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班牙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界定等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式,同时也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政治属性的民族,可称为“近代民族”。它与其他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属性的民族有明显区别,主要特征在于:其规模相当于一个主权国家,而不像自然属性的民族那样不是大于一个国家就是小于一个国家;其主权属于人民,而不能属于任何个人或其家族。它诞生的标志不是“国家统一”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19世纪以前,国家统一之后所产生的往往是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西班牙国家统一后,立即通过海外征服和王室联姻等途径迅速膨胀成为一个超级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人成为它的“主体民族”,但国家主权却属于来自外族的君主。它那时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封建王朝国家。直到19世纪初,随着反抗拿破仑占领的独立战争,西班牙的近代民族意识才被唤醒,才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摘自《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 作者秦海波)
  
  叙述转向与新旧之间的整合——新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一个日益显现的叙述转向,是对边缘、性别、底层、族群、区域及诸多以往被忽略历史面相的呈现和重估,及对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性史学的质疑和挑战。虽则,新的叙述转向与旧的现代性史学之间存在着某些重要的歧异,但进入这一取向并不意味着必然排斥另一取向,学术的发展需要新旧间的碰撞、对话、沟通和整合,即体现为“当场”与“事后”交相参照的历史建构,“见之于行事”和理论作为策略的并行不悖,以及与多元历史记忆共存的史学专业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无新旧也”,新的叙述转向似应注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并力求超越以往现代性史学形成的新旧对立、破旧立新的思维惯性,在继承、借鉴和发展以往学术的基础上有容乃大。
  (原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作者胡成)
  
  对毕永年《诡谋直纪》疑点的考察——兼论小田切与张之洞之关系及其进呈《诡谋直纪》的动机
  
  本文对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毕永年戊戌政变日记,从字体人手,进行全面考察,说明《诡谋直纪》既不是像小田切万寿之助所称,系毕永年本人“记述”,也不是由毕永年本人提供草稿,再由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代为誊录,而是由日本人根据与毕永年谈话整理而成。小田切万寿之助向日本外务省呈递《诡谋直纪》的目的,则是为了丑化康、梁等维新派在政变过程中的形象,以图实现迫使康有为早日离开日本的目的。把维新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策划对付慈禧等人的活动称作“诡谋”,可证实此文之作者及代递者的不客观立场。
  (原载《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作者孔祥吉村田雄二郎)
  
  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
  
  中国古代虽然也曾发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联系,但大多是在狭小的局部范围,而且是时断时续的,丝毫不足以动摇中华文化自我满足的优越感。只有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一种在总体上显示出其优越性的文化才逐步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此后经历许多尝试、挫折和反省,一部分先觉分子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使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成熟起来,并在许多重要文化领域充分展现。本文以两个典型实例来说明:开放的文化观念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密接关系。这两个实例,一个是蒋梦麟、胡适等创办《世界丛书》以系统引介世界文化为职志;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新青年》的编者和读者们,基于世界化的追求,而对世界语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原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作者耿云志)
  
  苏州商团:近代商人的独特军事武装
  
  苏州商团是近代中国商人的独特军事武装力量,其枪弹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充,一方面得益于清末民初地方官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团自身积极努力和商人踊跃捐助的结果。作为一种准军事组织,其机构与编制有着明显不同于一般商人社团之处。在枪械、着装、训练、出防以及其他管理方面,苏州商团也体现出较为严格的军事化特征。苏州商团虽然在政治上趋于稳健甚至是保守,但在维持社会治安、保护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功能与作用仍相当突出,受到广大商人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作者朱英)
  
  宋子文与战时西藏问题交涉
  
  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的需要,意欲染指西藏,作为缓冲地带。因而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能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又能协调战时中英关系,防止中英关系恶化,成为摆在宋子文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康印公路交涉中,宋子文为保障我国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殚精竭虑。在一九四三年西藏危机交涉中,宋子文凭借其出色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外交才智,纵横捭阖,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原载《民国档案》2008年第1期 作者蒋耘)
其他文献
创新是技术的基石。在IT领域,如果不尝试一下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就会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且,在吸引顶尖人才和保持竞争优势方面,企业会发现自己面临诸多的挑战。  但是,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新兴技术?人们真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甚至那些被证明是值得一试的技术,往往都没有像宣传的那么好。然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最近被认为是当今最前沿的技术,已经进入了生产系统。有时企业必须得有些前瞻
[摘要]1952年5月24日,李承晚未与“联合国军”司令部协商便以“反共”为由颁布军管法。美国驻韩使馆与联合国朝鲜统一和重建委员会要求韩国政府释放国会议员,倘若李氏固执己见,就由“联合国”司令部采取包括接管韩国政府在内的必要行动。相反,美国国务院和“联合国军”司令部认为应尽量以军事干预以外的手段解决危机。结果,后一种看法占据上风,李如愿以偿。危机过后,李承晚越来越迷恋个人魅力型统治,韩军杵他视为独
摘要 同为面临北方强敌的强盛帝国,汉唐两代北部边疆的城市数量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以雁北地区为切入点,得出这一差别是由西汉与唐两代不同的时代背景、军事制度与该地区族群构成及经济形态决定的结论。  关键词 西汉,唐,雁北地区,城市,军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22—0041—05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国力鼎盛的两大朝代,也都面临着强大的北方游
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观念改变、决策支持、平台协同、人才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间数字化转型已经席卷全球,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机会和价值正在不断被发现和创造。毫无疑问,如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全球1000强企业中的67%、中国1000强企业中的50%都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公有云。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业务都适合公有云呢?来听听Nutanix总裁Sudheesh Nair怎么说。  企业想快速把新产品投放市场、按需付费、精简基础设施、快速获得最先进技术,通常基于这些原因,企业会选择公有云。但是,公有云本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公有云本身无法实现定制化;其次,作为一种租赁模式,从长期成本角度来看,公有云费用昂貴的。而且,企业需承担责任,但权
据Accurics和Orca Security的研究显示,云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性配置错误,其中93%的受访者存在着存储服务配置错误的问题。因配置错误而导致云服务器受到攻击以及不法分子从这些服务器上窃取数据的新闻并不少见。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所以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时我们可能会为云服务器设置了宽松的凭证,有时甚至就没有设置。有时我们没能在发现漏洞后及时更新软件,亦或是用于生产的应用程序
“现在,每购买10张远程机票,就有8到9张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支付服务的,而其中3张以上都是由易宝支付提供的。”这是一件让很多易宝人倍感自豪的事情。  提起易宝支付,可能你会觉得陌生,但也可能你就是他们间接服务过的客户。  第三方支付兴起  2000年左右,以银联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开始在国内兴起。2003年,支付宝、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智能手机
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秋瑾案引起的广泛社会舆论,促成了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的褒扬与各种民间的尤其是政府的纪念活动,使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建构获得了政治权威合法化保证;学术界的学术研究为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从小说、戏曲、话剧到电影与电视有关秋瑾的各种文艺形象的塑造,使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
“云”这个词是IT人员在稳定信心时经常使用的万能词语。就像政客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喜欢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育”,医生们在回答患者的提问时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休息”这个词一样。在过去的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从实习生到首席信息官,IT部门的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云”适用于所有的问题。  不过,这个词也隐含着大量的复杂和混乱,因为多年来它们有着千差万别的含义。在云这个词流行起来之前,大型机公司就已经在销售分时
[摘要]本文利用迄今为止美国业已解密的情报档案和相关文献,以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为主线,论述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苏结盟与合作、中苏分歧与争论以及中苏分裂与对抗三个时段中,对国际共运的总体态势及其发展前景等所作的预测与评估,并就其判断依据和研究结论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国际共运,中苏关系,美国,情报评估  [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