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疗法核心控制训练对下背痛患者屈曲-放松现象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腰痛患者经过悬吊运动疗法(SET)核心控制训练后屈曲-放松现象的变化。

方法

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例作为健康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腰痛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治疗组接受SET核心控制训练,每次训练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分析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的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问卷(RMQ)、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的变化,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

结果

①健康组竖脊肌的FRR值为(21.82±3.06),2组患者竖脊肌治疗前的FRR值[对照组(5.50±2.19)、治疗组(5.44±2.37)]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竖脊肌FRR值[对照组(13.36±2.09)、治疗组(22.77±2.84)]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竖脊肌的FRR值更接近健康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RMQ和VAS评分[对照组(9.53±2.77)、(7.53±2.33)、(1.07±0.59)分和治疗组(2.00±1.13)、(1.67±1.18)、(0.40±0.51)分]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53±4.98)、(12.13±3.07)、(4.13±1.13)分和治疗组(14.33±3.33)、(12.80±2.34)、(4.67±1.35)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腰椎各项活动时的ROM值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2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指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ROM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测量的FRR比值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
目的探讨12周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骼肌功能性抗交感的影响。方法将30例未经治疗的中老年男性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组,同时选取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进行12周(3次/周)渐进性抗阻训练。于干预前、后分别利用冷加压实验(CPT)激活受试者交感神经系统,测定其安静及握力运动时前臂血液动力学变化。交感缩血管反应参数用CPT诱导肱动脉电导(FVC)的变化率(%FV
脑卒中后抑郁在脑卒中患者约占约三分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方面疗效显著,本综述旨在对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方法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观察Frenkel训练联合梅花针叩刺对小脑性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梅花针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每组患者15例。常规康复组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梅花针康复组在常规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疗法;综合康复组则在梅花针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Frenkel疗法进行治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HSE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足量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ivermead行
目的观察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ICH)患者并发肺部感染(L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ICH患者118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LI63例,随后将118例患者分为LI组(63例)和非LI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ICH部位及类型、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尿路感染等)、认知及意识障碍情况、吞咽障碍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头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DTI感兴趣区(RIO)弓状束纤维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痛性强直痉挛(PTS)与脊髓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38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结果及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同时对累及脊髓的NMOSD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残损分级(AIS)评定,探讨PTS与脊髓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NMOSD患者中PTS的患病率为36.96%(51/138),51例伴发PT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首位的致残疾病,神经康复致力于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功能康复方案。随着对脑卒中后存在大尺度水平神经网络功能重组的了解,通过对神经网络中连接状态的调节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的改善。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神经调节技术,已应用于脑卒中后异常神经网络模式的调节,研究表明这种刺激诱导的神经重组与传统康复锻炼诱导的神经重组不仅在神经成像数据上,而且在行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