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作者系资深新闻记者,他足迹遍布欧亚非。他藉由对过去、现在、未来事件的深入探访,以及对气候灾难现场的第一手报导,向我们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超越环境与天灾,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险业、酿酒业、航运业,就连公共卫生、地方选举等等,都和气候变化脱不了关系。
历史将永远记载,21世纪头十年人类首次遭遇了气候变化。卡特里娜飓风吞噬新奥尔良市,亚马孙雨林大火熊熊,北极熊溺死在融化的北极,热浪横扫欧洲,干旱侵袭美国中西部,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2007年,在联合国的号召下,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宣布,在过去12年中有11年创下高温纪录,而这显然是汽车、工厂、发电厂排放的废气以及砍伐森林所致。同年稍晚些时候,该组织与戈尔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地球上的生命仰赖大气层中有限的温室气体。自然界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水蒸气和臭氧就像一张毯子,在阳光反射回太空前将热量留住。没了这张毯子,地球这颗行星的平均温度会下降到一2华氏度(一19摄氏度)。工业革命以来所增添的废气就像第二张毯子,而人类还忙着覆盖上第三张、第四张。从20世纪初算起,地球上的温度已经提高了大约1~2华氏度;而在本世纪结束前,温度还会再升高2~11华氏度。
全球变暖意味的不只是更热的天气,有些地方的确温度升高了,有些地方却变得更凉爽;部分区域甚至一扫满天乌云,可是其他地方的洪水却越过了闸门。气候剧变让世界各地措手不及,各种天灾(例如飓风、干旱、森林火灾)来得猛烈又频繁,人类根本应接不暇。然而,冲击还不仅限于天气,各种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连锁反应:干旱导致当地人抢夺水源,海平面上升迫使人类移居、迁徙,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则造成生态系统瓦解。
本书将主要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后续不断衍生的事件将超越环境与天气的层次,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为了撰写本书而展开的调查之旅中,我走访了非洲难民营、美洲边陲小镇、地中海岛屿、欧洲城市、北极观测站、亚马孙殖民地、墨西哥湾滨海城镇、纳帕山谷葡萄园,探索气体排放的影响。我发现,在许多地方,全球变暖导致的冲击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在苏丹达尔富尔,漫长的干旱使农民与游牧民发生冲突,进而夺走了数十万条生命;美国大西洋与墨西哥湾的强烈飓风导致沿岸城市不宜居住;好在越来越炎热的夏季对全世界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是好事一桩,因为采摘的葡萄更成熟、风味更浓;而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航运业者开始考虑行经极圈,以缩短数千英里的航程。
直到目前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大多聚焦在一个酷热世界里遥不可及的种种灾难,像是城市浸泡在水中、大陆冰封、农耕地区崩坏。然而,我注意到,单是最轻微的全球变暖(就是人类今后数十年之内可能面临的状况)就足以引发巨大变化,而已经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则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叙述扰乱农业生产是如何点燃争端、日趋严重的天灾风险为何会摧毁海湾生活,以及环境难民怎样引发关于移民的辩论。我会讨论疾病将如何蔓延且难以控制,检视农耕地貌的变化迫使农民适应的过程,探讨冰雪融化与降雨不足如何重划政治疆域,并且关注那些岌岌可危的地区陷入劫难的风险。一直以来,人类不断重塑全球环境。地球变暖的后果已不用猜测,因为它近在眼前。我们从气候变化的最前线,就能看到这颗星球的未来。
历史将永远记载,21世纪头十年人类首次遭遇了气候变化。卡特里娜飓风吞噬新奥尔良市,亚马孙雨林大火熊熊,北极熊溺死在融化的北极,热浪横扫欧洲,干旱侵袭美国中西部,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2007年,在联合国的号召下,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宣布,在过去12年中有11年创下高温纪录,而这显然是汽车、工厂、发电厂排放的废气以及砍伐森林所致。同年稍晚些时候,该组织与戈尔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地球上的生命仰赖大气层中有限的温室气体。自然界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水蒸气和臭氧就像一张毯子,在阳光反射回太空前将热量留住。没了这张毯子,地球这颗行星的平均温度会下降到一2华氏度(一19摄氏度)。工业革命以来所增添的废气就像第二张毯子,而人类还忙着覆盖上第三张、第四张。从20世纪初算起,地球上的温度已经提高了大约1~2华氏度;而在本世纪结束前,温度还会再升高2~11华氏度。
全球变暖意味的不只是更热的天气,有些地方的确温度升高了,有些地方却变得更凉爽;部分区域甚至一扫满天乌云,可是其他地方的洪水却越过了闸门。气候剧变让世界各地措手不及,各种天灾(例如飓风、干旱、森林火灾)来得猛烈又频繁,人类根本应接不暇。然而,冲击还不仅限于天气,各种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连锁反应:干旱导致当地人抢夺水源,海平面上升迫使人类移居、迁徙,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则造成生态系统瓦解。
本书将主要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后续不断衍生的事件将超越环境与天气的层次,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为了撰写本书而展开的调查之旅中,我走访了非洲难民营、美洲边陲小镇、地中海岛屿、欧洲城市、北极观测站、亚马孙殖民地、墨西哥湾滨海城镇、纳帕山谷葡萄园,探索气体排放的影响。我发现,在许多地方,全球变暖导致的冲击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在苏丹达尔富尔,漫长的干旱使农民与游牧民发生冲突,进而夺走了数十万条生命;美国大西洋与墨西哥湾的强烈飓风导致沿岸城市不宜居住;好在越来越炎热的夏季对全世界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是好事一桩,因为采摘的葡萄更成熟、风味更浓;而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航运业者开始考虑行经极圈,以缩短数千英里的航程。
直到目前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大多聚焦在一个酷热世界里遥不可及的种种灾难,像是城市浸泡在水中、大陆冰封、农耕地区崩坏。然而,我注意到,单是最轻微的全球变暖(就是人类今后数十年之内可能面临的状况)就足以引发巨大变化,而已经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则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叙述扰乱农业生产是如何点燃争端、日趋严重的天灾风险为何会摧毁海湾生活,以及环境难民怎样引发关于移民的辩论。我会讨论疾病将如何蔓延且难以控制,检视农耕地貌的变化迫使农民适应的过程,探讨冰雪融化与降雨不足如何重划政治疆域,并且关注那些岌岌可危的地区陷入劫难的风险。一直以来,人类不断重塑全球环境。地球变暖的后果已不用猜测,因为它近在眼前。我们从气候变化的最前线,就能看到这颗星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