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在吗啡奖赏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h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对吗啡奖赏记忆形成的影响。

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和盐酸吗啡(10 mg/kg),注射后0、2、4、8 h断头取脑,Western Blot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另取大鼠60只,分别腹腔注射0、5、10或20 mg/kg吗啡,Western Blot(n=5)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免疫组化法(n=5)检测mPFC区Arc/Arg 3.1阳性细胞数量变化;Golgi-cox改良法(n=5)检测mPFC区神经元棘突数量变化;再取大鼠40只,经8天生理盐水、吗啡交替训练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吗啡模型组大鼠在每次吗啡注射前15 min给予mPFC区注射Arc/Arg 3.1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n=10)及其对照(CS,n=10),观察其对吗啡CPP评分的影响。

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10 mg/kg吗啡注射后2 h mPFC内Arc/Arg 3.1蛋白水平、Arc/Arg 3.1阳性细胞数、棘突数量[(1.01±0.04) vs (1.58±0.18),P<0.01;(42.80±7.63) vs (74.47±8.02),P<0.01;(17.27±5.64) vs (39.47±7.56),P<0.01]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5、10或20 mg/kg吗啡注射后2 h均可诱导mPFC的Arc/Arg 3.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无剂量依赖效应;对于吗啡CPP模型组大鼠,与mPFC区注射CS相比(0.74±0.02),AS显著降低吗啡CPP的评分(0.5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单次吗啡注射可以诱导大鼠mPFC区Arc/Arg 3.1蛋白表达增加并伴有神经元可塑性的增强,增加的Arc/Arg 3.1蛋白介导了吗啡奖赏记忆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验证Stock等切除睾丸和嗅球建立的大鼠模型是否可成为模拟老年男性抑郁症的一种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组、氟西汀丙酸睾酮(Flu+TP)组与阿米替林丙酸睾酮(Ami+TP)组,各组均为10只;建立切除睾丸和嗅球的大鼠模型,联合氟西汀或阿米替林与雄激素进行干预,测试各组大鼠的行为变化。结果旷场试验:水平格子数,模型组[(124
研究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采用行动研究,贯穿一家综合性医院发展行为医学学科的全过程。行为医学学科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层面包括患者与社会,健康的学科财务,临床服务流程与效率,研究、创新与成长,涵盖了医院学科建设的主要关键领域。通过实施学科平衡计分卡,理清了学科发展战略,搭建了学科发展沟通平台,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导向,并为学科发展提供有效监控,使学科建设与临床服务融为一体。研究探索综合性医院发展行为医学学科
目的探讨神经肽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3,TFF3)对可卡因诱导的大鼠奖赏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可卡因组、可卡因+TFF3(0.01 mg/kg)组、可卡因+TFF3(0.1 mg/kg)组、可卡因+TFF3(0.5 mg/kg)组和TFF3(0.1 mg/kg)组六组(n=7~9),TFF3/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后30 min后给予可卡因(10 m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