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的小学体育教学探析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本文从感觉统合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探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感覺统合训练的几点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感觉统合训练带给小学体育教学启示,即: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确保“健康第一”在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注意合理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注意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三点,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感觉统合训练 体育教学 小学 训练特征 教学启示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特征分析
  由上文对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及内涵所进行的分析可知,通常来说,感觉统合训练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首先,感觉统合训练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自发的玩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自发的参与的学习活动,往往是最高效的。感觉统合训练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开展训练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非常重视挖掘和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的找到能够让学生尽心的玩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种引导学生自发的玩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学生去自己玩,恰恰相反,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适时的、科学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任课教师需要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力水平的,而又有助于某项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的活动,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成效。
  其次,感觉统合训练强调的是用耐心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与此同时,面对这些未知的体验,往往又会产生焦虑、害怕、紧张等各种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学生产生这些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及时的帮助学生去消除或者是减缓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因此,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重点,教师的耐心则是关键。
  最后,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每个学生感觉统合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训练的开展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以及其它的具体情况,相对应的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由此可见,感觉统合训练真正做到了因材施训,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一)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确保“健康第一”在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学工作者,对健康的认识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都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如今虽然“三维健康观”的提出,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广度的认识,但是,从“健康”的深度的层面上而言,却仍然比较局限。例如: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至今为止,就仍然没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很好有小学的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这部分内容,从而影响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的理解健康的概念,以此来促进“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二)小学体育教学应注意合理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
  虽然说,很多研究都认为0-6岁是幼儿感觉刺激发展的最佳时期,但是这却并不是说,只有针对0-6岁的幼儿所开展的感觉统合训练才是有效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研究领域关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的年龄段的划分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Aryes等人就认为儿童感觉统合的发展关键期为3-7岁,而幼儿心理学则认为,儿童在10岁之前是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关键时期,在10岁之前其神经系统均具有很高的可发展性和可塑性。不仅如此,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与儿童前庭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密切相关的灵敏素质,在5-6岁时会明显提高,在7-10岁之间的增长最快,在10-12岁左右才逐步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体育教学要注意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上文所分析的,感觉统合训练非常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这个特征可以发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训练的成效。而与此相对应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应注意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要充分了解、掌握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且还要注意将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科学的结合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不单单表现在其体育成绩和身体条件等外部的、明显特征上,学生内隐性的特征,例如:运动智力、感觉统合能力等等同样也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必须要从外显性特征和内隐性特征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去了解学生、组织教学,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01).
  [3] 张挚,翟宏.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某高校大一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公共体育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10分钟不同姿势的伸展性练习,对大学生的身体灵活性、柔韧性有积极的影响,对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肌肉围度有所改善,并且实验班和对照班具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体育锻炼理念的培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体育生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 体育 生动教学法 应用  传统的體育教学留给我们的是一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体育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当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那就是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并且,该方法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结果收效显著。为此,本文着重从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方法结构、时间结构以及课内外训练反馈结构优化几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为广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