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屋: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皇家珍宝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76155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11年,数百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耗时10年后,终于建成一间琥珀屋。琥珀屋有55平方米,可以任意拼装,小屋至少耗费了6吨琥珀,还镶嵌着无数价值不菲的宝石和银箔饰品,是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品。
  二战期间,琥珀屋落入德国纳粹的魔爪,被转送到哥尼斯堡。战乱中,这件稀世珍宝离奇失踪。于是,关于宝物的各种猜测和传言纷纷扬扬,参与寻宝的人也络绎不绝。遗憾的是,它的下落仍然扑朔迷离……
  2003年5月27日,俄罗斯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市迎来了300岁的生日,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应邀出席了规模宏大的“生日庆典”。庆典上,稀世珍宝“琥珀屋”作为贺礼华丽出场,引来集体惊叹。这间琥珀屋高8米,用无数块琥珀板精心雕刻后拼接而成,在那些或呈奶黄色或呈暗红色的琥珀中,镶嵌着一颗颗天然宝石。
  其实,这间琥珀屋只是一个根据黑白照片仿造的复制品。真正的琥珀屋始建于1701年,二战期间,落入德国纳粹的魔爪,被转送到哥尼斯堡。战乱中,这件稀世珍宝离奇失踪……于是,围绕着它,各种猜测和传言纷纷扬扬,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搜寻同时展开。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下落仍然扑朔迷离……
  占地55平方米,用掉6吨琥珀
  普鲁士国王的昂贵献礼
  170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在妻子的怂恿下,决定建造一个举世无双的皇家珍品——琥珀屋。数百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应召参加了这项工程,10年后,琥珀屋竣工。建成的琥珀屋有55平方米,可以任意拼装,12个柱脚和12块巨型护壁镶板全部用琥珀制成,在当时,琥珀的价格是黄金的好几倍,而整个小屋就用去了至少6吨琥珀。此外,还镶嵌着无数价值不菲的宝石和银箔饰品,让琥珀屋成为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品。
  1716年,俄国皇帝彼得大帝造访普鲁士,在任国王、腓特烈一世的儿子威廉一世向他展示了这间流光溢彩、豪华气派的琥珀屋。彼得大帝立即爱上了这件珍宝。当时,普鲁士正不断被邻国瑞士侵略,为了讨好俄国,得到它的军队支持和保护,威廉一世就把这件旷世奇宝作为礼物献给了彼得大帝。于是,琥珀屋被运到了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死后,女儿伊丽莎白继承了皇位。不久,女皇就把琥珀屋搬到了距离圣彼得堡不远的“夏宫”,重新拼组,改装成一个富丽堂皇的宴会厅。
  1917年十月革命后,女皇的“夏宫”对外开放,有幸一睹琥珀屋风采的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和华丽深深震撼。
  没过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将整个世界拖进灾难。德国与苏联的关系骤然紧张。在圣彼得堡(当时叫列宁格勒)被德国纳粹围困期间,文物保护的负责人打算把琥珀屋秘密转移出圣彼得堡。由于年代久远,琥珀屋变得脆弱易碎,在拆卸中解体,碎片散落一地。苏联人将这些碎片藏在不起眼的壁纸后面,希望躲过搜查。不料,纳粹分子很快识破,琥珀屋从此落入德国人手中。据说,德国法西斯早就对琥珀屋垂涎三尺,攻占圣彼得堡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件闻名天下的绝世宝贝。如愿以偿后,德国人小心翼翼地将琥珀屋分装在27个打有条纹的木板箱里,运送到哥尼斯堡收藏保存。
  1945年,二战进入到令人苦闷的最后几个月。哥尼斯堡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猛烈轰炸,整座城市几乎化为瓦砾。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沿着波罗的海的海岸向柏林冲锋。东普鲁士在一战后被一道波兰走廊与德国的其他区域分离。作为东普鲁士的首都,哥尼斯堡这块弹丸之地就成了德国投降后,苏军最先抵达的德国领土。有资料说苏军一进入哥尼斯堡,就立刻在废墟中展开搜索,但却一直没能找到琥珀屋。
  战后,苏联政府成立了特别委员会,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全城搜查,结果一无所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琥珀屋仍下落不明。这件举世无双的皇家珍宝就这样从世人眼中神秘消失了。
  疑雾重重的下落之谜
  毁于英军轰炸还是苏军拆城?
  鉴于种种搜寻的无功而返,有人认为,琥珀屋早已毁于战火。曾经受命于苏联政府调查琥珀屋下落的亚历山大·布鲁索于1945年6月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根据目前掌握的所有资料和线索,可以确认,琥珀屋已经在1945年4月9日到11日的轰炸中被毁,不复存在了。”
  然而,报告发表后,苏联官方对琥珀屋的搜寻却并没有停止,这个自相矛盾的举动让很多人怀疑,这份报告只不过是苏联政府施放的烟雾弹。其目的在于混淆视听,企图独占琥珀屋。果然,报告人亚历山大在若干年后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结论”,并宣称自己是迫于某些官员的压力才不得不撒谎。至于目的,亚历山大说是苏联不愿承担毁掉琥珀屋的责任。苏军进入哥尼斯堡时,曾尽其所能地抹去那里的日耳曼文化痕迹,把富有中世纪韵味的中心城区炸成了一堆碎石,其中包括1255年条顿骑士团建立的要塞和几世纪以来普鲁士君王的加冕地。因此,有英国官员说,琥珀屋根本就是毁于苏联人之手,英国皇家空军纯粹是被冤枉的。
  这个责任究竟由谁来负,谁也说不清楚。但显然,苏联人没有足够的底气来反驳。
  但是,更多人相信,琥珀屋其实一直完好,在哥尼斯堡遭轰炸的前夜,已经在希特勒的密令下被偷偷转移了。据说,1945年1月21日到24日,希特勒命令当时掌管哥尼斯堡的纳粹官员艾瑞奇·科切秘密护送一批珠宝出城,有目击者宣称在火车站看到有20多个带有条纹的木板箱。根据他的描述,这很可能就是装有琥珀屋的那些板箱。随后,这些板箱被装上了廉古斯奥夫号邮轮。后来,这艘邮轮在波罗的海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海底。不久,苏联政府派出一个水下搜寻小组,在一个自称在二战期间服役的德国海军军官指点下,从波罗的海水打捞出17个箱子,可是,箱子里装的不是琥珀屋,而是滚珠和轴承。
  有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知道苏军有潜艇埋伏在波罗的海,一向狡猾的他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让价值连城的宝贝走这段海路。目击者看到的那些箱子其实是希特勒玩的一个障眼法,真正的琥珀屋很可能就藏在波罗的海周边的矿山上。也有人认为,琥珀屋压根儿就没有出城,一直沉睡在哥尼斯堡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1986年,艾瑞奇·科切在波兰监狱中病逝。这个杀人如麻的纳粹分子在掌管哥尼斯堡期间,以种种荒谬的理由杀害了无数无辜平民。德国战败后,科切仓皇出逃,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49年在德国汉堡落网。战时,他曾多次接受希特勒的密令,转移收缴来的战利品。1959年3月9日,科切以战争罪被判处死刑,但却从未执行。这让很多人相信,科切用纳粹宝藏的下落换来了狱中的苟且存活,这些宝藏自然包含了琥珀屋。据说,科切在临死前留下暗示:“琥珀屋在哥尼斯堡。” 科切的死前暗示掀起了又一轮的寻宝热,无数寻宝组织及寻宝爱好者或公开或秘密地来到哥尼斯堡。从地下室到防空洞逐一过滤……令人遗憾的是,琥珀屋依然不见踪影。“琥珀屋在哥尼斯堡”成了流传在这座城市里,谁也无法证实的传说。
  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深感失望,有人开始相信,琥珀屋的的确确已葬身英军狂轰滥炸的火海。
  琥珀装饰板重见天日
  多名相关人蹊跷死亡
  1997年,正当无数人决定放弃的时候,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琥珀屋寻宝界”。一名德国男子发现一块精美的镶嵌板,经鉴定,这块板是琥珀屋4块装饰板中的一块。接着,有好事者调查出了发现者的背景,结果让人吃惊。这名男子的父亲战争时期在德国军队服役,琥珀屋被转移到哥尼斯堡前曾亲手将其打包。对于这个说法,德国男子坚决否认,并一再宣称,这块镶板是父亲在哥尼斯堡的战后废墟上捡到的……此后,这名男子突然失踪了。
  这让人不仅想起在他之前,和琥珀屋有关的几起离奇悬案。
  1970年代,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根据线人提供的情报,找到了当时在哥尼斯堡看管琥珀屋的一个老兵,面对“克格勃”的再三询问,他始终不肯开口,一周后,这名老兵和家人被发现死在自家的餐桌前,法医在他们所吃的食物中提取出微量的河豚毒素,但是,现场没有任何陌生人闯入的痕迹,老兵一家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成了一个谜。
  苏联的一家媒体曾经接到一封匿名信,写信人宣称自己参加了琥珀屋的秘密转移,愿以高价出售埋藏地点,当记者和政府寻宝小组的大队人马找到他时,却发现他已经在3天前死于一场蹊跷的车祸。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有人分析,当年参与转移琥珀屋的一些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让世人知道它的下落,对那些保守不住秘密的人,会痛下杀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二战的人一个个辞世,那些秘密有可能将被带进坟墓,成为永远的谜。
  夹缝中的“飞地”
  哲学家康德的故乡
  当年的哥尼斯堡已经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是夹在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一块俄罗斯“飞地”。虽然在主权上归俄联邦管辖,但却距离俄罗斯本土600公里之遥。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不冻港资源,船舶制造和琥珀工艺驰名全球,但却如同一个孤独的被遗弃的孩子。
  作为德国东普鲁士的一部分,1772年,哥尼斯堡成为东普鲁士王国的首都。二战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一分为二,南边归波兰,其余的归苏联,哥尼斯堡因此被划入苏联的版图。后来,为了纪念苏联领导人加里宁,哥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苏联解体后,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于是,加里宁格勒和俄罗斯本土被隔离开来,成为一个“孤岛”。
  身份、家园、祖国成为一个尴尬的话题。在市中心的胜利广场——这个广场在战时曾被叫做希特勒广场——列宁的身姿依然高高矗立。以前,这里常常有人献花,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去凭吊沉睡在科尼斯堡大教堂里的康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把德国普鲁士的历史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在哥尼斯堡土生土长的康德从来都没有走出过东普鲁士,却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人,而不是隶属于某个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问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 或许这三个问题可以解决夹缝中民族认同的尴尬,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康德。
其他文献
左页图为故宫一角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故宫博物院旗下的几大淘宝旗舰店不出所料,再一次取得了好成绩——第一波预售期交易额同比增长56%,并开启了淘宝直播带货。  这不是故宫第一次跟上潮流了,在过去几年里,人们对故宫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肃高大上,到活泼接地气——不仅红遍网络,它还多次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和纪录片中,圈粉无数。除此之外,故宫从30%的开放区,到如今开放范围超过了80%;从展出
这里的每一条公路,都有让人惊叹的风景:苍翠的山、幽深的谷、清澈的水,汽车在道路上奔驰,人仿佛在画卷中飞翔。  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层层梯田依山就势盘绕而建,与村庄和大山融合依存,粼粼水光映照夕阳,呈现出空间错乱般的神奇。  这里是“利川红”的故乡,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只要搬一把椅子,随便找个地儿一放,就是让“上班族”奢望的下午茶时光……  在雄鸡版图上,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
当2019年最后一期新刊出炉,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就意味着你手中的当期《环球人文地理》全年赴约,以张弛有度的方式,跑完了本年度的12个月。同一时刻,整个环球人文地理编辑部,也与全人类一起,走完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然后,我们即将进入2020年。  以前觉得,2020是非常遥远的日子。远得像一首影影绰绰的歌,远得像一个偶尔会被提及的旅行计划,仿佛很难和自己有关或者很难困扰到自己。但是一转眼,2
由于没有严冬,许多非洲国家都拥有商业养蜂的完美条件,和普通的养蜂业不同,非洲养蜂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对保护野生动物和农作物起到一定作用。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环保方面,非洲养蜂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作用,但遗憾的是,如今的非洲养蜂业还远远不能将其巨大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作为一家在肯尼亚生产有机蜂蜜的公司创办人,特妮·卡特兰被问到最多的问題是:“如何用养蜂来恢复当地退化的森林?”实际上,一
神秘而美丽的伯舒拉岭,近年来正越来越被外界关注。左页大图,可见远方山巅白雪皑皑,山下植被丰茂,金黄、翠绿、赤红交替,如同一幅油画;左下图为作者等人第一日休息的营地,静谧而优美;右下图,几名徒步者正在森林中前行。  伯舒拉岭的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牧场众多,山谷里森林密布;北部则是雪峰林立、冰川纵横的高海拔荒原。除了大量的高山湖泊,伯舒拉岭还拥有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且均为未登峰,主峰查格腊子位
左页图为罗马尼亚森林一角;右页三图为非法砍伐下的罗马尼亚森林。Netflix的最新调查纪录片《Broken》曾指出,罗马尼亚Retezat国家公园的盗林者尤其“偏爱”古树,因为年龄越大越健康的树,越能赚取更多利润;而如今,罗马尼亚的原始森林已满目疮痍。  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罗马尼亚,虽是欧洲森林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却长年深陷乱砍滥伐的泥潭之中。到2015年,罗马尼亚的森林面积约有650万公顷
在庞大的树木王国,每一棵树都是一道迷人的风景:苍翠挺拔的松柏、魁梧高大的泡桐、灵动曼妙的凤凰木……全都形态各异、风姿万千。因此,树木成为了风光摄影师们青睐的艺术创作对象。然而,相对于山景和海色,创作树木风光大片更需要摄影师灵活运用光影,具备独到的审美能力。  本期视觉,摄影师们跨越南北,穿越山河,将树木王国的风姿用镜头记录下来,给读者朋友们呈现了一场关于树木的艺术盛宴。摄/芦超洱海一角,群山连绵,
上世纪后半叶,风靡世界的电影《茜茜公主》讲述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茜茜公主全名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出生在巴伐利亚的贵族家庭,母親是王族直系血亲,拥有公爵头衔的父亲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闲人”。她的父母为人豁达、思想开明,从不参与政治,住在远离宫廷的波森霍芬城堡。在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茜茜,没有宫廷女子的矜持拘束,整个童年都在尽情释放纯真活泼、向往自由的天性。茜茜画像  时间来到1853年
【摘要】在不断推动深化新课改的过程中,除了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打造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苏教版内容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周蓉(1992.09-),女,江苏宜兴人,
【摘要】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只看重教学的固定要求,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都是英语的语法,或者词汇的意思等内容。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在听老师说,没有进行很好的互动。为了达到新课标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注重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问题的比重增加,提高班级学生的参与程度。本文将就课堂提问的技巧展开叙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英语;策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