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不前,教师怕教作文,面对学生东拼西凑的作文,教师束手无策,作文成了“历史性”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指导
  如何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影像,变成一句句通顺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使他们善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抒发出来,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到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当然,“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人物的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难道这世界竟有这么多人长得如此相像?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所不愿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仿写,不是去约束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一个固定模式来作文,而是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写作素养》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读就大大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包括读在内的多途径的语文素养的培育,一定能使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1.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聚沙成塔。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可谓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等,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习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确实如此,许多的课文后面,都有一段被学生称为“花边文学”的文字,这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文思如泉涌。
  2.生活积累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情感积累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世,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之预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平时观察的事物富于浓烈的情感,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时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作者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深情真爱,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字来。
  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彩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味呢?他们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其中之一就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世,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之预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
其他文献
【 摘 要 】对待儒家道德,我们应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儒家中的“信”与“礼”对提升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意识、礼仪修养有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就此略作分析。  【 关键词 】儒家;信;礼;德育  一、儒家“信”理念的启示:要提升大学生诚实守信意识  儒家中“信”是诚实守信,“信”也是“仁”的范畴,子张曾经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
【摘 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
城市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可持续发展遭遇高成本的约束。如何以低成本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并保持城市化的聚集经济效应,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制度视角建立了一个城市化高成本的分析框架,对城市化成本对城市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造成高成本的土地制度、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土地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明确要求学生九年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可见课外阅读是新时期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有人说“自主阅读就是开拓精神空间”。的确,要开拓视野、汲取知识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如何激发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呢?我尝试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一、给孩子一个课外阅读的支点,让他们扩充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多的孩子,上起课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情感体验;现状;方法  前言  
聚焦于生态文明背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陕南地区县城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县城既肩负着保护水资源、高标准进行生态建设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义务。以国家转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导向,在规划视角、规模预测、用地布局等领域转变规划理念和方法,探讨适合陕南生态敏感地区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