高中阶段的“重点保护对象”到大学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人一些同学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缺乏对钱财的管理经验。或缺少计划,大手大脚,或赶时髦、讲排场,花钱如流水,而月末又为生活费发愁。(3)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照顾和管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混乱;饮食无规律,不常吃早餐,甚者连正餐都不吃,只喜吃零食;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
1.3 际交往的不适应
某大学对新生的调查显示,50%的同学反映大学人际关系淡漠“彼此各管各,很难敞开心扉”“、关系复杂,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有10.7%的同学经常想家和昔日的朋友。高校中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更为复杂。中学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通,又一门心思高考,使交往比较单纯。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由于班级和宿舍的同学都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风俗、习惯、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不尽相同,尤其是贫困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也不知找谁诉说,经常感到孤独,思念家人,留恋中学的一切。此外交往知识和技巧的欠缺,也是造成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分析问题
大一新生的这种不适应是很必然的,对成熟的成年人环境的改变还要有个适应期,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年青人,归根起来是由于环境的跃迁,角色的转换心理的断乳等多种原因交汇所致,也有中学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个体性格的脆弱所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校园的环境,为大一新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天地。各种频繁丰富的集体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学生适应新的环境的个体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宽中有严的管理方式,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提供了相对的自由度,同时又要求大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的、自觉、自律的大学生。
(2)大一新生的年龄多在17至19岁,这样的年龄使他们具备了既不同成年人又不同于少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显示了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显示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广泛,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所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阅力较浅,辩证思想未臻完美。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总之,心理的发展一方面趋向平稳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表现出种种不相称的心理矛盾,以致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3 解决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来讲能否从高中的心里状态过渡到大学对接下来几年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怎样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呢?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有力地给他们助上一臂之力十分必要:
(1)在迎新的工作中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寝室、教室文化建设给新生以美好的印象。
(2)尽快掌握大学学习理论和方法。请有经验的老师、领导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的不同,谈大一新生思想上、学习上可能发生的误区,也可以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做报告、开座谈会介绍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3)严格日常管理。严格考试纪律,评选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活动,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
(5)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是适应性教育的关键。新生入校时最先认识和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在引导新生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加强沟通增进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其次,加强和新生家长联系。特别是对那些进校后思想波动大的新生不但可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而且学校和家庭也能够协调配合,增强实效性。再次发挥好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学生干部不但可以协助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而且也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周围同学。
结语: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从多角度出发,帮助大一新生缩短过渡期,使他们尽快进入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高存功.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1999,(6).
[2] 丁贻劭.挑战应答发展———高等教育及其实务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4.
[3] 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4] 周顺文.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