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鱼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了夏天,就可以逮鱼了。夏村东那条小河,到了夏天,才会有水。
  夏村人逮鱼,一般是钓、撒网、拉网、下迷魂阵、下地笼等。大家逮鱼只是自己吃,不卖。想卖,就夏天两个月,北边提闸放来些水,鱼能有多少呢?
  夏宁住在村西头,生得白净,细骨伶仃,衣着干净。他逮鱼是下九节地笼。地笼是方铁圈上套了网的捕鱼工具,隔一尺一个铁圈,分出节,有六节、九节、十二节、十九节等,听说还有三十多节的。系绳子那边封死了,算头,尾部开孔,线头朝内绾进去,像硬胡子。鱼进孔是顺畅的,想出来,弯弯曲曲的“硬胡子”,张扎着,鱼触碰了,以为要进陷阱,只好躲在地笼里。
  地笼里要下点饵,一般是沾些菜汤的碎馒头。地笼折叠拿在手里,到水边,扯着绳子,扔进水里。缓缓拉绳子,地笼在水底伸展了身子。绳子系在一根钉进岸土里的铁条上。地笼逮不住大鱼,一拃长的鲫鱼就算大鱼了,不过经常会捉到些一拃长的泥鳅。夏宁天明收回家,宰巴宰巴,老婆小翠掺青菜炒,或过油炸,就是一道美味。
  有天半夜,村口人声鼎沸。夏宁去看。灯光乱晃里,夏钢展着件捕鱼皮裤,说:“四个人呢,排队把着水面,电鱼,要不是被我瞅见,嗐,一夜过去,连个鱼毛都没了。他们还想打我呢,咱们人一来,吓跑了。”大家商定,夜长梦多,凑钱买鱼药。夏宁交了五块钱。夏钢和几个人连夜去县城买药。大家商定,上午十点药鱼。夏宁起早去镇上买了个直径半米的捞网,买了根丈把长的竹竿。
  人手一个捞网,排列在河两岸。夏钢他们拿盆子兑上药,泼在上水头。药水发白,在河面散开。水流得太慢。夏钢他们端着药水沿岸跑着泼。安静发黄的水面动起来了,扑棱棱跳起不少鱼。水面一片鱼肚白。有些鱼上上下下转圈。人群欢呼,伸捞网逮鱼。
  夏宁看见一条大鱼,晕头转向的,忙探捞网逮,鱼转眼不见了。他脚下一滑,跌进浅水里。有人说:“嗐,夏宁太下身份了,直接跳水。”很快有不少人效仿。夏宁爬上岸,水顺裤腿流,脚下湿漉漉的,脚步不稳了,又跌进水里。这次夏宁刺溜溜往河心滑,他不会浮水,吓坏了。幸好手里有竹竿,撑住河底,慢慢爬上岸。
  夏宁看看河面翻白肚子的鱼,看看浑身腥臭的自己,叹口气,在河边捞两条半尺长的鲢鱼,回家。夏宁是村里捞鱼最少的人,五块钱就捞了两条不大的死鱼,有些没凑钱买药的人不少捞呢,他心里有点不痛快。小翠很高兴,拖拉着左腿,炖了一条,油炸了一条。小翠长得水灵,性格柔,一说三笑。人家说残疾人性格古怪,小翠推翻了“人家说”。
  过去几天了,夏村还弥漫着烹调鱼肉的香气。夏宁觉得自己没本事,小翠怀着孕,应该多吃点好的。他只好又去下地笼。到河边,傻眼了。小河死了,散发出臭烘烘的气味。到死河里逮活物,多荒谬。夏宁想起村西不远有个水坑,夏天会有腰深的水,其他时节是个稀泥坑。他把地笼下进水坑。
  夏宁起早去收,想着顶多逮几条一拃长的泥鳅,几个癞蛤蟆。地笼收起来,吓了一跳。一堆蛇在里面蠕动。仔细看,不是蛇,灰不溜秋的,锥子嘴边有几根须,是泥鳅,只是身子长而已。足有小半盆。夏宁拿剪刀剪掉泥鳅脑袋,清空肚子。小翠有点怕。夏宁切成一指宽的段,小翠才敢加工成美食。泥坑能逮到大泥鳅的事,夏宁保密,要不,肯定一夜间又把水坑弄死。
  水坑边有个十几岁的男孩来玩。夏宁认识他。男孩是西边马樓村人,是个哑巴。夏宁想,一个人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多么不幸,而且哑巴最能保守秘密。夏宁决定让哑巴和自己一起逮泥鳅。哑巴瞅见地笼里一尺长的泥鳅时,嘴巴半天合不上。夏宁送给了哑巴几条。
  黄昏,夏宁拎着地笼去水坑,老远听见很多人声。马楼村的人抽干了水坑,很多人卷起裤腿拿铁锨一寸一寸翻泥鳅。哑巴兴奋地在人群里跑来跑去。水坑死了,跟小河死得一样惨。夏宁把地笼扔进路沟,回家了。
其他文献
圣地亚哥有位教长一心想学巫术。他听说托莱多的堂伊兰在这方面比谁都精通,便去托莱多求教。  他一到托莱多就直接去堂伊兰家,堂伊蘭正在一间僻静的屋子里看书。堂伊兰殷勤地接待了他,请他先吃饭,说是为他的到来而高兴。饭后,教长说了来意,请他指教巫术。堂伊兰说已经看出他的身份是教长,他是有地位和远大前程的人,但担心教了他后会被他过河拆桥抛在脑后。教长向他保证,说不会忘掉他的好处,以后随时愿意为他效力。这一点
期刊
这年春末夏初,我生了一场莫名奇妙的病。这场看似平常的小感冒,让我在医院里折腾了两个多月。  得病初期,我住进市医院急诊科。  这是一幢老式的三层砖混楼,看上去已有百年历史,外观虽显陈旧但内部格局还是不错的。或许是在急诊科经历的生生死死太多,以至于其他科室早都搬进医院新区了,唯独留它在这座老式的楼房里。我住的病房在二楼尽头左边第一间,斜对面是卫生间,走廊的另一尽头是医生办公室和手术室。  我住的这间
期刊
家雀儿,东北方言,麻雀的别称。李家雀儿,当然是一个人的外号。李家雀儿,大名没人知道。不过他不叫李家雀儿的时候,人们都喊他李三爷。  李三爷行三,光棍儿一条。大伙儿之所以尊称他为三爷,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辈分高,有钱有势,而是因为他性情耿直,为人仗义,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理不认人。屯子大事小情他都乐意帮忙,救急解难,有一毛不带帮八分的。  李三爷是大青山狼洞沟里头号的猎手,枪法出奇地准,胆也特别大,
期刊
大家一直觉着海大人有病。海大人天生不是科考的胚子,折腾到36岁,才混了个举人,然后就再也折腾不动了。眼见四十不惑了,没办法,只好去吏部报到,好歹弄了顶管教育的帽子,当起了小公务员。  嘉靖三十七年,因为在教育上干出点小政绩,海大人又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调他去浙江淳安担任知县。这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无数举人削尖脑袋拼命钻营,几十年如一日,无非是想捞个知县退休,海大人只干了四年,整天闷葫芦似的,
期刊
杨志刚背着条崭新的麻袋,低着头,快步走在前面,边走边往旱烟袋锅里摁着蛤蟆头。蛤蟆头这烟劲儿可冲,抽一口直呛肺管子。杨志刚就得意这辣劲儿。他刚要用火镰打火,身后的二孩儿大声地喊他:“二舅,你慢点,这上山可不比溜光大道啊!”杨志刚停下脚步,回转身,点着火,吧嗒一口,喷出一溜长烟,不紧不慢地问道:“二孩儿,你成天吃的是屎呀?”二孩儿甩了甩头发,得意地说道:“二舅,瞧你这话说的,这么难听呢?告诉您老吧,顿
期刊
傍晚到家,见大门锁着,想去问问邻居我老婆去哪儿了?转身看见四婆弓着背挑了担菜从我家门前过,忙上前打招呼:“四婆,搞菜卖呀?”  听到有人喊,四婆停下脚步抬头见是我,道:“蔡伢回来了?”大概是一边驼背被担子压酸了,四婆将扁担挪到另一边,再跟我说话:“不卖菜怎么办?人不死,嘴还要吃嘞。”  我小声问四婆:“松伢叔不给你点钱?”  一提儿子松伢,四婆就来气:“他自己都是靠儿子给点钱度日,哪有钱给我?”说
期刊
马奇不过是名基层工人。  有天他远远看见那座四四方方的建筑,自言自语道:“简直就是一块干巴巴的铁,毫无想象力可言!”  他积攒已久的愤懑终于在此刻达到极点,完全没有在意身旁还有几个工友。  “这是一个留过学的设计师设计的,在国内非常有名。”  “你听谁说的?”  “老大说的,所以叫我们这个工程要好好干,干好了……”  “真的假的?老大当时是怎么说的?”  他们边朝工地走去,边伸着脖子交谈,完全没有
期刊
阿达要去一个据说民风淳朴的地方做生意。  他一直认为那是个水草丰茂之地,因为早就听说那里鳖很多。有鳖就会有水,有水就会有鱼,有鱼就会有人下钓。他销售的是钓竿。  他一路向人打听,走了四十九天,却走进了一片荒漠。他以为走错了地方。但应该不是,一路上见到不少的鳖来来往往,而且很热情地给他指路。“看来你很有远见。老莫保佑善良正派的人!”有一只鳖说。  他坚信前面有绿洲。但又走了九天,荒漠中还只是一条路,
期刊
夜幕下,十里祁原,军帐连角。大战过后,鸦声苍凉,月影清冷,正是一派肃杀景象。凝神细听,却分明有隐约的琴鼓之声从中军传来,让人一时忘了伤痛。  中军大帐里,炉火熊熊。随着琴师双手翻飞,时而轻柔,时而刚毅的音符或如水流,或如云起,延绵不绝。而比这音符更轻柔、更刚毅、更延绵不绝的,是大帐中间那个曼妙的舞动着的身影。其舞姿千娇百媚,如流动的情绪,似起伏的心意,任谁观赏之下都会心神激荡。尤其是帐中这群整日里
期刊
雨点,像鼓槌一样,一槌一槌,敲打在豆豆王的心上。  豆豆王,官名叫王林,豆豆王是他的外号。十里八村你说豆豆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林没啥本事,年轻时,学了个打豆豆的手艺。打爆米花,那是城里人的叫法,在我们这儿,叫打豆豆。那時候,乡下人的日子寡淡,村里来个打豆豆的,娃娃们跑前跑后地喊,打豆豆的来了,打豆豆的来了。随着孩子们的叫声,大人们纷纷端着盆,拿上袋子围了上来,街道上就像过年一样的热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