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称重地球?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yshe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阿特拉斯,应该知道地球有多重,因为他被宙斯罚去用双手撑起地球。但我们不是神,只是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凡夫俗子,那么我们怎么去计算地球的质量?
  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直到18世纪,英国人约翰·米歇尔想出了一种方法。米歇尔是一位牧师,也是一位地质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他做过许多先驱性的研究。比如,首先提出地震可以以波的形式在地壳中传播;首次表明了太空中有许多两颗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还设想出了一种质量巨大的、就连光线都无法逃离的暗星——这其实就是黑洞的早期概念。
  米歇尔还是一位牛顿萬有引力定律的狂热支持者。万有引力定律于1687年被提出,它准确预言了彗星和炮弹的运动轨迹,但到了18世纪80年代,还没人能在实验室中检测出两个小型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米歇尔进行过长期的地质学研究,所以他很想知道地球的密度,那么首先得知道地球的质量。于是,他设计了一个仪器,来测小型物体之间的引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称重地球。米歇尔的仪器并不复杂,它只涉及到四个铅球、一些支架和一些丝线。物理学家把这种仪器称之为“扭秤”,因为其中关键的结构是一个可旋转的支架。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可旋转的支架是一个挂在一根丝线上1.8米长的木棍,这根木棍两端各有一个直径51毫米的小铅球。两个直径300毫米的大铅球分别放在小铅球附近大约230毫米远的位置,并用悬挂装置挂起。大铅球和小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会使得木棍发生转动。通过测量木棒转过的角度,就可以求出大小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
  而地球和铅球之间的引力,就是铅球所受的重力,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地球的半径。米歇尔的想法是,比较这两套引力数据,并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m1m2/r2,你就可以得到公式中一个未知的量——地球的质量。这样,通过一个微小的转动,你就能称重地球。
  然而,这个仪器很难建造和操作。1784年,米歇尔给他的皇家学会的同事亨利·卡文迪什(氢的发现者)写了封信,他希望能在这个夏天称重地球。但是身体问题,以及他自己所说的“天生懒惰”,导致这个实验项目迟迟没有进行。最终,他于1793年去世,享年68岁。
  米歇尔仪器的设计方案最终传到了卡文迪什的手里。卡文迪什只靠自己一个人,改进了米歇尔的设计,并建造出了仪器。他的仪器很灵敏,为了防止空气流动和温度变化带来的测量误差,卡文迪什把整个装置放在了木盒里,并把这个盒子放在他宅院内的一个密不透风的工棚里。通过工棚墙上的两个洞,卡文迪什用望远镜观察到了扭秤的木棒不超过5毫米的转动。
  这是费力而艰苦的工作。他一遍又一遍测量,再通过笔算来求出结果。1798年,卡文迪什公布了地球平均密度的数值。尽管使用的仪器很古老,但他得到的结果只与现在公认的值只差了约1%。现在公认的地球平均密度为5.514克/立方厘米,或约为水密度的5.5倍。乘以地球的体积(约1.1×1027立方厘米),你就得到了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7克。遗憾的是,阿特拉斯不过是神话人物,否则我们可以找他来核实一下结果。
  一些介绍卡文迪什扭称实验的文章都把功劳都给卡文迪什了。这是不对的,因为米歇尔也有着很大的功劳。此外,此实验最初的目的也不是去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而是测量地球密度。不过此实验却可以计算出G值。
  在今天,许多研究团队是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G值,继续进行着这种卡文迪什的测量实验,但使用的方法更为先进。例如,最新的一个研究是由意大利和荷兰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在2014年进行的。他们通过测量超低温下的铷原子云与钨金属柱之间的引力,得到了G的值,为6.67191×10-11m3kg-1s-2,相对误差为1万分之1.5。但相比其他物理学常数来说,目前测得的G值仍不太精确。在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等研究领域中,G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常数,所以科学家仍在继续进行着测量。
其他文献
这个奇怪装置名叫“Synlight”,坐落于德国利希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  Synlight由149个氙弧灯组成,當这些灯同时照向同一个方向时,能够提供11兆瓦/平方米的辐射量,所产生的辐射强度约1万倍于地球表面所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足以让目标区域的温度达到3千摄氏度。  当然,科学家们并不是用Synlight来代替太阳,为地球生物提供光照,而是利用Synlight模拟太阳辐射,利用其
期刊
“羊上树”在过去被人们用来形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世界上真有一个地方,一到丰收的季节树上就“结满”了羊,这地方就是摩洛哥。  由于干旱,这里的羊没有青草可吃,所以为了生存,它们演化出了上树的本领。这些羊上树就跟玩杂技一样,所以动物学家们给这群神奇的羊取名叫“杂技羊”。自从这群羊的异类表现被媒体报道了以后,当地便多了一个旅游景观——一群杂技羊在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上,轻身跃上摩洛哥坚果树,悠闲
期刊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表出现凹陷,经年累月,凹陷处蓄水,湖泊形成,这是湖泊的一般形成过程。然而,在非洲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带,湖泊竟然能突然间涌现。  沙漠涌现“清泉”  2014年8月,北非国家突尼斯的一群牧羊人正赶着羊群,穿过加夫萨省的沙漠地带。加夫萨位于突尼斯的中部,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一年中,温度最高能达到40℃,即便是最寒冷的时候,温度也会在2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到150毫米。  夏季火辣辣的
期刊
一个全球性的竞赛正在进行中,以挖掘来自太空中的太阳能。  美国太平洋煤电公司(PG&E),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之一,现在这家公司史册上将增添一项非同寻常的交易。它打算购买一种微小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但这些太阳能板并不是有序地放置在炙热的沙漠中,而是放在距地面约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在那里,它们将收集太阳的无限能量,并把能量传送到电网。这不仅仅是梦想,而是正在进行中令人吃惊的太空太阳能
期刊
在世界上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游走着一些神秘的生物,它们总是避开人类,却又时不时留下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蛛丝马迹,它们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大脚怪、中国的野人、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雪怪,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小脚怪。长久以来,这些生物存不存在,它们到底是什么都处于争论之中。不过似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类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外形看起来像人类!而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拉夫兰小镇,据说也有一种外形同样看
期刊
我们都是由星尘构成的:从DNA中的氮到血液中的氧气,都是由恒星内部产生的。在恒星内部,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然后再形成更重的元素。然而,即使是最大、最活跃的恒星,也无法制造出比铁重的元素。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元素,如金、铂和铀,从何而来呢?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些物质是在巨大恒星生命终结时引发的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不过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重的元素很可能形成于富
期刊
神的外表为什么那么朴素?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色彩,并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只会根据生命在地球上进化的形式想象外星人长什么样,但大家都知道,地球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表面能维持一个液态海洋。  但在银河系中,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这类恒星的质量通常不会超过太阳的三分之一,释放的光能、热能非常弱,如果一颗行星要想维持表面的液态水,就得离红矮星非常近,只有这样,才能从恒星那儿得到足够的热量。然而,离红矮星距离近也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
期刊
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  树木也会集体“搬家”  2017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2013—2015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  被研究的
期刊
露尾甲是一种害虫,它们取食花蕊、花瓣等,使花朵提前凋谢。不过露尾甲的本事还不仅于此。最近美国的科学家发现,露尾甲除了吃花,它们还会打劫喷射蚁的食物。  喷射蚁的工蚁觅食时,会用含有信息素的分泌物来标记路径,其他觅食的蚂蚁会沿着这些路径来回穿梭。而觅食归来的蚂蚁胃中的一个特殊结构内,会储藏着从蚜虫和其他昆虫那里采集来的甘露。当然,这些蚂蚁不会独享这些甘露,而是会将甘露吐到其他蚂蚁的口中,以喂饱其他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