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进程:要求与现实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盟于2000年3月在里斯本制定了一项发展战略,力争到2010年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最具有活力的经济体”。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实现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型的增长对欧盟来说是很苛刻的,但是增长的空间却十分广阔。制约里斯本战略实现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欧盟国家特别是一些欧盟大国对科研和创新工作投入不足。为了实现里斯本战略.必须抓住当前的主要问题,调整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
其他文献
独立后的乌克兰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理想。“橙色革命”发生后,国内的局势依然严峻。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总统和总理的执政理念差异很大。能源危机困扰着经济发展,腐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困难重重,但经济仍在继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政府的压力。乌克兰的媒体环境比原来改善很多,但是新闻自由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轮廓已经基本形成,欧盟、俄罗斯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是乌克兰的重要合作伙伴。
英国学派以往较少关注欧洲一体化及其相关问题,但随着这一学派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运用其相关方法和概念来分析欧洲一体化正逐渐成为英国学派的研究重点。针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英国学派不仅能够补充欧洲一体化理论,还能进一步拓展其自身的学术空间。英国学派在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明晰欧盟的国际角色、解释欧盟的扩大等若干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益的视角。文章以英国学派的三大核心概念为基础,解释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英国学派在研究欧洲一体化上存在的局限性,并就英国学派未来对欧洲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陆昕(以下简称“陆”):您是陕西人,您所欣赏的作家也都具有陕西特色,应该说您对那块土地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对您的文风是否也有很大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视角”日益成为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所谓“中国视角”是否就是创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中国视角”与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5年7月22日在北京举办“研究方法与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与会人员围绕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认识、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中,新中国如初醒之巨龙,在对外关系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绩,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伴随中国崛起的步伐,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也在拓荒中前进。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问题研究开始,到80年代开始大力引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直至今天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平台,亦是成绩斐然。与此同时,如何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是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一个未得到很好处理的核心问题。新世纪伊始,中国外交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以此为
2005年10月19-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1届国际问题论坛——“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决策过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共同承办。
当代西方战略与安全研究的学科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主要围绕着对研究方法、思考范式和研究议程的探讨而不断更新的过程。西方学者在扩大安全研究议程和为战略研究重新定位过程中的态度与具体做法,西方战略研究与大战略思想和大战略研究之间相互有所影响、但又保持着距离的关系及个中缘由,战略界在科学方法与历史方法之间的取舍以及安全概念的拓展所带来的安全研究思考范式的调整和改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并引发我们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战略与安全研究的思考。
“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这是国际关系学说中自由主义学派的一个核心命题。冷战结束后,贸易与和平的关系再度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自由主义学派对于贸易与和平关系的理念在二战后出现了重要的转变,从无条件性转向有条件性。冷战后新的政治经济现实表明,贸易既体现出和平的一面,也体现出冲突的一面。那么贸易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推动和平的力量呢?作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和平取决于两国贸易在国家利益中的定位以及贸易利益与安全利益的排序,贸易是否能够推动和平则取决于冲突所涉及的安全利益是
《京都议定书》生效只是人类保护气候行动的一个阶段性进展,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的制度机制,取代《京都议定书》体制,以促进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作者评述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战略设计,分析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意愿,提出了中国在后京都谈判中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