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美中未来合作领域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他者的崛起”,世界权力逐步向单个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分散,美国单边主义做法难以为继,多边主义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美中合作尤为重要,并存在着一系列合作议题。在核不扩散、朝核问题、地区安全机制等传统安全领域,“失败”国家、人道主义援助与灾难救援、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海事、航空、网络等国际公地,都有足够的合作空间,中美双方应加强对话与合作,以推进国际多边合作。
其他文献
欧盟及其27个成员国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前中国与外部世界总体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相互依存加深,合作、竞争同步增大,在中欧关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如何把握、发展对欧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冷战后,相较美、俄、日、欧,中国是唯一没有出现重大战略失误的大国。这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政治社会总体稳定、国际环境明显改观的重要“法宝”,是中国从“发展中大国”跃升为“崛起中大国”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成功抓住21世纪第一个10年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前提。
最近一个时期,全球恐怖威胁的阴霾再起,反恐问题再度牵动国际社会的神经。在北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恐怖爆炸活动仍十分猖獗,同时美、欧面临的恐怖威胁也再次上升。继2009年美国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圣诞炸机案后,今年5月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又发生了恐怖袭击未遂事件,10月美破获了试图攻击华盛顿地铁的恐怖分子。同月,
进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发生的最具深远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凸显了这一发展趋势。历史不可逆转地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也把应当如何看待指导中国外交近20年的“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问题再一次提了出来。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也应看到,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长期以来核心经济地带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有进一步强化之势;与此同时,沿海方向又始终是中国安全环境最复杂、所受战略压力最大的方向,由此也必然成为中国战略关注的重点。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现实日益需要中国在继续重点经营亚太的同时,也应更加重视西向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外对中国的关注度在加强,国外舆论对中国的报道量也在增加,其中掺杂着诸多噪音,不仅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轮番出现、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加深,而且要求中国尽更大、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正如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先生所说:“西方对中国的报道,一是承认中国的发展;第二,也大有贬损和歪曲的报道。”
关于限制碳排放的气候条款被排除在准备付诸表决的美国参议院能源议案之外。这意味着美国国会一年多来的气候立法努力以失败告终,奥巴马政府气候政策遭遇挫折。同时,这也给年底将于墨西哥坎昆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蒙上一层阴影。
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重建美国力量和影响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核心任务。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经济“再平衡”和安全“再平衡”战略。在经济上,改变靠消费信贷和赤字财政刺激的发展模式,重新平衡储蓄、投资、借贷和出口的关系;在安全上,改变以反恐压倒一切而忽视其他重大挑战的做法,强调确保赢得反恐战争的同时,为未来更广泛的安全挑战做好准备。奥巴马政府经济和安全“再平衡”战略,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基本框架,给美中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
2010年5月,中美两国在第二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开启了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该机制的开启,表明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彰显中美两国政府均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公共外交的发展,也彰显了中美两国均以双方人文交流为推进两国关系的新增长点。可以预见,中美将互为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和目标国,中美教育交流有望加速朝对等、双向和互惠的方向发展,“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将增加新的动力。为此,中国政府有必要因势利导,促进中美人文交流健康快速发展。
美国寻求能源独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维持经济繁荣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尽管美国能源独立方案众多,但是多元目标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美国民众缺乏改变现状的意愿使得“能源独立”更多地只是政治家们安抚人心的口号,而不是切合实际的能源政策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