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各科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初中的数学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既有对过去教学模式中的弊端的摒弃,也有对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优点的发扬,更有对新课改模式的一些创新。当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名家们的教学案例对初中数学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剖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新课改 思考 创新 兴趣
传统课堂学生不仅厌倦看似枯燥的数学也厌恶教数学的老师。而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和放手教学时学生却兴趣盎然,因而使学生爱数学也爱教数学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相信学生会更加喜爱学数学。
一、过去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
首先,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过去的“满堂灌”思想一直就是教师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误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开始厌恶这门课程。
其次,传统数学教学中,平均分较高的班级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害怕严厉的老师,在这些班级中,老师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只注重应试能力,疯狂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考点”,从而使学生逐渐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而到了高年级时,由于换了老师,这些学生往往会因为突然地放松而成绩一落千丈,反而不及平均分较低的班级。
此外,在传统教学中,班级的座位分配的也折射出了教学中的歧视,往往一些成绩好的同学被编排到了所谓的“黄金位置”,而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相应地被编到角落、走廊等相对较差的位置;而这一做法无疑是对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的一种放弃,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无疑是教育界的一缕温暖的春风,在这缕春风的滋润下,初中数学教学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首先,在预习方面更加完善。数学,是一门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仅仅靠课上听老师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前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自学习惯,还能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解决,而相对有难度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课堂中通过跟同学探讨、向老师提问等方式解决;这样不仅能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充分地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使得学生能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新课改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受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侵蚀,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对老师的依赖。同时,部分学生存在着惰性,在预习和课堂上偷懒,这无疑是新课标下教学的漏洞之一。
其次,在新课标中,很多老师由于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调整到新课改的模式中来,因而,在新课改的模式下可能还有点难以适应,教学效果也难以发挥到想象中的那么大。
三、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而自己则做好从旁协助的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学习数学中感受到乐趣,并能很好地掌握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在此,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一些建议:
首先,身为老师,应当拥有良好的师德,应当做到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激发他们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联的,要让他们具有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并且在授课和布置作业时要统筹兼顾,既要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选做题,同时也要兼顾大多数学生布置一些难度相对适中的题,而不能只注重优生或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的错误。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再次,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让学生经常翻阅、巩固错题集,并相互交流,使之起到警醒的作用,并且让学生隔段时间对错题重做一遍,直到熟练为止,并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最后,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尊其师,信其道”,与学生的感情加深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了。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新课改 思考 创新 兴趣
传统课堂学生不仅厌倦看似枯燥的数学也厌恶教数学的老师。而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和放手教学时学生却兴趣盎然,因而使学生爱数学也爱教数学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相信学生会更加喜爱学数学。
一、过去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
首先,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过去的“满堂灌”思想一直就是教师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误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开始厌恶这门课程。
其次,传统数学教学中,平均分较高的班级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害怕严厉的老师,在这些班级中,老师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只注重应试能力,疯狂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考点”,从而使学生逐渐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而到了高年级时,由于换了老师,这些学生往往会因为突然地放松而成绩一落千丈,反而不及平均分较低的班级。
此外,在传统教学中,班级的座位分配的也折射出了教学中的歧视,往往一些成绩好的同学被编排到了所谓的“黄金位置”,而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相应地被编到角落、走廊等相对较差的位置;而这一做法无疑是对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的一种放弃,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无疑是教育界的一缕温暖的春风,在这缕春风的滋润下,初中数学教学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首先,在预习方面更加完善。数学,是一门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仅仅靠课上听老师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前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自学习惯,还能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解决,而相对有难度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课堂中通过跟同学探讨、向老师提问等方式解决;这样不仅能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充分地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使得学生能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新课改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受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侵蚀,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对老师的依赖。同时,部分学生存在着惰性,在预习和课堂上偷懒,这无疑是新课标下教学的漏洞之一。
其次,在新课标中,很多老师由于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调整到新课改的模式中来,因而,在新课改的模式下可能还有点难以适应,教学效果也难以发挥到想象中的那么大。
三、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而自己则做好从旁协助的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学习数学中感受到乐趣,并能很好地掌握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在此,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一些建议:
首先,身为老师,应当拥有良好的师德,应当做到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激发他们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联的,要让他们具有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并且在授课和布置作业时要统筹兼顾,既要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选做题,同时也要兼顾大多数学生布置一些难度相对适中的题,而不能只注重优生或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的错误。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再次,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让学生经常翻阅、巩固错题集,并相互交流,使之起到警醒的作用,并且让学生隔段时间对错题重做一遍,直到熟练为止,并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最后,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尊其师,信其道”,与学生的感情加深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