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因思辨而致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普罗米修斯》,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天神,(板书:天神)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
  师:之前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师课件出示神话故事)
  生:《盘古开天地》。
  生:《精卫填海》。
  生:《女娲造人》。
  师:对比一下,这三篇文章的题目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神话故事的题目只有一个天神的名字,而之前学过的神话故事的题目中名字后面都有个动词,比如“盘古开天地”后面有“开天地”,而不只是神话故事人物的名字。
  师:是的,题目中除了神的名字,还有表示神所做事情的一个词组——“开天地”,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盘古开天地”。如果老师也让你概括一下普罗米修斯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你会怎么说?
  生:他帮人类造福,取走了天火。
  师:再精练一些。
  生:普罗米修斯取天火。
  师:取天火。(板书:取火)简单一点,就是什么?
  生:取火。
  师:好,取火。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盗火。
  师:不是取火,是盗火。好,我也把它写下来。(板书:盗火)“取”和“盗”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再来看课后的练习。(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三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盗”字标红)的故事。标红的那个地方是怎么处理的?
  生:在“盗”字上加了个双引号。
  师:好,我也把它写下来。(板书:“盗”火)这是教材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信息。下面我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哪一种说法最能突出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评析:本篇课文是以神的名字作为题目,在四篇课文中最为特别。王老师正是抓住这个特别之处,引入本课时的学习,并模仿其他课文题目样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辨析盗火、取火与“盗”火,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感知。】
  师: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盗”火,因为取火的话……
  师:老师打断一下,哪个“盗”?加引号的还是不加引号的?
  生:加引号的“盗”。因为他不是真正的盗火,他是在为人类造福。而“取火”给人感觉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也是加引号的“盗”。比如小偷拿东西是自己要,但普罗米修斯“盗”走了火是给人类用,不是自己想用。
  生:我觉得是第一个——取火。因为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他并没有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而是直接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火种。
  生:我也觉得是第三个——“盗”火。因为取火的话觉得轻而易举、光明正大,可为什么宙斯还要去惩罚他呢?如果是盗火的话显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小人,觉得他是一个很卑鄙的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三个——“盗”火。因为取火是光明正大的,盗火应该是背着人去干的,是不能被发现的。然而他“盗”了火是给人类用,不是自己用。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理解,那么課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盗”火的真正原因?
  生:有。
  师:什么原因?
  生:他是为人类造福的。
  师:嗯,但我要看到课文中的“佐证”。
  生: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所以“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火是一个什么
  样的情景?
  生:我觉得是黑暗无边。
  师:那有火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生:到处都是灯火通明。
  生:人们都可以吃到熟的食物,再也不用吃生的食物了。
  师:我们来看这样的两段话,(课件出示课文中有火和没有火两部分描写内容)一起来读一读,很久很久以前——
  生:(齐读)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师:那有火又是怎样的呢?读——
  生:(齐读)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评析:是盗火、取火,还是“盗”火?学生自圆其说,充分调动了他们表达的积极性。紧接着王老师的一句追问“但我要看到课文中的‘佐证’”,可想而知,寻找“佐证”的过程就是一个整体阅读、深入阅读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是很有必要的,不能省略。不在文中“走”几个来回,感受是不深刻的。】
  师:同学们,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天神,他缺火吗?
  生:不缺。
  师:那究竟是谁缺火?
  生:人类。
  师:人类缺火。即使是“盗”火,他也是在为人类“盗”火。因此,这也是这篇神话故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在这个故事中,人物特别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除了普罗米修斯之外,还有哪几位?
  生:宙斯。
  (师板书:宙斯)
  生:赫淮斯托斯。
  (师板书:火神)
  师:众神领袖宙斯认为普罗米修斯做的这
  件事儿,就是——
  生:第一个——盗火。
  师:(板书宙斯朝“盗火”的箭头)火神呢?
  生:第三个——“盗”火。
  师:我先把它画下来,(板书火神朝“‘盗’火”的箭头并打上问号)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一会儿再看。   师:下面,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明一下他们的态度?哪个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就写在后面。其他同学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把它读出来。
  (一生上黑板写词语,其他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词语,宙斯的态度是什么?
  生:气急败坏。
  师:火神的态度呢?
  生:敬佩。
  师:什么是气急败坏?
  生:我认为就是气到发疯的那种。
  师:那你气一个给我看看。
  生:演不出来。
  师:演不出来,能不能把它读出来?先读这个词语。
  生:(极有感情地)气急败坏。
  师:你把词语放在句子当中再读读。
  生:(读)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
  的消息,众神的领袖宙斯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
  师:都要断气了,我听出来了。这就是气急败坏。再找一位学生来读读。
  (生读,有较大变化。)
  师:“气急败坏”,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课件出示词语解释)意思就是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在这里,是“慌张”还是“恼怒”?
  生:恼怒。
  师:好,我们一起来恼怒地读一读这句话,把这种感觉找到。“得知普罗米修斯……”
  (生齐读)
  师: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能不能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呢?
  生:就是他气急败坏地决定给普罗米修斯
  以最严厉的惩罚。一般情况下,人犯了错误惩罚他一下就行了,但是在这里宙斯是用最严厉的惩罚来罚普罗米修斯,而且要立即执行。
  师:那么“最严厉的惩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惩罚呢?
  生:就是严刑拷打之类的。
  生:我认为不一定,宙斯不是靠拷打某个天神而获得火种,应该是逼他把火种给放回去,宙斯想要折磨普罗米修斯。
  师:就是想折磨普罗米修斯,说得好。
  生:我觉得也是应该折磨普罗米修斯。因
  为严刑拷打一般是对嫌疑犯,盗火已经确定无疑,就是普罗米修斯了,没有什么疑问了。
  生:我觉得,应该是慢慢地去惩罚他,而不是很快一天啪啪打几下,而是三万多年,一直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动都动不了。
  师:课文哪个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最严厉的惩罚”?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师:这就是“最严厉的惩罚”。那么,“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刚才我们说了两个情节,“最严厉的惩罚”应该是哪个情节?
  生:第7自然段。
  师:你来读一读,书拿起来。
  生:狠心的宙斯……
  师:我感觉还不够狠心,就像你一样心肠很软,再狠一点。
  (生再读,感情充沛。)
  师:狠心的宙斯是如此气急败坏。更气人的还有,吩咐火神……
  生:吩咐火神立即执行。
  师:这里有个词语很关键。
  生:立即。
  师:怎么理解?
  生:立即执行,马上就得执行,你得马上去给我干,一刻也不能耽搁,这就是“气急败坏”。
  师:是的,你看我们借助词典可以理解词语,借助上下文也可以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
  【评析:这里对“气急败坏”一词的理解,最为经典,演不出来,就读,读好了再去看看词典的解释,相机作出判断,再读;这样还不行,又结合“最严厉的惩罚”呼应对“气急败坏”的深度理解,这样的一番“折腾”,词语不但理解了,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的内在勾连也建立起来了,词语所附着的情感也流泻出来了,人物形象因此而更加凸显、聚焦。】
  师:火神有没有立即去执行啊?
  生:没有。因为火神赫淮斯托斯是非常敬佩普罗米修斯的,悄悄对普罗米修斯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让普罗米修斯作出决定归还火种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就是宙斯立刻让火神做,火神也不会那么忍心去折磨他。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读)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師:他把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读出来了。
  敬佩普罗米修斯就认为普罗米修斯是“盗”火?
  生:我觉得他可能不是“盗”火,应该是取火吧。因为火神敬佩普罗米修斯,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为民造福,但是普罗米修斯还是去天上取火,这样是犯法的,所以要悄悄跟普罗米修斯说。
  生:赫淮斯托斯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为了人类才取火的,我认为是“盗”火,更能表现他的人物形象。
  师:为了人类取火,为了造福人类取火,即使是盗火,赫淮斯托斯也非常敬佩他。同学们,事实上普罗米修斯就是在“盗”火,如果我们读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就会知道他确实是在“盗”火,但他是为了谁在“盗”火?
  生:人类。
  师:火神的理解和宙斯的理解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对此,普罗米修斯是怎么说的?找一位同学来读读普罗米修斯说的话。
  生:(读)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哪个词语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态度?
  生:坚定。
  师:你能不能再坚定地读读这段话?
  生:(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你看,这就是普罗米修斯的坚定态度。我把这个词语写下来。(板书:坚定)一起来读——   (生齐读,语气更强烈、坚定。)
  师: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普罗米修斯摇摇头——
  生:(齐读)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你们的朗读告诉我,普罗米修斯非常坚定。从他说的这句话中的哪些地方同样感受到了他的坚定?
  生:这段话里有个“但决不会”,就是不管怎么样他都不会承认错误,而且“更不会”中的“更”体现的更有味道。
  生:普罗米修斯认为自己是没有错的,他
  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为民造福就是对的,所以他很坚定。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如果我把它改成一个陈述句呢?
  生:如果改成一个陈述句,就会没有味道,体现不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信念。
  师:肯定的句子本来就是很肯定嘛。
  生:但是这个反问句更能把普罗米修斯的语气还有态度给表达出来。
  师:什么态度?
  生:坚定。
  师:那我再把它改一下,我不把它改成陈述句。(课件出示反问句在句末位置)放后面了,可以吧?读读看。
  (生自由朗读)
  师:可以小组小声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巡视。)
  师:我刚才听到一位学生说了一句很雷人的话,我们先听听她的。
  生:我感觉层次不一样了。
  师:什么层次?
  生:表达的层次不一样了。
  师:说到点子上了,但是没有说明白层次的意思,你来补充。
  生:我觉得她可能想说的是如果把这个句子放在后面,就不能强调这个语气和普罗米修斯的意思了。
  师:强调语气和普罗米修斯的意思,具体说要强调什么?
  生:应该强调普罗米修斯心里的那种想
  法,为人类造福没有错的想法。
  生:既然为人类造福没有什么错,那这里也是有一个层次的,就是普罗米修斯把为人类造福放到第一位。
  师:把为人类造福始终放在第一位,说得好。你还要说?
  生:而且我覺得普罗米修斯已经说更不会归还火种,再多补一句话就感觉多余了,所以放在前面感觉会更好一些。
  师:这时候,普罗米修斯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指向板书)
  生:坚定。
  师:坚定的信念。为人类造福有没有错?尽管普罗米修斯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但他仍然感觉到有没有错?
  (生齐读)
  【评析:抓住一句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锁定一个词语“坚定”,进行深入的言语思辨与感悟。品句析词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伟大形象,即使是盗火,也是正义的,回应了编者的意图——“盗”火,同时也还原神话原来的“样子”——盗火,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用“盗”火更能表现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
  师:还能从哪里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
  生:从“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中的“就是”这个词语我读出了普罗米修斯非常坚定。
  师:那你把前面的话也读出来,把这种坚定的感觉读给大家。
  生:(读)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师:不屈服就是坚定。
  生:我从“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中的“永远”感受到,他要一直、永远承受这个痛苦。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向宙斯屈服,所以,我觉得他很坚定。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尽管永远没有了尽头,但普罗米修斯也不向宙斯屈服,体现了他的坚定。
  师:是的,你还要说。
  生:宙斯给他的所有惩罚,普罗米修斯没有后悔,也没有抱怨过一句,他始终觉得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为人类造福。
  师:同学们,这就是坚定。我们再来看这个情节,(指第6自然段)哪个地方让你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现在你就是普罗米修斯。
  生: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生:他被死死地锁在悬崖上。
  生: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连睡觉都不行,肯定是很难受的。
  师:是的。就是这个字——
  生:锁。
  师:(板书:锁)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个“锁”,能锁住普罗米修斯的身躯,但锁不住的是什么?
  生:锁不住的是普罗米修斯的决心。
  师:什么决心?
  生:为人类造福。
  生:锁不住他坚定的态度。
  师:也可以是坚定的信念。锁不住的是他的决心、信念。你看,一个“锁”字锁住的是身体,锁不住的是坚定的信念,为人类造福的信念。那在第二个情节,哪个地方让你心里面也是一揪一揪的?
  生: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
  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他这样日复一日地遭受着被鹫鹰啄食的痛苦。
  师:好,这个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呢?刚才是“锁”,现在呢,哪个字?
  生:啄。
  师:这一啄,啄了多少年?
  生:许多年。
  师:(板书:啄)同学们,我锁你一会儿,你高兴吗?而普罗米修斯被锁了多少年?
  生:许多年。
  师:啄的是他的——
  生:肝脏。
  师:啄的是他的身体,但啄不了的是他的什么?   生:他的坚定的意志。
  生: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他一心为民造福的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
  师:还有信仰,同学们真厉害。
  生:我觉得把他们的认识都融入进来,其
  实就是啄不透普罗米修斯的思想。
  师:你有思想,这里是指什么思想?
  生:为民造福的思想。
  师:为民造福的思想,为民造福的决心,为民造福的信念,这就是什么?
  生:坚定。
  师:坚定。你看,这么坚定的一个信念,就源于他的“盗”火。
  【评析:“还从哪里能读出来他的坚定?”这是一个较为发散的问题。学生开始聚焦的是个别的词语,如“就是”“永远”等,后来聚焦到第6~7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经过一番品读与思辨,又聚焦“锁”与“啄”,而且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尤为深入。“啄的是他的身体,但啄不了的是他的什么?”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心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还有信仰……可谓入木三分。】
  师:这篇神话故事要我们讲的话,“盗”火
  是一个起因。宙斯、火神、普罗米修斯对于“盗”火的不同态度以及普罗米修斯受到惩罚则是这个故事的什么?
  生:经过。
  师:(板书:经过)经过不一定要全部都讲,如果王老师要你讲一讲这两个情节,你觉得哪个情节讲出来会更生动,更能打动人?可以先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讲述)
  师: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宙斯又派了一只特别凶恶的鹫鹰,每天定时去啄食他的肝脏。他的肝脏白天被鹫鹰给吃光了,但是因为他是神,所以一到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长了回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罗米修斯受尽了许多痛苦,但是他还是不向宙斯屈服。
  师:好,谁还能再讲一讲?我们要有挑战的精神。
  生:宙斯不仅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而且还派了一只非常凶恶的鹫鹰……
  师:打断一下,你们看他既讲了这一个情节,也把上面一个情节讲到了,厉害!继续。
  生:宙斯派了一只非常凶恶的鹫鹰,去啄食他的肝脏,把他啄得遍体鳞伤。就这样每天都会啄,但是因为他是天神,而且他的信念又很强,所以他的肝脏每天晚上都会长出来,他每一天都会被啄,他的痛苦没有了尽头。
  师:结束了?
  生:嗯。
  师:如果说你能再加一点,尽管天天啄,天天啄,但是——
  生:我想加的是,尽管鹫鹰天天啄,天天啄,但啄不掉的是普罗米修斯坚定的信念。
  师:聪明。是的,把这句加上去,别人听了才能有味道。
  师:还可以怎么加?你说说。
  生:我觉得末尾可以再加上一句:普罗米修斯不管承受怎样的痛苦,他还是不向宙斯屈服,以此表达自己的信念。
  师:什么样的信念?
  生:坚定的信念。
  师:对,把这些话融进去讲,别人听了之后就很有触动了。好,咱们再想一想为什么王老师让你们讲第二个情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神话故事。
  师:神话故事对吧,神话故事要怎样讲呢?
  生:夸张、神奇。
  师:要夸张、神奇。刚才我们几位同学讲得就有点神奇,有点夸张了,还能不能再夸张一点?现在要改变了,提高难度,谁来挑战?
  生:心狠手辣的宙斯为了让普罗米修斯交出火种,他不仅把普罗米修斯死死地锁在高高的高加索山上,而且还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都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使劲啄他的肝脏。但因为普罗米修斯是天神,他的肝脏怎么啄都啄不完,就这样啄了许多年,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怎么都不交还火种。
  师:完了吗?
  (生沉默)
  师:讲故事的时候既要学会变化角色,还
  要把故事讲完整。即使是这样小的一个片段,这样小的情节,也要把它讲得有声有色,不然故事的经过就很难具体、生动了。同时,我们还要讲出神话的味道来。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位大神,他是谁?
  生:大力士。
  师:(板书:大力士)大力士对宙斯的这个行为有什么表现?
  生:愤愤不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有一天,著名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他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鎖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便挽弓搭箭,射死了那只鹫鹰,又用石头砸碎了锁链。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书:结果)回到家里面能不能把大力士愤愤不平的态度练习地给讲出来呢?讲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一个变化,开始我们说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天神,可是在这段话中变成了——
  生:英雄。
  师:(板书:英雄)说谁是英雄?
  生:普罗米修斯。
  师:你怎么理解的?能理解了,故事讲起来才会更精彩。
  生:我觉得一开始普罗米修斯就是个普通的天神,就跟其他人一样,负责掌管什么东西,但是后来他为了人类“盗”火,为了人类有火,人类过上好日子,不惜让宙斯惩罚自己,所以他就像一个英雄,为了人类而牺牲自己。
  师:不是就像一个英雄,他就是——
  生:一个英雄。
  师:他就是一个英雄。如果你能这样讲,那么故事的结尾就更深刻了。
  【评析:“故事中哪个人物或情节最触动你?”为了把思辨进行到底,课堂上王老师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去说,而是通过讲的方式实现了“自我触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变化。不仅如此,还注意凸显神话故事的特点,既把故事最触动人的情节讲出来,也把一个英雄的形象树立起来。这里由“天神”到“英雄”的转变,更接地气,更人文化。同时,创造性的讲述还历练了语言表达,增添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师:同学们,关于火的故事非常多。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阅读链接”。(板书:燧人钻木取火)大家看,这里的取火和前面的“取火”“盗火”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个故事的取火是靠自己去发现,而第一个故事的取火则是靠一位神人去帮助的。
  师:嗯,还有吗?
  生:第二种取火方式是靠自己来创造火,第一种取火方式是靠别人的,把别人的火给凡人。
  师:你还有补充?
  生:第一种是原来已经有火了,是天火,是靠一个天神帮助人类把这个火取过来;第二种是人类自己发明了火,发现了怎么取火。
  师:它们都是神话,神奇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第一种就是靠一个神
  帮人类去取火,而第二种是靠人类自己的发现,靠自己的观察来得到火。
  师:有西方人曾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所以,“盗”火是有依据的,我们要尊重编者的意图。在讲这个故事的同时,要讲出“盗”火的味道来,明白了吧?你看,我们又找到了根据。在中国神话里,火是我们的先民“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中外神话的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做斗争,我们中国的神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性质,明白了吧?好,读神话要古今连到一起读,要中外连到一起读,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关于神话,我们中国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叫袁珂,他是一位神话学家,文章《燧人取火》就是他改写的。中国还有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神话故事书叫《山海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走进神话也就走进了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甚至更早。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阅读链接”不能读读了事,要最大可能地发挥其“链接”的作用。首先对比中外神话故事的不同,同样也能引发新的思辨,产生对火新的认识。其次,拓展阅读应该是敞开的、多元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神话原本的样子。因为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民族,故事的意识形态也是不一样的,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神话的存在与表现。】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江苏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能立马抓住读者的心。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作者以平近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阅读该书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
电影《追风筝的人》(马克福·斯特,2007)表现了不同空间和不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精神生态的影响,贫瘠的自然环境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造成不良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使个体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系统。只有达到了空间、身体、精神三者的平衡,个体才能够获得宁静和平。  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认为,人类既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他提出按照三分法来划分生态学:以相对独立的自
一、揭题质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  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师:关于爱因斯坦,同学们一定不陌生。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  (师课件播放录音,生听  录音。)  师:听了介绍,你能用一些词赞赞爱因斯坦吗?  生:伟大、杰出、功成名就……  师:可是,文中的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出示句子)让小女孩纳闷的是——  生: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数九寒冬,表哥像圣诞老人一样浑身雪白推开我家房门时,我们一家人正在吃早饭。长白山区昼短夜长,人们习惯于一日两餐。那时候该是上午十点了吧,表哥摘下狗皮帽子回身向鞋后跟处狠命地摔打,用以磕掉帽子上的霜雪,胶皮乌拉冻得硬邦邦地橐橐作响。此时他眼睫毛以及胡子和鬓角上凝结的雪凇开始融化,渐渐变成水珠在他原本英俊的脸上滚过,被帽子捂着因而贴在头皮上的头发像蒸锅一样冒出腾腾的热气。门没关严,凛冽的空气一如小偷从
我小时候,离我家不远的一棵树下真的栓着一个傻子。他整天赤身裸体,只要有人路过,他就哇哇怪叫,妇女们都不敢从那走。当然我们孩子都不怕他,不但不怕,还经常去挑逗他,甚至用土块打他。后来他就死了,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一个傻子的死不足为奇,没人去深究他死亡的原因,大人们都如此,更不必说孩子们了。   几十年过去了,傻子的形象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就想,一个傻子活下去应该很简单,他的生命力甚至比正
【作者简介】陶婧,女,浙江义乌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李桔元,男,湖南湘潭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模式及批评性阅读教学研究”(编号:10YJA740048),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批评话语分析的评价视角与英语专业本科批判性阅读教学”(编号:11JCW
摘 要: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国家财政》教学为例,从核心素养立意、理性思维呈现和核心素养落实等角度探索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核心素养 课堂立意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当前教育改革的
一  第一次见到白凤的时候,安子几乎被吓呆了。  按照与胡财的约定,安子向矿上请了一天假,洗了澡,换上新买的西装,系上领带,穿上皮鞋,去鸡场街上找老黑。当他走进老黑的理发店时,店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穿红裙的女人背对着他,对着大镜子梳理着乌云似的长发。安子正想退出来,那女人忽然回过头来,笑眯眯地问道,你就是安子?  安子一下子被定住了。脸庞发热发烫发烧,双腿似乎被谁牢牢拽住,无法移动分毫。女人的脸真
一  1900年,已经45岁的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完成了童话故事《绿野仙踪》。它问世以来,多次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电视剧。此后他续书不断,如《奥兹的奥兹玛》《通往奥兹之路》《奥兹丢失的公主》等。在弗兰克去世以后,还有别的作者撰写“奥兹”系列的续书,但反响都不如《绿野仙踪》。  时隔一个世纪后的2009年6月,好莱坞制作精美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公映,其制作人声称电影最初的灵感和创意就是来自
摘 要: 本文选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的《中文》教材和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汉字编写模式。《中文》教材的汉字编写模式为:先集中识字,再随文识字;识写分流(注重书写);《汉语》教材的汉字编写模式为:先识写分流(多认少写),再随文识字;以“笔画——部首——整字”为顺序编排汉字。对华文教材汉字编写有所启示:重视汉字教学,编写華文教材用字字表,重视汉字认知规律。  关键词: 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