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独立学院管理的迫切需要。笔者提出了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生工作为教学服务”的主线,推行“一岗双责”的制度,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联动,真正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42-02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二者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说,是两个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的工作系统。
在日常工作中,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内容、形式均不同。教学工作主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偏重于智育,就是一般所说的“教书”。而学生工作则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纪律观念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熏陶,相对偏重于学生的德育,就是一般所说的“育人”。
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一般都会在校级层面设置教务处和学生处这两个重要职能部门,代表学校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务处的统筹与指导下由教学秘书和教研室具体落实;学生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统筹与指导,由辅导员具体落实。两项工作走的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融合,呈现出“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因此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要紧密配合。可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往往出现“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侧重于教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能为主;教学管理部门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对象,着重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等。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侧重于日常管理,辅导员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生管理部门把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作为监控对象,着重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等。
此外,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本部门为主的工作方式,在安排工作时就会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点上的管理,只是为了管理而机械的工作,仅考虑自己的管理职责,教学与学生管理协调性差。这种局部的、片面的、狭隘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在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上的不协调甚至冲突。
2.校园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习不协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距离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文体活动比较多,学术性、科技性的活动较少。例如球类比赛、歌舞晚会、时装走秀等充斥着校园,可是科技创新比赛、专业技能比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比赛等活动的参与者却不多。
(2)很多教师对校园活动的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只见科研,少见学术;只见教学,少见学生”的窘境。谈到“教学”就是教师的事,而“育人”似乎就是学生工作者的任务。不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的“科研”,下课之后就匆匆离开,学生们只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
(3)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广泛、特长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过多的耗费了学生的精力,耽误了复习和预习,甚至冲击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3.部分工作环节出现“缺位”
由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融合,导致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效率低下,部分工作甚至出现“缺位”的现象。例如,教学管理部门抓教风,严查教师的备课、教案、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的情况;学生管理部门抓学风,严查出勤率、自习率、考试成绩、取证率等等。虽然教风、学风两手都在抓,却都不彻底,而且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甚至漏洞、盲区和真空地带。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途径
1.树立“无界化”管理的意识和全局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领导层面上首先就要树立无界化管理的意识和全局观,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不“分工”就“分家”,要真正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要消除彼此工作中的壁垒和障碍,要互相支持和帮助,使两个工作系统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2.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生工作为教学服务”的主线。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工作在高校的中心地位。要想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离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不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服务教学,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才能收到实效。学生工作人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培养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组织力量深入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才;要抓好校园内外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确保校园稳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抓好党风、政风、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推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
(1)建立联动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教书”与“育人”相分离,需进行改革,建立一种新型的结合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联动的管理模式
(2)推行“一岗双责”制度。“一岗双责”是指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和辅导员兼课的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任课教师中选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将辅导、引导学生学习作为除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任务。班主任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讲话有说服力。其特有的身份有利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班级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使教书与育人的神圣职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密切相连并融为一体,使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辅导员适量承担思政课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提高辅导员的威望,改变其单纯说教的尴尬局面,也可以让辅导员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3)实行学生助理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学生当中挑选出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相应专业班级助理辅导员,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引导学生。用这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来管理低年级的班级,可达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干部,又加强了学生班级管理,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助理辅导员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助理辅导员的身份本身更容易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容易相互沟通,有利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工作。
4.创建“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一草一木皆可育人”。著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学校环境也有育人功能,学校应有山水可赏,周围有园林,学校的建筑、器具都要体现美。这样,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既接受了美德熏陶,又接受了美的教育。良好的管理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树立以学生为学校主体,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民主、自由与和谐的育人环境,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创建平等、人性、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標,开展一系列活动,内容上服务学生,形式上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42-02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二者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说,是两个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的工作系统。
在日常工作中,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内容、形式均不同。教学工作主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偏重于智育,就是一般所说的“教书”。而学生工作则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纪律观念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熏陶,相对偏重于学生的德育,就是一般所说的“育人”。
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一般都会在校级层面设置教务处和学生处这两个重要职能部门,代表学校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务处的统筹与指导下由教学秘书和教研室具体落实;学生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统筹与指导,由辅导员具体落实。两项工作走的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融合,呈现出“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因此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要紧密配合。可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往往出现“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侧重于教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能为主;教学管理部门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对象,着重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等。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侧重于日常管理,辅导员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生管理部门把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作为监控对象,着重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等。
此外,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本部门为主的工作方式,在安排工作时就会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点上的管理,只是为了管理而机械的工作,仅考虑自己的管理职责,教学与学生管理协调性差。这种局部的、片面的、狭隘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在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上的不协调甚至冲突。
2.校园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习不协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距离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文体活动比较多,学术性、科技性的活动较少。例如球类比赛、歌舞晚会、时装走秀等充斥着校园,可是科技创新比赛、专业技能比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比赛等活动的参与者却不多。
(2)很多教师对校园活动的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只见科研,少见学术;只见教学,少见学生”的窘境。谈到“教学”就是教师的事,而“育人”似乎就是学生工作者的任务。不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的“科研”,下课之后就匆匆离开,学生们只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
(3)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广泛、特长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过多的耗费了学生的精力,耽误了复习和预习,甚至冲击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3.部分工作环节出现“缺位”
由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融合,导致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效率低下,部分工作甚至出现“缺位”的现象。例如,教学管理部门抓教风,严查教师的备课、教案、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的情况;学生管理部门抓学风,严查出勤率、自习率、考试成绩、取证率等等。虽然教风、学风两手都在抓,却都不彻底,而且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甚至漏洞、盲区和真空地带。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途径
1.树立“无界化”管理的意识和全局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领导层面上首先就要树立无界化管理的意识和全局观,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不“分工”就“分家”,要真正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要消除彼此工作中的壁垒和障碍,要互相支持和帮助,使两个工作系统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2.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生工作为教学服务”的主线。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工作在高校的中心地位。要想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离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不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服务教学,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才能收到实效。学生工作人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培养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组织力量深入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才;要抓好校园内外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确保校园稳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抓好党风、政风、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推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
(1)建立联动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教书”与“育人”相分离,需进行改革,建立一种新型的结合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联动的管理模式
(2)推行“一岗双责”制度。“一岗双责”是指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和辅导员兼课的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任课教师中选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将辅导、引导学生学习作为除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任务。班主任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讲话有说服力。其特有的身份有利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班级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使教书与育人的神圣职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密切相连并融为一体,使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辅导员适量承担思政课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提高辅导员的威望,改变其单纯说教的尴尬局面,也可以让辅导员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3)实行学生助理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学生当中挑选出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相应专业班级助理辅导员,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引导学生。用这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来管理低年级的班级,可达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干部,又加强了学生班级管理,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助理辅导员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助理辅导员的身份本身更容易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容易相互沟通,有利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工作。
4.创建“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一草一木皆可育人”。著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学校环境也有育人功能,学校应有山水可赏,周围有园林,学校的建筑、器具都要体现美。这样,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既接受了美德熏陶,又接受了美的教育。良好的管理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树立以学生为学校主体,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民主、自由与和谐的育人环境,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创建平等、人性、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標,开展一系列活动,内容上服务学生,形式上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