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肝外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治疗体会

来源 :浙江创伤外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联合)在肝外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体会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双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病人43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治疗体会和临床疗效.结果 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均治愈出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胆漏2例,腹腔引流量最大时约30ml,有右上腹部疼痛,无发热寒战等全身反应,保持通畅引流约5天后逐渐好转,术后7天拔管后无异常.胆管狭窄两例,结石残留2例.术后胰腺炎1例,术后无胆管出血或感染发生.结论 对于不能行ERCP或ERCP+EST失败的病人,采用LCBDE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创伤、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皮质粉碎和青中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从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124例的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分析.收集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情况、损伤机制、Garden分类、Pauwel分型、股骨颈皮质是否粉碎、术前等待时间、复位方式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AVN)分为AVN组和非AVN组.使用独立的t检验或卡方检验来确定两种方法之间的显着性差异.再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一共21例发生了AVN(16.9%).损伤机制(RTA
目的 比较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对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关节功能评分、复位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64.58±16.78)分钟、(31.23±9.46)ml、(8.09±1.63)周、(4.17±0.57)cm、(8.83±1.75)天]
文章基于130 nm SiGe Bi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一种1×7的二分频器链,链路前四级采用电流型逻辑(current mode logic,CML)实现,后三级采用电压型逻辑(voltage mode logic,VML)实现;并设计了电平转换模块,解决2种形式电路匹配问题,实现链路前后的级联.此外完成了分频器链的版图设计,尺寸为1146×647μm2,并对分频器进行仿真实验,在20 G Hz的输入信号下,得到156.25 M Hz的信号输出,实现128分频.最后进行系统仿真,将该分频器链应用到锁相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128例四肢骨折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均行全麻条件下的骨折手术治疗,研究组麻醉诱导及维持阶段增加艾司氯胺酮静脉滴注.记录手术及麻醉恢复指标,术后进行FPS-R和Ramsay评分,检测血清NE和Co含量,统计自控泵镇痛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FPS-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
目的 探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经DSA或CT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25例,以改良的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置入;对照组25例,以单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情况,血管狭窄程度;采用Malek评定法观察随访期内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并发症如支架发生闭塞,断裂,移位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成功率均为100%,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痉挛、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