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传奇 南海渔民之祖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镇里的一群小人物,用九死一生的冒险,把南海这片庞大的海域与中国版图连了起来——潭门镇人从古至今都是西沙、中沙、南沙的主人。更有人说,如果没有潭门镇,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潭门镇人,就是三沙市最大的市民群体。
  潭门镇不大,但潭门人划下的版图却很大。这个地处海南岛东南,拥有18公里海岸线的小镇,远不如邻居博鳌镇有名气。但正是这个小镇上的渔民,为中国南海疆域划定了版图:他们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早下南海从事渔类作业的人。
  潭门人建立的圣娘庙、兄弟庙遍布南海的大小岛礁上。内陆人永远不会理解这个漂流在海上的群体,不会了解他们的意志有多顽强,更不懂他们对那些海洋神明有多敬畏。潭门当地没有什么特产,捞起来的渔货基本上都远在千里之外——不过,当地盛产一种叫“船长”的人:他们凭一艘帆船就敢远赴南海,持一根细氧管就敢潜下深海……
  不种田的农民
  不撒网的渔夫
  潭门镇人是一个异类,整个小镇里渔夫不捕鱼,农民不种田。当地人往往诧异地告诉外来者:“靠海哪有良田可种?捕鱼?南海那么远,拉回来的鱼不坏了?”
  潭门人出海做什么?答案是捕捞珍贵的海鲜贝类。这些珍贵的海产品,近海基本上没有了,要在远海的珊瑚礁盘上才有——如黄岩岛附近海域,就有丰富的贝类珍品,包括砗磲、珍珠等。
  从历史深处追寻,在汉朝史书上就可以看到潭门镇人的身影:当时朝廷鼓励渔民下南海,虽然针对渔民征收海洋农产税,但征税的对象仅是珍珠等贵重品,不对普通的海鲜鱼类征税。税率是20%,即“逢五纳一”,渔民捕获5颗珍珠就须缴纳1颗珍珠做税收——但不必缴纳质量最好的,可选择“中等之货”纳税。
  世界上所有下南海的群体中,海底捕捞技术最好的就是潭门镇人。潭门镇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捕捞方式——不必使用任何先进设备,用一根氧气管子就可以完成下潜——深度10~30米深的地方都是他们作业的区域。
  这种潜水捕捞方式被当地人称作“下氧”,每天晚上到七八点左右是黄金时间,捕鱼人穿着潜水服下到海面之下——这个时候珊瑚礁中的鱼都会“入睡”,哪怕电筒照住它们的眼睛,也依旧一动不动,轻易就能捕获。
  潭门镇的少年从小可以不上学,但必须学习这种潜水方式。可以说,海底的奇幻与美丽,没有人比“下氧人”看得更多,不过他们却在游戏生命:“下氧”这种简单潜水的作业方式,实际在世界上已经很少被使用,原因是危险极大,长期使用会导致体内氮积聚而患上减压病,如果浮出水面的速度过快,甚至会血液喷发、血管爆裂而死;如果氧气管道出了问题,死在海底几乎是肯定的事……提起“下氧”,几乎每一家潭门人都有一件相关的伤心事,每家都有家人死于海底的经历,爸爸们说到时以沉默表示,妈妈们则泣不成声。
  潭门镇人满载渔货归程后,最受欢迎的是从海底得来的砗磲。砗磲贝壳因体型巨大,被称为“贝类之王”,最大的砗磲直径可达2米,重量可逾千斤。它外型有象牙的洁白,又有玉的温润,佛教传说中它位居“七宝”之列。
  砗磲加工已在潭门镇形成了最庞大的一个产业链:渔民将砗磲从海中捞回后,活的砗磲先进入饭店,吃完肉后,剩下的外壳和死砗磲一起,被送入加工厂——在这里它们会被雕刻成各种工艺品,进入本地和外地的店铺,远销四方,价格少则数百元,多的甚至卖到数万元……
  帆船传奇
  划出南海版图的老船长
  现在的潭门镇有将近150艘渔船,60%到70%的渔船都下过南海,经常去的有20多艘——凭借一艘小船就敢劈风斩浪,穿越数千里,来往于风浪之中,潭门镇人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和当地的老船长们不无关系。
  中国航海的帆船时代历经千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潭门镇仍然还有人凭借帆船出海。帆船时代的老船长,至今依旧能在潭门镇找到——和西方的航海人一样,帆船时代的老船长们需要具备丰富的驾船、洋流、天象、季风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把控大局。
  或者说,他们就是中国航海史的活化石。
  史料记载,中国的船长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大航海之旅,他们的航线遍及南海,甚至到了东非海岸。从考古船在西沙、南沙挖出来的宋元瓷器身上,就可以了解到当时海上贸易是多么的繁荣。
  明清时期,由于沿海实行了非常严厉的海禁令,许多老船长也背上了倭寇海贼的名义而被砍头,航海业受到巨大的打击——幸运的是,因为偏居天南,潭门镇的老船长们得以躲过政治与战争的劫难代代传承,留住了开拓海洋的精神,也留住了中国帆船最后的香火。
  潭门镇有位88岁的老人苏承芬,是当地渔民公认的航海奇人,他高超的航海术在当地没有人不佩服。苏老船长13岁开始出海,20多岁就当上船长,他从没有使用过先进航海仪器——但在南海闯荡的50多年里,他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迷航。
  同时,他也是捕捞的行家,在南沙作业的时候,可以一口气潜到水下20米深,把附着在礁石上的蚌壳和海参都捕捉到船上——就像在沙滩上俯身捡起卵石那样简单。
  老苏最远航程的目的地,是祖国海疆边缘上的曾母暗沙,而最留恋的地方还是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尽管许多年都不出海了,但那处岛礁仍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珊瑚礁围成圆圆的一圈,只有一个缺口,圈内的海水是浅浅的蓝色……”
  和潭门镇的所有渔民一样,老苏骨子里有一种朴素的主权意识:出海的那些年,每到一处大的岛礁,他都会找块木板,写上“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然后插在岛上——他说,这个行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
  在老苏眼中,现今潭门镇的许多船长技术已经“不如父辈”——因为新船长们不再完全依靠传统、依靠经验行船,而是靠GPS导航,靠天气预报。“我老了,搞不懂那些新鲜玩意,但我希望我的技术,以及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观测方式,不要丢了……”
  圣娘庙与兄弟庙
  灵魂归宿与悲歌   古文化里,南海有一个颇具神话意味的名字:“沸海”,意味着随时随地都有风浪。出海渔民对南海的喜怒无常是敬畏的,毕竟在海上的绝望,远比陆地上来得更深。在那个迷信的时代,世代打渔的潭门镇人字可以不识,但神灵一定要认识,他们知道:做人一要站正,二要敬神。每次出海前,都会举行庞大的祭祀仪式:几艘大渔船一字摆开,肉、鱼、香、饭团一样也不能少,在头船上,主祭人员会进行焚香、颂文。祭毕之后,螺号声响起,头船起锚出航……
  圣娘是潭门镇人最崇敬的神灵之一。在潭门镇福田村有座圣娘庙,潭门镇人出海前往往都要来这里祭祀。庙堂前一幅对联被海风吹洗得有些陈旧:“福运亨通圣恩保佑,田畴丰稔娘惠扶持”——这是典型的福建“妈祖式”对联,是潭门镇人的福建祖先题写的。
  圣娘庙的遭遇其实与潭门镇人一样坎坷: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了宋都临安,数千里之外的海南渔民幸运地远离劫难——他们认为是圣娘护佑,于是腾手修建了这个规模宏大的圣娘庙。而在之后的600多年里,各种天灾人祸让庙宇屡屡被毁。现在能见到的圣娘庙,是一个新加坡华侨于1987年筹款建造,曾经宏大规模的殿堂早已不复存在,只剩满堂香火与一方《永世流芳碑》。
  尽管有些破落,但潭门镇人对圣娘的尊重不减当年,尤其在每年“军坡节”期间,海南别的地方都是为纪念冼英冼夫人大闹军坡,而潭门镇却把节日“改造”成了军坡节“拜圣娘”。每年“闹军坡”的那三天,除了当地人,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潭门后人,也都会专程回老家拜祭,求圣娘显灵赐恩赐福。
  除了圣娘,潭门渔民崇敬的还有一群当地独有的海洋神明,叫作“一百零八兄弟公”。相传明朝中期,海盗猖獗,当地有108条好汉组成民团与海盗战斗,保得一方安宁。但后来,这群好汉出海时遭遇台风而失踪——渔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是成神了。多年后,大家都养成了遇狂风恶浪便焚香祷告,祈求108好汉解救,不仅如此,当时的渔民还在西沙永兴岛等岛屿上修建庙宇供奉他们——那时的庙宇十分简陋,甚至连神像和正式庙名都没有。
  现今,兄弟庙遗迹仅西沙群岛上就有5座,在潭门镇,几乎每个村都有他们的神庙——庙内不仅供奉神灵,还供奉着下南海而死的亡者牌位,他们认为,在吞吐天地万象的南海中,这座庙宇可以唤回逝去的潭门人的灵魂,令他们找到归宿。
  潭门文教村的兄弟庙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庙有50平方米大小,庙门正对着浩翰的南海,庙里庙外都是海的元素——门廊的柱子被海龙缠绕,盛香的容器设计成鱼的模样……屋内一幅对联则充满了凄凉:“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
其他文献
1926年,在中条山下西阴村举行的考古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从那时起一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埋藏在中条山地下的宝贝文物,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出土着……  1926年2月5日,一位年轻学者告别除夕氛围中的京城,与著名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赶赴山西。这个年轻人,正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随后,他们经太原、介休,沿汾河南下,几经周折来到中条山下的西阴村,开始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
【摘要】听说能力是英语五大语言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课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例谈如何在中学英语听说课中开展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听说课;教学活动设计;英语学习活动观  【作者简介】李昂(1987.02-),男,汉族,广东珠海人,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中学一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听说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往
乌尔禾魔鬼城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被万年大风雕刻而成,行走其间如同在感受一座座中世纪的鬼怪城堡;  鲜为人知的奎屯河大峡谷隐藏在天山北麓,沧桑而壮美;新疆最大的盐水湖艾比湖,湖中盛产芒硝和有着“软黄金”之称的卤虫;  有着“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之称的赛里木湖,由于湖中从来没有水藻和鱼类生长,所以古人将它叫做“西方净海”,而它的源头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2013年8月初,我们一行4人开始
酒城泸州,古称“江阳”。长江和沱江汇聚于此,悠悠江水承载着泸州的璀璨文明,而酒城博大精深的酿酒工艺,则谱写了人类酿造史上最宝贵的华章。  早在宋时,泸州就有着“蜀南粮仓”的美誉,当地盛产高粱、玉米、糯米等酿酒谷物,酿酒原料十分丰富。然而物竞天择,在数千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唯有糯红高粱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适宜酿造高档白酒的粮食品种。  泸州老窖选用糯红高粱为酿酒原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好粮出好酒”
在穿越线路众多的新疆,新乌孙古道无疑是非常经典的一条。在这条跨越天山南北的路线上,徒步者可能随时面临不可预知的考验,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令人惊艳的美景。8月,一支穿越队踏上了旅途,一路上,队员们越过险峻的“龙脊”,穿过美丽的天堂湖,翻过陡峭的阿克布拉克达坂,经历了独木桥落水、悬崖滑坠,同时也领略了各种美景,仿佛在地狱中行走之后又置身于天堂。  在新疆三大经典穿越线路中,乌孙古道无疑是非常经典的一条,
每个花瑶女人,一出生就有专属于自己的女儿箱,一生相随、不舍不弃。每个女儿箱,都是一个神秘绚丽的世界,它忌讳男性观赏,即便是自己的丈夫,也难得一见。  千百年来,他们奉行“砍树如砍人”的传统,既便是树木枯朽倒地,也不敢拖回家使用,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还原于土。  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里独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静静地捱过这举寨欢腾的夜晚。  最精美的挑花;最奇怪的养父;最可怜的新郎新娘。 
费约果又叫做“斐济果”,头一回听到这个名字的人,大多会以为这种果实原产于南太平洋的斐济岛。但其实费约果最早被发现是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洲国家的高原地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出生在巴西的葡萄牙生物学家“Feijó”,才以此命名。  费约果主要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系桃金娘科,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果树约5~7米,树干呈灰白色,叶子四季常绿,表面上看起来厚实,有光泽,背面却长满了银灰色的细绒毛,如果修
【摘要】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本文从教学实践的层面结合笔者的自身试验阐述了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四会单词,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承袭传统古法酿艺的泸州老窖,经百年历练,已进入大成的境界。而泸州老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与神秘的天然洞藏密不可分。  泸州自古就是洞藏白酒的天赐福地。起源于古巴蜀民族文化的藏酒之法,在中国酒道中构成了最神秘的一笔。泸州老窖拥有的天然洞藏地八仙洞(又称纯阳洞)、醉翁洞、龙泉洞等,皆是上古遗留的天然洞穴,洞内冬暖夏凉,终年恒温恒湿,保证了泸州老窖的陈香浓郁、清洌甘爽;同时,作为超越季节和
你见过唐代壁画吗?  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他走遍中国进行调查,终于在敦煌石窟壁画上,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地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领域一片空白。  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和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