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尘》在这里喻指灰烬,英文“Ash”取自于圣经中葬礼里的祷告词:“生命轮回,从哪里来就会回到哪里去,灵归赐灵的神”。
  2009年,《回家》拍到第五年时,我在三峡想拍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太多重复的场景出现在镜头里,回到家乡休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拍摄。五年来的拍摄,三峡的变化让一切觉得陌生和怀疑,找不到自己,是现实世界的变化还是三峡本来如此,于是我前往更多的地域去解除内心的困惑。
  为了让自己慢下来,我换用了4×5相机,《尘》最初拍摄了个体的人在现实中无助和渺小的影像,借此反映当下现实发展下人们的无力和无序。
  2010年5月,女儿出生了。我对生活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喜欢从孩子的眼中去了解这个世界,孩子玩耍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从好奇开始,于是对简单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就这样开始了“物”的照片,比如:花瓶里的铁丝,拿着钳子让铁丝变换了形式插在花瓶里,有一天孩子玩耍手电筒,当光线照射到花瓶,很兴奋,花瓶和铁丝的组合可以很美,又觉得很残酷,照射在墙上的光影是一种希望。
  同时期,我在绘画史里面了解17世纪荷兰画派的演变,特别是劝世静物画让我找到了共鸣,画中意图是提醒众人明白人生短暂,不要在舒适的现实生活中虚度光阴。从此,我慢慢观察日常生活的一切,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嘲笑”它。以前看世界很愤愤不平,觉得现实一切都非常糟糕,现在我喜欢看事物就按它们自己的样子存在着,这是一个简单的世界。
  这些影像不单单是个人生活中,时间带来的记忆与情感,还有自然在时间和历史下的痕迹,来自现实世界对人类自我走向的思考。
其他文献
回忆的声音 虞博涵 摄
期刊
在两年前,我在一个展览上见到王争平,在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印着一张他的作品—蒙古马。印象中他话语不多,如同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一样,很安静。  我曾听到过关于他拍摄的故事,有一次他举着相机投入地拍摄蒙古赛马时, 突然眼前200多匹蒙古马从他两边擦身而过,但并没有碰撞他分毫。通过这件事情他带有几分感激,并感受到蒙古马是如此通晓人性。  他不仅仅在拍摄马这种动物,而是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去拍摄。他为了拍摄“蒙
期刊
通过对某场地三根预制桩的高应变检测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从检测桩的桩身缺陷、桩位偏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检测手段差异等方面,分析了高应变检测结果低于静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