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患者的矢状向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状向牙齿突度和唇突度变化。

方法

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2) mm,下切牙内收(4.95±3.89) mm,上唇突度减少(3.5±2.40) mm,下唇突度减少(4.99±3.29) mm,第一磨牙平均近移(0.87±0.66) mm,U1-SN减少(14.43±5.64)°,L1-MP减小(9.96±5.86)°。

结论

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患者,上下前牙唇倾度及上下唇突度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小,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取得良好的临床矫治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
目的比较牙弓后段不同位置的基骨宽度。方法选取安氏Ⅱ类、Ⅲ类患者各30例。使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原始数字化模型作为对照组T0;利用3Shape软件模拟牙移动,使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获得数字化模型作为实验组(T1、T2、T3)。应用牙槽嵴中心宽度分析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数字化模型进行宽度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Ⅱ类、Ⅲ类病例中实验组
目的比较间接粘接技术中使用不同转移托盘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8例,分为A、B、C三组,分别使用3D打印托盘、双层压膜塑料托盘、双层硅橡胶托盘粘接托槽。A组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使用软件定位托槽,再导出数字化模型,作为该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B组和C组在工作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获取B组和C组托槽转移前的数
新算法的开发利用和计算机功率的不断增强提高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高效性,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专业,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目前人工智能在口腔正畸领域主要应用于X光线片和CBCT的自动定点分析,骨面型及生长发育期的智能诊断,辅助制订治疗方案及辅助临床操作等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方法、存在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期刊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与咀嚼槟榔有关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烧灼疼痛、张口受限、软腭区水疱等。OSF具有恶变倾向,其恶变率为7%~13%。因此,WHO将其列入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的范畴。OSF的恶变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易感性、细胞周期改变、上皮相关蛋白改变、缺氧、血管生成、细胞衰老、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本文对OSF恶变机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了解该病恶变规律
口腔粘接剂在牙体组织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用粘接剂逐渐在口腔临床应用普及,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粘接模式,粘接多种材料,简化了粘接过程,提高了粘接效率。但由于牙本质的高蛋白和高含水量,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仍然存在缺陷,许多研究正在寻找提高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方法。本文旨在对如何提高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