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来源 :长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已较为全面和深入,但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仍需秉持科学态度注意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在廓清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在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二是要敢于正视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是亟须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从五重维度澄明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性、基础性认识.一是从实践维度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二是从相对独立维度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认知;三是从总体维度厘清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路径;四是从阶级维度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五是从批判维度解析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要求.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这五重维度,对深刻明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智慧党建”的要求.虽然相关实践活动得以积极开展,但目前对于大数据技术运用嵌入“智慧党建”的底层逻辑和发展图景还缺乏更清晰的认识.“智慧党建”的规定性要求与主要趋向应集中体现于蓄力智能创新、强化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运用新兴技术及建设系统体系诸方面.相关底层逻辑应聚焦于增强“智慧党建”的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科学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相关发展图景应围绕着在“智慧党建”中不断强化政治统领作用、推动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组织活动的质与效、
话语总是承载着思想和观念存在,并由此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以话语活动的方式得以输出和传播,并达致其社会功能及价值目标的实现.将话语活动诸要素放置于生态学视角考量,其具有平衡性、竞争性及规则性之品性.新时代话语生态面临新兴话语模式的融入,并已显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理应做出正视和回应.以话语生态的品性为建构基点,从话语自身、话语主体、话语场域等方面给予审视和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运化和强大引领力、凝聚力的发挥,从而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