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社会一员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这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向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理想的品质包括五方面内容,它们是对现实充满乐观、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具有三公三心的品质、对学生充满爱心,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心理。
关键词:教师 心理品质 心理结构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6
一、对现实充满乐观
如果总是对现实不满,或埋怨、或憎恨、或恐惧,那就是心理痛苦的根源。试想,一条鱼儿老是不喜欢水,老觉得所赖以生活的水太浑、太冷、太热、太咸等等,总是不如意,这条鱼能有丝毫的快乐吗?面对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的水,不喜欢更不愿意接受,会有什么结局呢?这条鱼要么疯狂,要么自尽。显然,这种难为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水都被污染了。是的,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那是站在人们自己的角度,有的教师担心下岗,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教师因为有领导或外单位的人来听课,就紧张害怕;有的教师因学生不听话而哀声叹气。既然离不开现实,离不开教育,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接受现实,热爱教育。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热爱其中存在真善美的教育。对教育永远充满乐观的态度。而乐观的态度就是健康心理的一部分。只有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才能积极乐观的在这个地方工作、学习着,这便是一种健康的行为和心态。如果此地不完美,没有关系,这才给我们提出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二、日常理要具有“三公”、“三心”
1、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在一个班级体内,任何学生的地位和人格都是平等的。无论学生平时学习、纪律、交友、心理素质的情况如何,都应一视同仁。每一位学生的权益都应受到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责任都不应予以推脱。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对内向型的学生应重在开导,态度要和缓,对外向型的学生要以柔克刚。
公正:学生求助教师时,最渴望的是一个公正的结果。教师应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分析后进行有理有据的处理。教师的评论和态度对全体学生发生着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不具备公正的心理,一将损害学生权益,伤害学生的自尊;二将可能使矛盾激化,不利于班级团结和良好班风的形成;三是会丧失学生的信任。
公开: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处理纠纷时,尽可能宣传教育。让当事学生及知情者公开摆清事实,再发表建议,最后还征求学生的意愿公开处理事件。
2、耐心、细心、小心
耐心:不管大小事件,教师都不应置之不理,而应耐心听取反映和陈述,耐心引导他们说清事实真相,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或拒绝他人主张和请求的理由。要耐心、细致地处理。从处理形式上看,教师这位法官只能选择调查,客观地分析,使学生心服口服。
细心:学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一般来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常小事”。但教师千万不可因事小而不屑一顾。要细致、不要忽视。当然,细心也反映了教师的认真和负责,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格教育。
小心: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纠纷意味着“伤害”或“损害”,但这种“伤害”或“损害”是有意还是无意?情节严重还是轻微?一方有错还是双方有错?这些问题,教师有责任认定。但这种“认定”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可因出言不慎而贬低学生人格自信,孤立了学生形象。同时要讲究艺术,避免早上批评,因为会使学生整个上午或一整天都浸入郁郁寡欢,优优忡忡;并提倡以“表扬”方式进行批评。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巧妙地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教师要具有“爱”的品质
师爱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一片爱心,一段深情,常常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我们从日常的观察中可以看到,学生普遍希望和渴求得到教师的喜爱和器重,也十分珍惜老师的爱,他们很小心接近老师,注意观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年龄越低,对这方面的反应越强烈。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师爱是最能使学生心灵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未来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造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五、新时期教师要具有研究心理
实践证明:成材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假如一个人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更应在人格和行为上成为示范。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关键词:教师 心理品质 心理结构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6
一、对现实充满乐观
如果总是对现实不满,或埋怨、或憎恨、或恐惧,那就是心理痛苦的根源。试想,一条鱼儿老是不喜欢水,老觉得所赖以生活的水太浑、太冷、太热、太咸等等,总是不如意,这条鱼能有丝毫的快乐吗?面对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的水,不喜欢更不愿意接受,会有什么结局呢?这条鱼要么疯狂,要么自尽。显然,这种难为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水都被污染了。是的,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那是站在人们自己的角度,有的教师担心下岗,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教师因为有领导或外单位的人来听课,就紧张害怕;有的教师因学生不听话而哀声叹气。既然离不开现实,离不开教育,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接受现实,热爱教育。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热爱其中存在真善美的教育。对教育永远充满乐观的态度。而乐观的态度就是健康心理的一部分。只有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才能积极乐观的在这个地方工作、学习着,这便是一种健康的行为和心态。如果此地不完美,没有关系,这才给我们提出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二、日常理要具有“三公”、“三心”
1、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在一个班级体内,任何学生的地位和人格都是平等的。无论学生平时学习、纪律、交友、心理素质的情况如何,都应一视同仁。每一位学生的权益都应受到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责任都不应予以推脱。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对内向型的学生应重在开导,态度要和缓,对外向型的学生要以柔克刚。
公正:学生求助教师时,最渴望的是一个公正的结果。教师应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分析后进行有理有据的处理。教师的评论和态度对全体学生发生着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不具备公正的心理,一将损害学生权益,伤害学生的自尊;二将可能使矛盾激化,不利于班级团结和良好班风的形成;三是会丧失学生的信任。
公开: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处理纠纷时,尽可能宣传教育。让当事学生及知情者公开摆清事实,再发表建议,最后还征求学生的意愿公开处理事件。
2、耐心、细心、小心
耐心:不管大小事件,教师都不应置之不理,而应耐心听取反映和陈述,耐心引导他们说清事实真相,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或拒绝他人主张和请求的理由。要耐心、细致地处理。从处理形式上看,教师这位法官只能选择调查,客观地分析,使学生心服口服。
细心:学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一般来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常小事”。但教师千万不可因事小而不屑一顾。要细致、不要忽视。当然,细心也反映了教师的认真和负责,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格教育。
小心: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纠纷意味着“伤害”或“损害”,但这种“伤害”或“损害”是有意还是无意?情节严重还是轻微?一方有错还是双方有错?这些问题,教师有责任认定。但这种“认定”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可因出言不慎而贬低学生人格自信,孤立了学生形象。同时要讲究艺术,避免早上批评,因为会使学生整个上午或一整天都浸入郁郁寡欢,优优忡忡;并提倡以“表扬”方式进行批评。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巧妙地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教师要具有“爱”的品质
师爱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一片爱心,一段深情,常常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我们从日常的观察中可以看到,学生普遍希望和渴求得到教师的喜爱和器重,也十分珍惜老师的爱,他们很小心接近老师,注意观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年龄越低,对这方面的反应越强烈。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师爱是最能使学生心灵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未来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造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五、新时期教师要具有研究心理
实践证明:成材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假如一个人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更应在人格和行为上成为示范。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