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与文化转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其他文献
期刊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
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而马克思却强调自己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马克思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强调自己辩证法的“现实性”,却又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表述为“自然辩证法”,而马克思却表述为“社会历史辩证法”。这些问题,既是当代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所必须面对和认真解答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问题。
对于转型国家的民主发展而言,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尤为必要。关键期并非指要实现高水平的民主政治,而是指应逐步建成基本完整、相对系统的民众参与机制与民主体制。按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未来20年左右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打破僵化稳定思维,善抓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先秦道家对“心”的观念多有思考,而老子的相关思想无疑展示了这种思考的初期形态。在《老子》中,“心”首先与“赤子”形象密切关联,而此观念“虚静朴弱”的本质与“无欲无知”的特性,以及其和“道”与“德”的相互关系,也均由此得以揭示。老子“心”的观念同时也渗透到他对于政治治理与个人修养的思考中,在前一层面,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的关系正如“道”与“自然”的关系;在后一层面,普通人则经由“抱一”、“抟气”等心之修炼工夫最终达到赤子婴儿般的精神境界。
本文反思一种社会科学的可能性,这种社会科学的目标是自我指涉的知识获取。这种形态的社会研究探索和质疑盛行于当代文化中的根深蒂固的假设,力图意识到其他生活形式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因此,这种社会科学观与实用主义的视角完全一致。在实用主义看来,是语言和知识,而不是表述性的行动拓展了人的可能性的范围。在许许多多的学科中,不同形态的社会研究已经探索了这种自我指涉的知识,例如,系谱性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后过程考古学和人类学中的关键性转向。本文把这种自我指涉的知识放在当代美国实用主义的语境中来考察,认为这种类型的知识与新实用
社会正义、制度精神与公权力等因素,与制度体系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核心要素。这样,制度变迁或社会转型就是在社会正义原则的规范与调节下,重塑制度精神、转变观念与意识形态以及改进效率的统一。社会正义原则尽管源于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利益团体的合理诉求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交替,它的表现形式却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观念化了的逻辑体系,因此,它必须借助具体的社会规则与公共秩序来承载并表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增加,环黄渤海地区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韩国公布了“第四次国土综合修正计划”(2006—2020年),而中国也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虽然韩中两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关注角度不同,但是,长期发展计划从“地区均衡发展”角度来看多具有共性。因此,把韩国全罗北道(简称全北)圈发展构想和中国天津发展一同考虑,并研究两个地区相互合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环黄海地区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旅游市场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目前正在围绕着国家间或地方政府间的旅游交流进行广泛的讨论。本文在分析环黄海地区城市间旅游交流现状的基础上,展望该地区旅游交流前景,并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交流方案。
韩中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于是,在韩国,以开化派人士金玉均和朴永孝为中心发动了甲申政变,而在中国,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中心发动了戊戌变法。他们分别得到高宗和德宗(光绪皇帝)的支持,推动了近代化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