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韩流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流!你就算看不懂前面几个字,但一定知道它不是火星文,而是来自地球的韩国人使用的文字。这几个字的发音近似于“安宁哈塞哟”,意思是“你好”。
  我们对韩国这样熟悉,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近邻,更因为滚滚而来的“韩流”——大长腿李敏镐欧巴、都敏俊xi和千颂伊女神(经病)、EXO、权志龙、张根硕、少女时代、BigBang、Super Junior,还有更早之前的东方神起、裴勇俊、Rain、H.O.T……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韩流一波波来袭,韩饭(不是韩国料理哦,而是指热爱韩剧/韩国音乐/韩国明星的粉丝)一茬茬成长。
  “脑残!”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忍不住要这么说。于是,众多韩饭们被定义为“脑残粉”,被揶揄为“智商堪忧”,甚至被某些“愤青”直接扣上了“不爱国”的大帽子……
  同学,你怎么看?
  洪唯伊(福州民族中学)
  我是一个资深的ELF。也许会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吧?ELF:Ever Lasting Friends,Super Junior的粉丝名称。
  2012年暑假,我和姐姐很偶然地一起看了一个人气极高的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注意到一个叫李赫宰的男生。他并不是很帅气,笑起来的时候还会露出牙龈,但身上却有种很让人喜欢的可爱劲。不知道是不是“爱屋及乌”,我立刻决定成为他所在的人气男团Super Junior的粉丝。
  慢慢地,我从分不清楚他们13张脸,到逐一熟悉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歌声,也知道了很多他们出道以来的辛酸,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坚持和彼此之间的友情。一场车祸曾使他们中的两人身受重伤,圭贤甚至一度心脏停止跳动,轻伤的其他成员们带着哭肿的眼睛仍然坚持着做完节目。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圭贤写下“死不了,不放弃”,让无数粉丝为之感动。希澈因为另一场车祸,腿上被植入钢钉。后来只因为某个节目的主持人说了句“难道这就是SJ的舞蹈水平吗”,希澈便愈加刻苦地练舞,竟把腿中的钢钉都练弯了……
  其实稍微关注韩流的人都知道,韩国的这些明星在出道前都要经过很多年的训练,时间长的甚至要七八年,但许多练习生最终都没得到出道的机会。特别是打造Super Junior的著名的“造星工厂”SM公司,更以堪称地狱式的训练而著称,能从这里出道的都是能歌、善舞、会作曲、能演戏的全方面艺人。谁说只是喜欢他们帅气的外表?深深打动我的,是他们的才华以及为了让这才华绽放而付出的汗水、眼泪,甚至鲜血!
  那时我刚上初一,对新环境充满了巨大的恐惧,考试没有正常发挥,成绩徘徊不前。正是Super Junior的经历,赋予了我极大的勇气,让我振作起来,让我斗志昂扬。我知道如果我不具有和他们一样的品质去面对挫折,会对不起他们带给我的那份感动,我一定会愧疚的。我也知道如果不努力,更不会有见到他们的那一天。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现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如今,他们已经快要30岁了,再没有刚出道时的青涩。即便他们现在已经没有EXO或者金秀贤那么“红”,但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ELF,像我一样奋斗着,终有一日要去见他们的ELF。
  别沛雯(杭州第十三中学)
  听到太多人说韩饭是“脑残粉”,但是当一个普通青年饭上韩国明星以后所具备的优点,你又知道多少呢?
  第一,审美水平大大提高。韩流之所以能席卷中国、东南亚,甚至世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功不可没。不光是帅男美女,还有精致的造型、唯美的场景、时尚的设计……接受这样熏陶的我们,将来也一定会努力创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
  第二,不会早恋。跟爸爸妈妈们想的不一样吧,其实哈韩族的心是很小的,塞下了韩星之后,哪还有心思去挂念那些儿女情长啊。
  第三,省钱。韩饭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存钱买专辑、买海报,攒钱去看演唱会。为了这些,他们就不去惦记和攀比什么名牌鞋子、衣服、手机……
  第四,上进心。这个是真的,哈韩族的心思很单纯,只要给他一个可以朝着偶像进发的目标,放心吧,他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来实现。
  第五,放学准点回家。作为一名资深的韩饭,电脑和手机里肯定充满了各种各样关于韩流的东西,平时在校没机会接触,一旦放了学,肯定第一时间赶回家打开电脑上网,决不在外逗留!
  刘星雨(范市初级中学)
  我并不算是一个韩饭,以前对韩剧韩星什么的并不关注,但是今年放寒假的时候无意中看了《来自星星的你》,谁知就一发不可收了。说实话,吸引我的主要是剧情和那种很美好的感觉,对都教授和千女神本人倒没有太强烈的迷恋。但是由于对韩剧起了兴趣,也顺带关心了一下韩国文化。一个强烈的印象是,韩国人搞文化产业还真是厉害呢!
  且不说小小的韩国造出了这么多的“星”,仅仅一部电视剧就能带动那么多行业的繁荣。就拿《来自星星的你》来说吧,男女主角甚至配角们在剧中的衣服啊围巾啊手链啊眼镜啊,等等,都被人搜到同款并且热卖,淘宝上那些做韩国代购的店铺生意大好,千女神用的那种口红居然都脱销了,还有网站推出了“来自星星的你”旅游团,据说70%的游客都是女性。
  这只是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而已,还有那么多的韩剧韩星,除了娱乐业本身,韩国的服饰业、化妆品业、旅游业、食品业、电子工业、整容业……都一起赚得盆满钵盈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韩流,都得承认人家搞“娱乐经济”就是有一套,不服不行呀。
  王睿清(杭州第十三中学)
  身边追韩剧的队伍仿佛越来越庞大,但我并不在其中。在我看来,韩剧虽然有着演技精湛、制作精良等很多优点,但它们也有很多缺点。
  韩剧里的爱情总是浪漫得一塌糊涂,归纳起来总是“灰姑娘 白马王子 黑马王子 捣蛋公主 上一辈的恩怨情仇”,这些连韩国人自己都觉得“假”的剧情真能让人着迷?若是痴迷于剧中那些童话般的美好场景、不真实的完美爱情,就难免对现实生活产生失望和不满,甚至对我们正在形成中的爱情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我最近看到新闻说,一些特别痴迷韩星的女性对自己的男友感到不满,觉得对方又丑又不浪漫,于是失去了珍重自己的爱人。殊不知那只是戏,现实生活中的韩国明星跟电视剧中的他们也并不是一回事啊。   另外,我觉得韩剧中缺少正能量,主角们动不动就车祸了绝症了,无论再怎么相爱的人最后总是不能在一起。它们总是能赚取观众尤其是女生们大把的眼泪,但哭过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呢?相比之下,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讲述的也是爱情,却能让人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道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恋情经历平静又纠缠、曲折的误解和否定,最终两人都能改变自己,将一切傲慢与偏见化为真挚的感情,获得了真爱。名著不只能让你感动,感动之后还能有所领悟,而这正是韩剧中看似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所缺少的。
  陈夏青(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初级中学)
  那段时间,我和同班的几位花痴们聊天三句话不离《来自星星的你》和“都教授”金秀贤:“他好帅哦!”“马上就要大结局了哎!”“好激动哦!”诸如此类的话根本讲不厌。
  这导致了那些事情的发生:
  吃饭的时候我计算着广告剩余时间:“10, 9,8,7……”三下两下扒完碗里的饭,也没有理会爸妈说的“慢点吃,锅里还有你爱吃的菜呢”,放下筷子冲进房间。“3,2,1”,终于没有错过,饭桌上只剩下错愕的爸妈。
  去邻居家借点东西,我跟他家的女儿关系一向很好,一见面就聊开了。她给我讲她最近看的名著,还有里面的故事和主人公。听着听着,我就烦了,不由分说地打断她,聊起了金秀贤之类的韩星。她显然对此很陌生,听得很无语。我顿时觉得我所爱的韩星遭到了轻视,而她说她还是更喜欢那些大作家。最后,我摔门走了。
  朋友知道了我的行为,对我十分不满。那天她来找我,见我正两眼放光地盯着屏幕,“嗯嗯啊啊”地敷衍她,她二话不说就伸手关了我的电脑。我知道她的性格,虽然有点恼火,但没有说话。几分钟后,她开口了:“你知道你的行为有多幼稚么?”她开始数落我,“他们是很好看,他们也很努力,可是他们比你最亲的人、比你这么多年的好朋友还重要吗?韩剧里的故事都很美好,但你知不知道你已经快要成为一个让人讨厌的人了!”她的话好像有着奇妙的作用,让我冷静了下来。要不是她提醒,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做了这么多过分的事。
  韩剧固然好看,但追剧也不能失了分寸。可以以韩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但不能盲目痴迷。相比那些虚构的故事和遥远的明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人啊。
  徐梦雨(台州洪家二中)
  我讨厌韩剧,因为它让我失去了一个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
  不知从何时开始,她对于韩剧的热衷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每每和她聊天,我总是插不上话,一旦我说不知道,她就会立刻鄙视我并向我普及一大堆关于韩剧韩星的知识,而我都是静静地听着她滔滔不绝,其实脑子里一头雾水。我好几次和她说我不喜欢这些,但她非得说“听多了就喜欢了”之类的话。有一次我心情不好找她倾诉,可她没半句安慰的话,也没为我出主意想办法,依然喋喋不休地向我讲述前一晚播出的韩剧剧情。我忍无可忍,向她提出了抗议。之后好几天她见我都是爱理不理的。我本想着大家都先冷静冷静也好,但事实却是,我们从此便从曾经的如影随形变得渐行渐远了。
  陈奕屹(缙云中学)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韩饭们是拿着放大镜无限地夸大了那些欧巴和女神的优点,而骂韩饭“脑残”的也同样是拿着放大镜无限地放大了他们的缺点。
  比如网上很多70后、80后横竖看着哈韩的孩子们不顺眼,难道他们自己没有年轻过?为什么他们当年喜欢欧美明星就是“高大上”,崇拜港台明星就是“美好的青春记忆”,而90后孩子们喜欢韩星就是“脑残”呢?
  再说某些哈韩的孩子,动不动就把“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挂在嘴上,好像有这个理由便可以对这些演艺明星顶礼膜拜了。我想问,有几个成功的人不曾努力?小沈阳也很努力,芙蓉姐姐还很努力呢。再说,你的偶像那么努力,如果你只是努力地追逐他们的剧、他们的唱片、他们的签名照……这样真的好吗?
  那些骂韩饭的人也是,就算人家喜欢的只是明星的外表,又如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干吗要去大声嘲笑他们心中的男神娘炮、女神整容呢?再说审美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以你们的标准来定义?
  可是某些韩饭同学啊,一边为自己辩护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一边又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偶像说半个不字,甚至因为小彩旗说了句“不喜欢李敏镐”就要逼人家道歉,这是啥道理?要这么说的话,《来自星星的你》里面都敏俊一开始也不知道千颂伊是谁,千女神的粉丝是不是得让都教授下跪道歉?
  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彼此的所爱,并且从自己所爱的事物中多多汲取帮助我们成长的正能量。
  来自杭州第十三中学、缙云中学以及锐角网的同学们
  卢允珠,女,来自韩国首尔,20岁,浙江大学留学生
  金荣珍,男,来自韩国京畿道,20岁,浙江大学留学生
  黄同学,女,来自韩国首尔,20岁,浙江大学留学生
  马烨,女,杭州人,2004年毕业于北外韩语专业,现在韩国定居
  问:韩国人喜欢看韩剧吗?韩剧中的故事跟真实韩国人的生活差距大吗?
  卢:喜欢啊,不过韩剧也分很多类型,像青少年的话会比较喜欢看《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这样的偏理想化的、不太现实的电视剧。电视剧里的故事当然跟我们的实际生活非常不一样啦,应该说起码90%以上的韩国人的生活都不会像韩剧里面那样。但是它们符合很多女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嘛,所以还是挺受欢迎的。
  问:韩国的青少年中也有痴迷于演艺明星的追星族吗?他们一般都喜欢哪些明星?
  卢:也有追星族。在韩国,那些偶像组合比李敏镐、金秀贤这样的演员人气更高,有很多的中学生粉丝。因为他们经常上各种综艺节目,开演唱会,对于粉丝来说更容易接触到。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东方神起,我的同学们也都很喜欢,不过我们也就是看他们的节目,听他们的歌,没做过什么“疯狂”的事。但是现在韩国的中学生里面也出现了好多比较狂热的追星族,主要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很少,因为学习很忙,没时间去追星。现在最红的大概是EXO了吧。   问:韩国有没有国外电视和明星的粉丝?对中国的流行文化了解吗?
  黄:我们也对别的国家的电视剧感兴趣,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为主,美剧《生活大爆炸》、英剧《神探夏洛克》在韩国的人气都很高。也有人喜欢中国的,《步步惊心》和《爱情公寓》在我们那儿比较火,还有《下一站幸福》。明星的话,汤唯、章子怡和成龙在韩国都非常有名气。我特别喜欢EXO里的中国成员,也因为他们而去了解中国,学习中文。
  卢:有是有,但更多的还是喜欢韩国本土的明星吧。我初中的时候追过《恶作剧之吻》。有些人会在网上看湖南台的节目。
  问:你怎么看待“韩流凶猛”这一现象?
  卢:可能是因为韩国的娱乐产业比中国发达吧,会更有计划地培养演员,不断地打造明星。以前我还没啥感觉,来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同学说起韩国明星来比我们了解得还要多,对韩剧和韩国音乐的兴趣比我们还要浓,我觉得好神奇。
  黄:我在韩国的时候看到新闻,说韩剧在中国的人气很高,但是我不太相信,觉得“不会吧,太过奖了”。但是前几天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里出现李敏镐的消息,大家都停下脚步围着电视看,我才知道原来人气真的这么高。作为他的同胞,我也很开心。
  马:在我看来,韩流带来的是一种更细腻的审美和更注重品质的生活方式。但是哈韩族看重的多是明星俊美的长相。其实这也没什么,只是年轻人看问题看人容易片面和极端,其实明星和我们没太大差别。
  问:韩国的“造星工业”这么发达,对韩国的青少年有什么影响?
  卢:以前如果去问韩国的孩子你长大想做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大家会有很多不同的梦想。但是现在,可能过半的孩子都会说我想去做演员、做明星。我觉得这是不好的,太过度了。
  问:韩国人整容的多吗?
  卢:其实不多的,不会超过20%。
  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当然割个双眼皮祛个斑什么的很常见,但真正磨骨动刀的并不多。
  问:韩国中学生的中考、高考压力大吗?
  卢:韩国高中生的高考压力特别大,因为虽然基本上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但是好的大学很难进,特别是大家都想考进首尔城里的大学——那可没几所。我发现中国的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上过补习班(韩国人眼里的中国学生原来这样幸福啊——编者注),但在韩国,70%以上的高中生下课以后都会去补习班继续学习三四个小时,回家以后还要做作业。我那个时候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基本都是坐在桌子前面学习,根本没空去做别的事,真的很苦啊!但如果不去补习班的话,心里面总是会担心竞争不过别人。以前初中生也有中考压力,现在很多地方都取消了中考。不过好的高中还是要凭平时成绩去申请的,所以要是爸妈要求严格或是自己有目标的话,从初中开始压力就会很大。
  问:韩国中学生觉得自己的父母和老师管得严不严?
  卢:我高中的时候因为爸爸在中国工作,我也到这边来上学,那时候就发现,中国的老师好温柔啊。我们那边的老师很凶,会打人,如果你犯了错误,他会拿一根棒子打手、打屁股,我上初中时因为迟到也被打过。现在法律已经不允许老师打学生了,要保护学生的人权,不过有许多家长很反对这个法律。
  金:来中国后很多中国同学都说韩国的校服好看,可是我们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觉得很丑,但绝对不可以不穿,因为不穿校服的话连校门都不能进。
  黄:我们可以带手机去学校,但是上课的时候不许玩,如果被老师发现,手机会被没收,三天以后再归还。
  问:韩国人对朝鲜人是怎么看的?
  卢:我们是一个民族,我爷爷的哥哥就在朝鲜,所以我爷爷非常希望统一。老一辈的人可能大多数都盼望统一,但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朝鲜显得很陌生,所以没有他们那么强烈的感情吧。
  金:像我们这个年纪的男生都还是希望统一的,因为每个韩国男生到了年纪就要去服兵役,但是我们心里都希望和平,不想打仗,如果统一了就不会打仗了。
  问: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但中文网络上常常有人说“韩国什么都要跟中国抢”,比如说“孔子是韩国的”“李白是韩国的”“端午节是韩国的”……韩国人真是这么认为的吗?
  卢:这是假的。我在韩国从来没听说过“孔子是韩国的”这种说法,怎么可能会有韩国人这么想嘛!孔子和李白都是中国的,这谁都知道。至于那个端午节,实际上韩国当时拿去“申遗”的是端午节那天一个叫江陵的地方传统的祭神仪式,叫“端午祭”,根本不是跟中国抢端午节。网上很多都是乱讲的。
  问:韩国人特别是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一般是怎样的?
  卢:我11岁的时候爸爸就来中国了,是因为他觉得韩国的市场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机会已经不多了,但是中国当时还不很发达,发展却很快,他觉得在中国能实现更大的梦想。我15岁的时候也来到中国,刚开始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但我感觉中国人对韩国人很友好,很亲切,不知道是不是跟韩流有关系,慢慢地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后来我回国,发现自己会想念中国,想念好多好吃的东西,比如麻辣烫、火锅、炒面、炒饭……我就很想回来,还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到中国来玩。现在我感觉中国就像是我的第二个祖国。
  金:很多像我这样原来一直生活在韩国的年轻人,说起中国都会想到上海、香港这样的大都市,感觉非常繁华,有很多漂亮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比韩国的城市还要发达。但是也有比较不好的印象,比如有的地方不太干净,有人会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在餐厅里吸烟。
  马:现在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选择学习中文,选择来中国。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对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很多韩国人认为,几年后世界第一重要的外语一定是中文。
  问:中国现在有个流行的词叫“中国梦”,那么韩国人有“韩国梦”吗?
  金:我的妈妈告诉我,在她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说要早一点起床,晚一点睡觉,比别人多做一点,让自己更加努力一点,日子才能过得更好一点。千千万万的韩国人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所以才让韩国在战后的短短几十年里,就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富裕、发达的国家,创造了“汉江奇迹”。这大概就是韩国人的梦想和精神吧。
  黄:其实,韩国人,中国人,大家都差不多,都希望国家可以更好,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开心。
其他文献
快到睡觉时间了。   男孩放下作业本,扫了一眼屏幕上的“九宫格”,略一沉吟,便拿出纸笔,开始了他每天的“保留节目”。   滴答滴答,秒针数着时间。铅笔跟草稿纸间因为摩擦,不断发出轻轻的声响。   不一会儿,那“九宫格”里的空格便被1~9几个数字填满了。   男孩直起身,轻轻松了口气,说:“好了。”   ……   嘿嘿,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猜到了吧,男孩解的“九宫格”,正是近年来非常风靡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四季流转,最明显的就是温度的变化。新闻,其实也是有温度的。    解救乞讨儿童:汇聚每一份微薄的温暖  走在街上,你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孩子在乞讨。你是心生厌恶、快步躲开,还是出于同情给他们几个硬币?或者心里涌出一丝悲哀:他们本该和你一样在学校里读书,不该沿街出卖自己的尊严,而你对此却无能为力……  这些“儿童乞丐”都是从哪儿来的呢?根据媒体的调查,他们中除了一小部分是由于走失
  
期刊
br
从我开始写字到现在,我一直在做媒体的特约记者。纯粹是出于对另外一种生活的好奇心,想知道那些做出不一般事情的人们,到底怎样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于是采访这件事情,我做了十几年。  采访各种各样的人,是我大学时代学业之外的养分,也是如今生活中灵感和惊喜的重要来源。  我所得到的最好的人生建议,很多来自这些采访,以及受这些采访启发的旅行和阅读。看到心中默默期待得到印证的真理已经有人在实践,并且拥有精彩人生,
网络时代,新词迭出,例如“雷人”、“秒杀”等。其实有些新词并不新,只是在网络环境里意义有所延伸或变化,例如“围观”。如果有人在BBS里发了一则“雷人”的帖子,后面就常有人跟帖道:“快来围观楼主!”于是人们纷至沓来“围”而“观”之,这倒也蛮好玩的。  可是有些“围观”,却很难用一个“好玩”来形容。    罗玉凤:围观的代价    2010开年不久,一位“凤姐”迅速走红。  此凤姐可不是《红楼梦》里那
喜欢上一个美好的幻觉  我是一名初三女生,喜欢上了我的社会老师。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毕业了,真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我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有结果,但还是傻傻地想要和他在一起。  青 芒  在惜别之际,有些平时并无明显自觉的情绪会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对某位老师或同学的好感。分别如同一种撕裂,彼此之间已经形成的那种时时伴随和相见的状态将被改变,依恋和伤感会浮上心头。惜别的心情容易被当成是爱情。  有这样的感觉其
【你应当成为一个优雅的女子】   你应当成为一个优雅的女子,用书本自然散发的墨香,代替香水瓶中液体挥发的精致香气。不知为什么,从小便迷迷糊糊有了这种看似前卫的思想,然后逼自己学着电视剧里的女主角那样,一天一篇日记。久而久之,写日记成了一种习惯,强迫症似的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一天;而每次去文具店时,到笔记本货架前绕一圈,也便成了这种疾病的并发症。不知不觉中,各种空白的笔记本已经占据了家中四分之一的书
暑假,爸爸开着车带我们全家去青岛自驾游。还没到青岛,我突然看到路边有块路牌,上面写着“日照”,旁边有一个向右拐弯的箭头。我指着它,叫了起来:“爸爸,我们到那儿去玩吧!”“日照?为什么?”“因为我同桌是那儿的人。”   我的同桌叫阿辉,刚入学时我们就发现他说起话来跟我们不是一个味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口音问题,虽然看得出他其实蛮想跟大家打成一片的,但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落了单,到最后,能和他多说上几句话
  
期刊
br
有时  春天的气息让人懒懒的  妈妈说  这是幸福到极致的感觉  于是  我便静悄悄地蜷缩在被窝  微笑着  再作一次浅浅的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