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一曲凡人歌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最新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部,总计约115万字。这样一本大部头小说,在阅读愈发碎片化的当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尤其是对于已习惯了电子阅读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作为一名“80后”读者,我不仅通读了整部小说,而且被其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相信不少人,和我有着相似的阅读感受。
  《人世间》以生活在北方某省会城市A市的周姓平民人家为中心,通过对周秉义、周蓉和周秉昆三兄妹及其身边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里等各自苦乐交织的悲喜人生历程的详细讲述,以及对众多人物之间复杂情感关系的巧妙勾连,描绘了一幅关于近50年来中国城市底层百姓世俗生活的精彩画卷,并以此折射出当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与不断进步的社会现实。
  显然,这部小说延续了梁晓声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对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他们或平凡或精彩、或卑微或辉煌的人生故事的讲述中,饱含着作者对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及其命运的热切关注,也寄寓了作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深情期望。但与其以往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是一部年代感十足的作品:始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至2016年,前后长达50年,“文革”“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等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节点,在作者笔下几乎皆有或直接或隐晦的表露。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将小说各色人物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内所经历的人生起伏、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娓娓道来,并以他们曲折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将当代中国的50年风雨发展历程从不同的侧面予以串联和呈现。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我们似乎可以觅得自己的影子,更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底层百姓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可以回望那段已渐渐远去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也能够审视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五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史”。
  刻画人物形象乃小说的中心任务。客观地讲,本部小说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活且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周秉义的正直与隐忍、周蓉的叛逆与知性、周秉昆的热诚与执拗、郑娟的单纯与知足、蔡晓光的痴情与洒脱……均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笔墨较少的春燕、光明、关玲等人也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无疑,他们便是大千世界众生相的代表,是平凡世俗生活中你我的化身。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除了得益于作者敏锐细致的洞察力和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之外,更基于以下三种真实:
  其一,历史的真实。尽管小说的时间跨度较长,但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时代变化均给予了如实的交代,“文革”时期社会的动荡、生活物资的匮乏以及精神世界的贫瘠,改革开放时期思想的解禁、人心的浮动和经济的复苏,国企改革时期与城市拆迁过程中社会矛盾的激化等,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正是基于对时代语境的成功铺设,才使得小说人物特定时期内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价值抉择等显得合情合理,即便是某些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惊人之举也拥有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其二,情感的真实。作为一名“80后”读者,我显然对于小说中所描绘的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情景缺乏直接的体验,但我在阅读过程中非但没有丝毫的历史隔膜感,反而会被作者不时地带入其中,和小说人物悲喜与共,甚至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其对照,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之所以如此,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强大且真实的情感力量,这不仅归功于作者对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淋漓尽致的刻画,也在于作者对人类共通情感的细致入微的描绘。惟其如此,周秉昆因姐姐周蓉不辞而别前往贵州追求爱情与落魄诗人冯化成结婚的疯狂举动而产生的长时间的误解乃至恨意,周志刚与金老太亲家之间因身份与阶层的差异而导致的天然隔膜感,邻居因羡慕甚至嫉妒周家人生活境况的改善而产生的态度转变与疏远感,读来在让人唏嘘感慨的同时,亦不得不感佩作者对于人情冷暖、关系远近的深刻体悟。
  其三,细节的真实。拥有丰富创作经验的梁晓声,在依靠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格外的驾轻就熟。表现在这部小说中,有些看似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细节,却是其匠心独运之处,对于人物性情的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富艺术感染力。例如,周秉昆初次给郑娟家送钱时在路上帮扶并不相识的郑娟母亲的细节,不仅凸显了周秉昆善良的品性,也为后来郑娟母亲对于周秉昆的认可埋下了伏笔,带动了故事情节的推进。周秉义身在岳母家与岳母谈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则将周秉义心思周密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面展现得极为传神。
  正是借助于众多生动饱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晓声将其对于人世间芸芸众生的生命观照和其个人的人生感悟传递给了广大的读者。
  小说题目“人世间”,看似平淡的三个字,却耐人寻味。细细品读小说中的文字:“老百姓在人世间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谁家一不小心就会出不好的事,一遇到事情,总是束手无策,幸好有小龚叔叔、老所长、母亲等人,即使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起码能给予人世间一点及时的温暖和慰藉。”进而联想至你我的现实生活,蓦然惊叹,梁晓声所传达的不正是人世间的生之艰辛与爱之无价嘛!
  如此看来,“人世间”可谓是對小说主题的完美概括,亦是对小说人物命运及其归宿的某种隐喻式表达,对于生活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追逐幸福的你我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启迪。
  责任编辑:李梅
其他文献
二舅说,小孩儿拿东西不算偷。偷是人最古老的一种本性。在我们人类还是孩童的遥远年代,大地上长满瓜果。那些瓜果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我们处在孩童时期的祖先,看见果子就伸手采,遇到西瓜就弯腰摘。千万年里他们就是这样在生活。  只是到后来,大地被一块块地瓜分了。大地上的瓜果成了一些人的,另一些人没有权利采摘,采摘别人的瓜果被说成了偷。偷成了一件耻辱的事。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
第一帖  ——“风吹睫毛,心有悲伤”  空气站在睫毛上。  我知道是风表达它的存在,风还携带它的同伴,比如飘絮和尘埃。  目光恍惚,远方模糊。  我的心中充满了爱,远方和近处,我一生坚定不移。风是泪水的借口,心中的悲伤不是我心的选择。我的心跳动有致,心律正常。人间美好时,激动。人间有遗憾它会不由自主地急促,心的质地属于原始,技术无法改装,一些诱惑虽然力量强大,但我的心守着本分。  它观察着别的心,
陆游是我的“男神”。说起陆游,有些人对他的评价不太高,觉得他论豪放洒脱不如李白,论关注民生不如杜甫,論精忠报国不如岳飞。况且《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番话更是让他降了格调。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说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趣,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我认为这“浅近”二字实
闲时,爱下下象棋。  棋有“门道”,摸进去了,便妙趣横生。那个中滋味倒不是谁输谁赢,而是享受一种游戏规则中的“变”趣,享受运筹帷幄、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抑或一着不慎、转胜为败所带来的战栗与惊叹,享受一种人生的间接练达,在体味顿悟中洞悉世情,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观照与启迪。  开弈布局乃重中之重。高手下棋,不动声色,调兵遣将,攻城略地,纵横捭阖,风生水起,一切似乎尽在掌控之中。静观棋路,莫不为其抢占战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那么,何谓现代化呢?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今天,作为一名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高中生,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的日新月异?如何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继承?又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安身立命、不负期待呢?  1842年,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发出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游客与导游纠纷引发群体事件  2018年8月10日,张家界市处置了一起因游客与导游纠纷引发的群体事件。据悉,8月7日,深圳游客崔某一家4人通过携程网订购了张家界8月9日的一日游行程。8月9日晚,崔某因对旅行社导游服务、收费等不满意,与负责处理的刘某发生纠纷,对其进行辱骂,并要求导游学狗叫道歉。刘某之后晒出双方的聊天记录,引发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愤慨,200多人聚集到游客
1  如果没有奶奶的存在,我是必定要怀疑父亲是不是我的生身父亲、母亲是不是我的生身母亲。好在,奶奶不会是假的,自然她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也不会是假的了。但是,即便这样,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路边捡来的孩子依然占据了我不多的童年记忆。  带着这个困惑了许久的问题,我从很早就开始了“偷窥”父亲的行径。  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大约从他读高中开始,他喜欢记日账的习惯则是他成家后开始的。我第一次偷看到父
大概是 1979年前后,我因为写了长篇小说《雪里红》,得到了陕西省出版局边春光局长的首肯,参加了他们召开的业余创作座谈会。到了会上,我才知道柳青要给我们讲话。据说,那是他从“文革”的“牛棚”出来后第一次在文学创作会议上露面。他矮矮的精瘦个头儿,留着浅浅的胡子,仍然穿着农人常穿的对襟棉袄。没有讲稿,手中只有一张纸片。他在讲话中不时咳嗽,随手拿着吸痰器,隔一会儿就要吸一口痰。他满口的陕西腔,讲话的大意
满身风尘的老汉推着一辆同样满是尘土的小车缓缓地走着,车轮与大地的摩擦声在空中回荡,那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心跳,如此清晰有力,安人心神,却已渐行渐远。  大约一米长的车身,被脏兮兮的铁皮包裹着,铁皮箱里随意躺着几把沾满油渍的剪刀、铁锤和钳子;车台面上摆着一个锈迹斑斑的月饼盒,盒子被分成几个小格用来放气芯、螺丝、垫片等小物件;铁皮箱下的四个轮子转起来“咕噜咕噜”地响,不过它们通常是被硬纸板垫着的,动不了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大人的父亲。”孩子何以“越级”成为大人的父亲?就因为孩子心思简单,目光犀利,观察世界时往往能够一眼洞穿事物的本质。相比之下,成人却常常怀着一颗虚荣、势利之心,这些“浮云”常常会遮住他们的“望眼”,使他们看不清事物的内在本质。就像《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那样,在成人一片艳羡和赞美声中,只有那个孩子,口无遮拦,一语中的,以一颗简单的心拆穿了一场闹剧。  简单是一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