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u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日渐重视,教学评价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恰当的评价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精彩的评价点缀着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限的魅力。
  一、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导向性就是引导事物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课堂上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指明,就势引导,让他们及时顿悟,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请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不要顾忌,想说就说。(学生见老师如此开放,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汤姆的爸爸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的人,我很敬佩他!
  师:你说得真好,看得出你也是这样的人。
  生:我觉得汤姆的爸爸太傻。因为马上就要到时间了,而且周围又没有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把这条大鲈鱼放掉。
  师:你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很勇敢,但老师不能同意你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下才能遵守规定,那会如何?(指名学生回答,略)不道德的行为不仅对人有害,对己也不利。老师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爸爸那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汤姆,也教育了我们。你觉得呢?
  (学生点头。)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地表扬,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补充;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应采取不漠视、不袒护的态度加以引导。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他们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假如学生的体验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的思想,教师就要及时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有时教师还要扮演“裁判”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评判”,从而让学生明确不足,努力找准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完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更健康 。
  二、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包容性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包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生,突然举起了手,教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教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很宽容地对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教师多次通过目光暗示、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教师采取的是严厉地训斥,这位女生还会有第二次发言,还能获得成功的掌声吗?
  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只有包容学生的缺点、错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赞赏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学生不管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一些赞赏。一些优秀的教师总是从多个角度来欣赏、赞美学生的优秀表现,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对学生的精彩的发言,不少特级教师这样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他发现这位学生音质悦耳、吐字清晰,在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赞赏的于老师。
  四、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特级教师于永正教《狐假虎威》时,一位小朋友把“扯着嗓子”理解为“拉嗓子”。于老师“啊”了一声说:“把嗓子拉长?”说完,用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动作做完了,于老师问:“这能受得了吗?”全班小朋友捧腹大笑。这位学生在于老师的幽默中理解了“扯着嗓子”的意思。
  于老师的幽默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更融洽了师生情,使课堂评价语高雅起来,语文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起来。
  五、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激励性
  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来激励他,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1.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实施激励评价的重要前提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以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促使学生以愉悦、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公开课上,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前都有一个前奏。(此种方法十分常见,笔者不再举例赘述)因为这些前奏,在短短的时间里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为精彩课堂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2.准确、规范的语言,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必备本领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如:“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出你最高的水平!”话虽不多,但激励作用明显。学生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会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的信心。
  3.捕捉精彩的瞬间,让激励性评价极具魅力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因此,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男生读一段课文,结果是漏字、添字、不通顺。教师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有几个地方你要能注意一些就好了。(教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学生又读一遍,情况好多了。“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很乐意地又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这一遍读得非常棒。“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你!”教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是一次真实、有效,充满艺术感染力和极富激励的课堂评价。它不仅给了孩子读好书的信心,也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那么课堂评价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相信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多元的评价方式肯定能造就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处女地”。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呈现出了多样性、灵动性、发散性等特征,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和学生语文思维的流动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让语文课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再具有“张力”和“弹性”,让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民族生存进步的动力,而教育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创新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构建别有洞天的创新教学舞台。  一、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合作学习,感情上会
在当下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没有从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出发,没有基于儿童的特点及儿童的需要设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教学课堂,导致课本中的童话对儿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一课例,谈谈基于儿童的童话教学。  一、创设童话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力  师: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谁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只见小野猪拱起尖尖的嘴巴开心地跑来,小袋鼠挺着自己
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魔术棒一点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一些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的词语,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词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
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整合性、有效性。综合性本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特点,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设置综合性学习对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因片面理解“综合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  一、看似以学定教,实则学路一开,导致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古诗难教难学。对低年级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如何,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深度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教学中,融入“便教利学,面向学生,注重实践”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并准确把握教材的走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