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屏翰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化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京师锁钥” 、“神京屏翰”之称。尤其明代,宣府镇是生死攸关的边防重镇。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城雄阔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这一座相当规模城池的兴建,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地带,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历代为北方军事要地。宣化城初为土城,规模不大。它得以展筑,是在明王朝建立初期,被击溃的元朝蒙古部族,仍然窥视中原,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王朝在长城一线建立了九座镇城,称之“九镇”或“九边”。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来宣后,城池狭小,不足以居士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向西,向北,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二十四里,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又增建了城楼四座,角楼四座。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将土城用砖包了起来,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广灵四门外筑起瓮城,瓮城外加筑月城,挖护城河,设护城台二十余座。从而形成总长12120米雄伟壮观的城池。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共进行较大规模修筑十四次,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次,耗资白银119000两。如今的宣化古城墙,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规模。
  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城内偏东一侧,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定安,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是宣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清远楼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清远楼自建成以来,进行过两次大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投入白银十万两重修清远楼。“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4年7月国家拨款39万元人民币对清远楼进行全面修复。清远楼风铃叮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它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上实下空,旁通四达。城台下面以条石包砌群肩,上部以青砖包砌台身,有收分。门洞五券五伏,筒行拱顶为二圆心券,中央微凸,拱洞相交成穹隆顶,并以青砖砌成八瓣莲花图案。由于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清晰的古代车辙,再现了宣化当年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抱厦,平面呈十字型。顶檐下现存匾额4块,南曰“清远楼”,东曰“耸峙严疆”,北曰“声通天籁”,西曰“震靖边氛”。二楼内4根通天柱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乃宣府镇城之钟。据《宣化县新志》(1922版)载,“都御史郭登庸置钟其上”,是用来报时报警的。钟声宏亮,方圆40华里之内皆可闻其音,楼北的匾额“声通天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辽远。该楼建成至今,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地震、战乱,亦毫无倾动之迹。1982年,清远楼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古城内,最高大的古代建筑当属镇朔楼了。它始建于明代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到:“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该楼得名于镇守宣府的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在明代能挂“将军”印的总兵官为数不多。镇朔楼位于南北城门同衢的大街上,与清远楼(钟楼)遥遥相对。楼上还保存着两块木匾,一块是悬挂在楼上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坝上,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于楼上北侧。喻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姿态各异的出海蛟龙,图案精美,刻工细致,与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四个大字浑然一体,是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
  宣化在唐时已有城,但规模并不很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在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展筑,扩大为二十四华里有余,即东、南、西、北各六华里十三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1424年),修建了四座城楼、四座角楼,其中的昌平门楼即现在的拱极楼,即宣化百姓俗称的南门楼。该楼上下两层,通高14米,建在9米多高的连城墩台上。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二楼成一轴线。拱极楼明成化年间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该楼系宣化城防建筑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瓮城和关城,是宣化城门中唯一的有关城,也是现在仅存的一座城楼。自其建成以来,抵御了无数战乱,为保卫宣府,捍卫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英宗被瓦剌掳去,以其作诱饵诈取宣府重镇,进一步威逼京师,夺取明朝江山。瓦剌挟英宗来到南门之下,传令开启城门迎接英宗入城。守城总兵杨洪,巡抚罗亨信识破了他们诈降纳城之阴谋,拒绝打开城门,从而保卫了宣府,保卫了国都。昔日城上旌旗招展,士兵严阵以待,城内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拱极楼也成为宣化古老历史文化的象征。
  在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原宣化师范学校)院内,有一座山式影壁,其以规模大、工艺高、保存完好等特点,于1956年和1982年两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省唯一一处以影壁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五龙壁。它座东向西,砖雕仿木结构,通高5.5米,宽4.02米,主体图案是刻于方心砖上的五龙图。上方是朵朵祥云,下方是滚滚波涛,其中三条巨龙以坐、升姿势翻腾于云海之中。另外两条则由汹涌波涛之中欲向空中飞来,起身之处溅起朵朵浪花。祥云、波浪、巨龙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壮观的图画。关于五龙壁的建造年代,过去一直没有找到文献记载,但作为影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它的主体建筑门楼所处的寺庙——弥陀寺有着直接的关系。弥陀寺现只存东跨院的南房,五龙壁就在南房的西山墙上。它的前面原有水池、门楼等建筑,现都已无存。弥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庙中名气颇高,年代尤早,规模宏大,至今民间还有“先有弥陀寺,后有宣化城”的传说。   在宣化区大北街,有一个被称为“马宅”的民居院落。它建于清代中后期,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现存房屋112间,是宣化清代富商马氏家族修建的一处宅院,是宣化保存至今最大的古代民居。马氏家族,祖籍山西,自清代中后期,由商发迹,人丁渐旺,生意遍布京津、直隶、晋蒙等地,经过马氏家族的几代努力,成为宣化当地的一大望族。马家住宅是一座富丽堂皇,曲径通幽,砖木石三雕点缀其中的四进式院落,且带有后花园。它共有四个主体院落,一个花园以及牌坊、旗杆、亭子等附属建筑组成。第一进院是仆人和留宿一般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外宅。第二进院子是马氏家族贡奉祖先的祠堂。第三进院是主人的生活区。原来在院子东侧偏南有一座砖雕门楼,惜被拆毁。垂花门是院子中最醒目的建筑,它以端庄华丽的形象将四合院内宅和外院分开,内宅是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这里多居住女眷,家仆一般也不得随意出入,旧时人们常形容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垂花门。垂花门东西两侧各用宽大的山墙影壁相连,不论是垂花门还是山墙影壁都起屏障作用,都是为了保证内宅的隐蔽性。第四进院子是规模相对较小的院落,属于存放车辆和堆放物品的仓库用房。后花园在马宅整体建筑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属于私家花园,建筑、装修以及绿化都倾注主人的思想和智慧,是一幅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卷。花园内树木繁茂,花草葱笼,花园的设施布局都是为适应居住在这里的马氏家族娱乐、起居、游宴等生活需要服务的,整座建筑的设计具有极强的生活理念。马宅是宣化目前现存四合院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好,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建筑群。尽管马宅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和昔日的光彩,但是,马宅依旧充满了传奇和庄重,是古代先人智慧和创作的结晶。
  在宣化迎宾大道的牌楼西街50号,是一处中西合璧的“三进四合院”,共有房屋120余间,有古城第一院之称,这就是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从空中俯瞰,整个院落呈“目”字型结构,青砖灰瓦、古香古色。推开两扇沉重的赭红色大门,进入院内,可近睹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三进四合院”。整个大院分前院、中院、后院,布局合理、古朴典雅、整齐庄重、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前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中院呈中西合璧建筑,北面正房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二层小楼,后院基本上与前院布局相同。整个院落虽处在宣化的繁华地段,但大院内却闹中有静,居住宜人。这处院落原本是宣化天主教的若瑟总修院,但在全部建筑完工不到十年的功夫,随着侵华日寇的铁蹄踏入宣化,总修院被迫解散,该院遂成了日伪察哈尔省公署的所在地。1945年9月,通过八年艰苦抗战,冀察部队解放了察哈尔省全境,在宣化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并把原日伪省公署改为民主政府的办公驻地。从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大批文化名流也随即涌入宣化。同年11月,在宣化剧场隆重召开了察哈尔省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历时5天,到会的代表139人。大会确定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地区施政纲领”为施政方针,讨论通过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发展经济,支援前线”、“纪念民族英雄,惩治战争罪犯”等项议案。最后,人民代表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委员9人,张苏当选为省政府主席。1946年10月,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随着国民党军队攻入宣化,察哈尔省民主政府驻地也随我军被迫南迁保定涞源。察哈尔省民主政府驻地虽然在宣化仅存在了短短的一年,但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把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颁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年),由当时的兵备道良卿、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知县黄可润等发起,得到周边十州县各属绅士人等不遗余力的捐资兴学,其结果就是柳川书院的建成。这个位于皇城桥东大街的书院内,共建有学舍七十余间。书院前后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即相国庙街和皇城桥大街);院东建魁星楼(魁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指管文章盛衰的神)。楼前树立着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亲笔书写的“柳川书院碑记”和宣化府知府张志奇亲手书写的“柳川书院记”石碑各一方;院西凿建池塘,引北山溪流柳川河之水穿院入池。庭院一派幽静典雅、美不胜收;后院设射圃,是练习射箭的地方。还配有书院的辅助设施,水井一眼、伙房、马厩数间。从建筑上看,反映出当时文武合一教育之特色。古城宣化,地处塞外要冲。据《宣化府旧镇志》所述:“镇城群山环绕于东北,洋河萦绕于西南,城居东西道路之中,实属一要害之地。”历代为屯兵防守之重镇,战争频繁,文化落后。当时来宣任职的官员,多重视教练习武,少谈及文化教育。对子孙后代熏陶感染的也多是强悍猛烈,打打杀杀;少规范温和善良,文化礼仪。从清末民初看,宣郡也只出了些武功显赫人物。如明代的田雄、张俊、马芳,清代的郑魁士(忠烈公)。“柳川书院”的诞生,弥盖了周边州县文风的转机,使这里的人们懂得了在习武之余转入文教。“柳川书院”接纳了宣府所属十州县莘莘学子,呈现出“征鼓之声化为诵弦”的可喜局面。在这股清新风气的影响下,起到了文教复兴、移风易俗的良好作用,逐渐一批批文武双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据《宣化县新志》记载:“宣化在清朝中进士者九人;举人十七人,拨贡一百零四人;武进士五十二人,武举人一百五十人。”足可见,“柳川书院”的建成,其意义尤为深远。书院于清朝末年因办新学而废除。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宣化府中学堂在“柳川书院”成立,暂时占用的仍是“柳川书院”的校舍。第一任校长是胡桂芳。第一批招收学生十九人,后来全部送日本留学,开创了张宣地区学生到外国留学的先河。这批学生后来成了名的很多。1913年(民国二年)1月,宣化府中学堂扩建,征收了“柳川书院”对面的“万寿宫”建立分校。1914年(民国三年)1月又占用了“演箭所”辟为操场。其后不断扩充校地,发展成为最具规模且负有盛名的“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后来又改名为“察哈尔省立宣化中学”。由于分校的完善,“柳川书院”也只作为该校的学生宿舍了。
  说起京张铁路,就不能不说到宣化府火车站。1876年,京张铁路建成。这是由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主持、组织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自行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工程于1905年(清光绪卅一年)动工,至1909年9月24日全线通车,全长201.2公里,10月2日,在南口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庆典。铁路沿途大部分是高山峻岭,工程艰巨复杂,原计划6年完成,结果4年就建成了,总造价比预算节省白银28万两,全部费用仅为外国承包商要价的五分之一。京张铁路通车到宣化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27日(农历四月初九),全长167公里。因宣化自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起设府,1909年5月,车站建成后,故名“宣化府车站”,车站顶端的旗杆上,飘着满清政府的龙旗。至1914年废府,成立察哈尔特别区,车站才更名为“宣化站”。据记载: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庆典时,由当时的直隶省口北兵备道道台、二品顶戴成和剪彩。宣化火车站既是京张铁路线上较大中间站,又是宣庞支线的始发站。建站初期全站职工不足10人,站场仅有4条股道,行车、客运服务设施非常简陋落后。1935年,线路增至8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宣化,为掠夺庞家堡铁矿资源,于1942年将线路增至9股,并修建了东调车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将东调车场拆除。解放初期,虽历经了清末、民国、日伪、国民党40年统治的宣化火车站,依然仅有9股线路,全站职工40余人,一台调车机并兼跑烟筒山拉矿石,客运设施上,只有一座130平方米的候车室,基本上没有职工家属宿舍,只有几排每间仅有8.2平米的平房,是日伪统治时期给“脚行”(装卸苦工)盖的住处。职工班次为两班制,每班工作24小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铁路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宣化站已从解放初期职工不足50人,技术设备落后的二等小站,发展成为有700余人,技术设备先进,生产实力雄厚,在北京铁路局直属站中举足轻重的一等站,每日平均装卸车总数已达百辆之多。
  沧海桑田,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镇朔楼与拱极楼依然原汁原味地矗立城中。古老的城墙、民居、书院、老车站等,让素有“神京屏翰”之称的古城宣化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不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风情画卷,折射出千年华夏文明所散发的光芒,沉淀着这方水土独特的文化记忆。
其他文献
河北衡水中学创建于1951年,是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大力推进责任教育,积极构建卓越文化,学校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全国文明单位等70余项国家级殊荣花落衡中,特色育人经验先后以中央简报、国务院《送阅件》、《经济日报》内参的形式,三次送上中央领导案头。衡中的优质、卓越发展,得益于学校的先进理念、科学管理,特别是学校始终坚
(主持人)  在河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张名为“唐山京奉铁路局机务处同人联合会全体代表欢迎邓培回唐山”的照片(图一),时间是1922年10月。这是邓培与京奉铁路局签订复工协议后,自天津返回唐山拍摄的。  邓培是谁?“同人联合会”又是什么组织?1922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二年,全国工人运动并未全面兴起,在唐山这个并不大的城市又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短片解说)  1901年初,邓培考入唐山京奉铁
接吻  一日,数学课下课铃声已响,阿SIR照常拖堂,大家疲惫极了。忽然,教室外有一人在窗户边高呼:“张杨,接稳!”  正讲得晕晕乎乎的阿SIR闻言大怒:“谁胆敢在课堂上接吻!”  众人哄堂大笑,只见张杨红着脸扬一扬手中的书说:“阿SIR,此‘接稳’非彼‘接吻’也。”     伍佰的一半  一同学模仿伍佰(著名歌星)的表演惟妙惟肖,众人称赞道:“你的表演与伍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同学很谦虚,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全省广大档案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更高起点上续写档案工作新篇章的动力和源泉。本刊特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展示全省档案部门学习宣传贯彻成果。本期刊登的是河北省档案局两位处长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并放在党的建设的部分加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离退休干
编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主持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
校园版真人剧    时间:2008年社会实践周  地点:深圳市龙岗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人物:深圳市福安学校初一级学生    按照安排,同学们来到了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特别教育——学习烹饪、刺绣、金工、木工、电子、摄影等知识。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经历。福安学子付出了艰辛,收获了成长。    听,歌声嘹亮  进入基地的第一个晚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会。绿树青山的背景,水泥地板的舞台,423名同
《阅读奥林匹克:人物卷(上)》(彩图版)    百年奥运是和平的战场,成就了无数英雄的梦想,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一波三折,有的柳暗花明,更有甚者,让人哭笑不得。  故事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通过努力,以和平的方式成为英雄,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双生》    这是一个90后小女孩写的书,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女孩灵魂探索的故事——这世上,有没
一  庚子瘟惊汉水波,龟蛇无奈毒虫何。  江城封锁行人少,国域严防警戒多。  天使舍身齐献爱,群英助力紧操戈。  云开霾散晴方日,鹦鹉洲头唱凯歌。  二  腊梅春唤柳千条,华夏欣荣尽舜尧。  疫毒横行翻虐浪,军民携手架心桥。  杏林志士仁身舍,雷火山神鐵臂摇。  喜送瘟君归劫狱,纸船再度照天烧。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绝密文件显示NSA可未经授权监控美国国内通讯  据外电报道,英国《卫报》近日披露了两份绝密文件。文件显示,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曾签署命令,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即NSA)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从美国国内通讯中收集到的信息。  本月早些时候,在媒体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范围通讯和网络监控项目后,奥巴马曾向民众保证绝对不会滥用监控职权。他还强调情报部门对互联网数据的搜集仅针对美国境外的非美国公民。  《卫报》
一、历史渊源  “一布袋糠,两布袋糠,一走走到槐树庄(张十字庄村内有棵古槐,俗称槐树庄)。槐树庄唱大戏,打通的锣鼓敲得急,请闺女、叫女婿,套上大车看戏去。”这是当时在临近村庄广为流传的一首童谣。  建国初期,河北省晋州市营里镇张十字庄是富庶祥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村落,人称“小台湾”。方圆几十里,只要看过张十字庄的弦子戏的,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只要听过张十字庄弦子腔的,无不啧啧称道、赞不绝口。其代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