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状增长,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最基本、有效的途径是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把“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但纵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我们发现,尽管语文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一篇课文讲完了,或者一节课结束了,一般叮嘱:“明天开始讲新课,大家先预习一下。”至于学生课后是不是真的预习了,是怎样预习的,大都不再过问。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学能力又不够等等,回家后,预习作业往往应付了事,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时间与精力放一点在钻研指导学生预习上,预习作业只是让学生抄抄生词、读读课文,可谓千篇一律,单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使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探索一条途径,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度,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要提高预习有效度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因此,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为了指导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预习,笔者提出了“三环式”预习法:读画、查记、思问。一是读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是通读三遍,第一遍,轻读,读准生字新词并勾画出来;第二遍,朗读,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勾画出不懂的地方。二是查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查生字新词,将释义记录在书上;查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筛选有用信息。三是思问:“好学深思”,学习就要思考,对勾画的不懂之处进行深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并写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及答案;再思考,提出仍然不懂的问题。
有了三环式预习法,学生一拿到课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积极性也会随之而来。但需要注意的是预习作为一种自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重点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在查记环节中,学生通过上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的关于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的信息,不会筛选和整理,有的学生在网上随便找了一份就打印下来,课堂上遇到老师检查,自己都读不通顺,更别提实质性的理解。第二是思问环节中,出现这样三种状况:一是明知故问。学生随便找到文中一句话,如《窃读记》一文中“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一读书就忘了吃忘了睡?”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二是胡乱发问。少数学生甚至提一些让人费解、给不出答案的问题,如“为什么读书会有这么多好处?” 三是无疑而问。《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学生提问:“我为什么要呐喊助威?”明明后半句就是答案啊。
这些问题的涌现,正恰恰印证了上面所提到的目前的课文预习现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阅读能力低下。因此,应进一步细化方法,给学生可行的方案。一是针对信息筛选与整理问题,强调“兴趣点”,即把你捕捉到的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记录下来,例如关于作者你想了解的、想知道的,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加以有序的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二是针对质疑问难的问题,强调“关注点”。第一关注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有丰富的内涵,如谈歌的小说《桥》,读文章之前,先读几遍题目,然后猜—想—读—比,猜猜会写什么,想想如果自己写怎么写,读读课文看是怎样写的,比比哪个更好。第二关注格局。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是什么文体?结构是怎样的?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关注细节。关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窃读记》中“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终于挤到里面来了”一句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了什么?关注运用修辞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什么这样写,提高文章的鉴赏能力。关注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第四关注背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了解作者和文章出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文章主旨有更深的理解。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单纯读这篇文章,是在写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读了《呼兰河传》,你会发现在快乐中掺杂着辛酸。
于以上细微之处点拨,再及时评价跟进,就会真正实现有效预习,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的评价方法。一是检查评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精心设计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及时地作出评价。二是教师抽查与家长检查相结合。在“三环式预习法”中,读的环节,让学生读课文给父母听,查的环节,可以与家长一起搜集、筛选、整理信息,并讲给家长听,而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如时间不够,可进行随机抽查,认真、仔细地批改,并进行反馈、评价。三是表扬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预习效果良好的学生,适时利用发喜报、发金卡等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倘若有个别学生无故没有进行预习,或者是应付着完成了,此时,教师要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教育,并且要求学生认真补好预习作业,坚决杜绝懒惰心理的滋长。
总之,有效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如怎样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提高预习的趣味性,通过预习如何快速提炼出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讲解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康复街小学)
但纵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我们发现,尽管语文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一篇课文讲完了,或者一节课结束了,一般叮嘱:“明天开始讲新课,大家先预习一下。”至于学生课后是不是真的预习了,是怎样预习的,大都不再过问。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学能力又不够等等,回家后,预习作业往往应付了事,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时间与精力放一点在钻研指导学生预习上,预习作业只是让学生抄抄生词、读读课文,可谓千篇一律,单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使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探索一条途径,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度,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要提高预习有效度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因此,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为了指导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预习,笔者提出了“三环式”预习法:读画、查记、思问。一是读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是通读三遍,第一遍,轻读,读准生字新词并勾画出来;第二遍,朗读,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勾画出不懂的地方。二是查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查生字新词,将释义记录在书上;查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筛选有用信息。三是思问:“好学深思”,学习就要思考,对勾画的不懂之处进行深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并写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及答案;再思考,提出仍然不懂的问题。
有了三环式预习法,学生一拿到课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积极性也会随之而来。但需要注意的是预习作为一种自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重点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在查记环节中,学生通过上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的关于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的信息,不会筛选和整理,有的学生在网上随便找了一份就打印下来,课堂上遇到老师检查,自己都读不通顺,更别提实质性的理解。第二是思问环节中,出现这样三种状况:一是明知故问。学生随便找到文中一句话,如《窃读记》一文中“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一读书就忘了吃忘了睡?”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二是胡乱发问。少数学生甚至提一些让人费解、给不出答案的问题,如“为什么读书会有这么多好处?” 三是无疑而问。《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学生提问:“我为什么要呐喊助威?”明明后半句就是答案啊。
这些问题的涌现,正恰恰印证了上面所提到的目前的课文预习现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阅读能力低下。因此,应进一步细化方法,给学生可行的方案。一是针对信息筛选与整理问题,强调“兴趣点”,即把你捕捉到的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记录下来,例如关于作者你想了解的、想知道的,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加以有序的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二是针对质疑问难的问题,强调“关注点”。第一关注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有丰富的内涵,如谈歌的小说《桥》,读文章之前,先读几遍题目,然后猜—想—读—比,猜猜会写什么,想想如果自己写怎么写,读读课文看是怎样写的,比比哪个更好。第二关注格局。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是什么文体?结构是怎样的?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关注细节。关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窃读记》中“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终于挤到里面来了”一句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了什么?关注运用修辞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什么这样写,提高文章的鉴赏能力。关注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第四关注背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了解作者和文章出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文章主旨有更深的理解。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单纯读这篇文章,是在写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读了《呼兰河传》,你会发现在快乐中掺杂着辛酸。
于以上细微之处点拨,再及时评价跟进,就会真正实现有效预习,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的评价方法。一是检查评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精心设计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及时地作出评价。二是教师抽查与家长检查相结合。在“三环式预习法”中,读的环节,让学生读课文给父母听,查的环节,可以与家长一起搜集、筛选、整理信息,并讲给家长听,而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如时间不够,可进行随机抽查,认真、仔细地批改,并进行反馈、评价。三是表扬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预习效果良好的学生,适时利用发喜报、发金卡等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倘若有个别学生无故没有进行预习,或者是应付着完成了,此时,教师要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教育,并且要求学生认真补好预习作业,坚决杜绝懒惰心理的滋长。
总之,有效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如怎样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提高预习的趣味性,通过预习如何快速提炼出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讲解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康复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