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CEO的位子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祖墀
  作者为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博士有20多年从事管理咨询和公司高层管理的经验,先后任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香港电讯公司执行副总裁和大中华区业务总裁等职
  
  CEO离职,究竟是董事会的阴谋,还是其自身定位的错误或责任的缺失?
  
  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有关CEO继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2500家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离职的CEO多达357名,其中有近1/3属于被迫离职,而这个数字在1995年仅为1/8。而这样的离职原因之中,业绩不佳、与董事会意见不合是主要因素,董事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对其影响亦日渐加剧。那么,CEO离职,究竟是董事会的阴谋,还是其自身定位的错误或责任的缺失?
  从1995年到2006年间,CEO更换率上升了59%,其中因业绩问题导致更换的比率更是上涨了318%。由此可以看出:伴随更积极参与决策制定的行为,董事会越来越无法容忍在提升股东价值上表现不佳的CEO,原因在于董事会担忧其未来保持高回报的策略与实力令人堪忧。这就要求CEO们不仅要在短期内拿出提升企业绩效的方法,还必须保证企业在未来有办法保持其优异表现。
  除此之外,某些CEO集权式的工作方法也是造成其被解雇的重要原因。“集权式CEO” (Imperial CEO) 疏于与投资者沟通,甚至无视后者的担忧与顾虑而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董事会的反感和决裂。原家得宝CEO 罗伯特·纳德利在任时,不仅拒绝回应股东就公司竞争力的提问,更擅自将业务拓展到利润较低的陌生领域。上述严重威胁股东利益的武断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反观Temple-Inland的CEO肯尼斯·杰斯特罗,由于他对来自投资者的建议持开放态度,倾听股东的合理建议并认真执行(将公司合理拆分形成竞争力),不仅为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广大股东创造了丰厚回报,也使自己的位置稳如泰山。
  随着董事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集权式CEO”正在加速退出历史舞台,而兼收并蓄的CEO (inclusive CEO) 时代即将来临——CEO只有善于吸纳并正确反映来自董事会、股东、员工、客户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方 (stakeholder) 的意见,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效地管理公司。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要求,例如:董事会关注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广大管理者和员工则关注公司发展对自身所能带来的价值,这两者有时是矛盾的。这便需要CEO勇于破冰先行,以实际、有意义的行动判定各利益集团的诉求并加以协调和平衡,在确保公司各个部门高效运作的前提下表明超越董事会期望值的决心。
  博思艾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董事长和CEO的角色正在逐步分离。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董事长与CEO角色分离的企业,CEO该如何定位自身职能?倘若CEO身兼董事长一职,又该如何构建与董事会的和谐稳定关系?
  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凝聚起最大力量去争取更高的股东价值,这是CEO的首要责任。为达成目标,必须均衡地照顾到自己所代表的多方利益,将来自董事会、股东和员工乃至政府监管机构的意愿统一于自身管理理念之中。对于董事长与CEO分离的公司,首先要使CEO与董事长的分工职责明确。对于态度谦和、承诺不干涉日常决策的“幕后英雄型”董事长,CEO通常能够赢取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而若需面对“积极干预型”、尤其是曾于该公司兼任过CEO的董事长,情况则大不同:现任CEO必须要充分尊重董事长以及董事会的决策,以诚恳和积极的态度勇于破冰,令对方感到自己对其管理权限正起到互补作用而不是侵犯威胁,是与其致力于同一目标的拍档而不是较量决策能力的对手。
  相比之下,兼任董事长的CEO们在行使管理时有更大的主导能力,但他们似乎倾向于期望董事会对其言听计从,甚或已然习惯大权独揽。值得警醒的是,否定董事会其他成员的身份与话语权将最终使其陷入孤立,将董事会当成用于私人目的的权力工具,更会加速企业价值毁于一旦。兼听则明,旁观者清,董事长兼CEO的管理构想尤其需要董事会的监督与指导,需要信息的共享与民主的交流。他不仅要有在董事会内部公开信息的意愿,还需保障其他董事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自由度,同时对来自董事会成员建设性的反对意见能摒弃主观情绪与之展开平等讨论,共商对策。总之,如此“兼收并蓄”的举动对手握实权、身兼双重角色的CEO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远离“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境地,真正实现良性管理,保证基业常青。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根本性转变,“十二五”的中国经济需要应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的调整和转变的压力    “十二五”同以往任何一次战略规划所面临的内外背景大不相同,尤其是人口发展红利丧失、能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产业空壳化等内在压力,同后危机时代中国作为新兴主导力量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外在机遇交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使得“十二五”
期刊
我们现在听到的声音多是讲制衡,我觉得事实上制衡和效率永远是一对关系,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至于平衡点在哪,主要是与股东的结构有关。即使找到这个平衡点,也有很多细节,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发挥人的智慧和合作精神。    董事会:作为广受赞誉的中国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招商银行2007年公司治理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秦晓:我想先简单回顾一下招商银行治理走到今天的一些由来,它与其
期刊
CEO为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缩写,中文意思为“首席执行官”。从这一中文名称中,人们不难猜测到“首席执行官”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首席执行官”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CEO完全是一个舶来品。虽然为了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近些年来,中国一些企业纷纷实行首席执行官制度,中国的企业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称呼上的变
期刊
2006年12月15日,经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五天的路演,孙德良终于松了一口气,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网盛科技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交易代码:002095,与此同时,网盛科技作为中国A股市场第一只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股,一上市就创出了68.1元的高价,交易所的三次停牌也没有阻挡住投资者的狂热追捧,最高一度到了78元。算是创造了一个“A股神话”。   国内互联网第一股正式诞生,结束了互联网企
期刊
2007年10月30日,对于搜狐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在其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未经审核的财报中显示,搜狐各项综合指数均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15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品牌广告收入达到298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在线游戏收入达到127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3%。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搜狐公司2007年第三季度净利润达到9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
期刊
总结这一年来我国公司治理领域发生的变化,可用“风雨兼程”四个字形容。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改善公司治理不仅是资本的外在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完善公司治理的道路上,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前行。    2007年是资本市场全面转向全流通市场环境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风云激荡的一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国公司治理的法规
期刊
董事会肩负着决策与监督的职能,在任命企业的CEO后,董事会更多地起到监督、考核的作用,对CEO的每个任期中的成绩进行判定,如果CEO不能达到股东及董事会成员的考核标准,那么董事会就会行使其重大的决策使命——更换CEO    对于一个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来说,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即建立了由股东大会到董事会到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制度。CEO作为经理层的领导人物,肩负着执行董事会具体决策与领导企业日常经营
期刊
国有企业的纪检委和监察局,对于权力运行的监督,对于国有资产的监护,对于腐败行为的惩治,对于改革发展的保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的核心也是对企业中权力行使的监督,那么纪检监察工作就必然地会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发生某些联系。因此,研究纪检监察职能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件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事情。    纪检监察职能如何与董事会监督职能相结合    面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
期刊
如何调节好董事会与CEO的关系会对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差错,有时会具有极大的危害作用    在对全球2500家最大型上市公司的CEO继任情况调查后,近期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得出结论:全球CEO离职的频率仍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2006年离职的CEO不到半数是在正常情况下离职。其实,跨国公司中国区CEO非正常离职的情况也不鲜见,今年下半年以来,从UT斯达
期刊
如果说30年前,是过于封闭让中国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却是过度开放和缺乏保护让中国难以从不可持续的 “增长陷阱”走出来,无法走上产业升级和独立创新之路。中国的精英们,再不能像总担心赶不上时髦的乡下孩子一样,不断地变幻打扮追潮流,用别人的眼光打量自己,唯恐不被认同,却没有发现不知不觉中已丢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根基和回家的路。  在本刊酝酿“十二五”规划的封面报道之际,恰逢美国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