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程组织比较顺利,但对于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甚少。笔者侧重于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教材、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旦确定了教材,教师与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而且还提高了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1.重视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做好心理准备,是指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概念的最佳思维状态。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水壶、电池等物体,再观察圆柱体的模型。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熟知的,所以当笔者问:“这些物体及模型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就能凭着对圆柱体的感性认识,很快回答出来:“它们都是圆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做好心理准备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做好知识准备,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以“圆柱的认识”为例,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了很多圆柱形物体,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以教师讲为主,导致学生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当前创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才能使他们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的高时,笔者首先借助两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更高,哪一个更低?学生根据具体的模型,比较出高低;接着,笔者追问:“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从而导入“圆柱体的高”的教学;然后,笔者继续问:“如何测量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可以从上底面向下底面作一条垂线,而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圆柱两底面间的距离,教师趁机总结:“这就是圆柱体的高。”至此,笔者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又问:“圆柱体有几条高?”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想象,得出“圆柱有无数条高”的结论。这样一来,抽象的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并保留了下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理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使学生掌握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际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利用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也可以为教学提供素材,是进行抽象活动的依据和支柱。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沿着椰奶罐的商标纸侧面的任意一条高剪下,再展开,观察得到的图形(长方形),再将这个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继续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再经过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的结论,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接下来,笔者又设计了诸如“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圆柱的粗、细与什么有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能得到正方形吗?”“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可以得到正方形?”等一系列题目。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建立起丰富的表象,他们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教材、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旦确定了教材,教师与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而且还提高了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1.重视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做好心理准备,是指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概念的最佳思维状态。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水壶、电池等物体,再观察圆柱体的模型。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熟知的,所以当笔者问:“这些物体及模型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就能凭着对圆柱体的感性认识,很快回答出来:“它们都是圆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做好心理准备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做好知识准备,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以“圆柱的认识”为例,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了很多圆柱形物体,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以教师讲为主,导致学生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当前创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才能使他们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的高时,笔者首先借助两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更高,哪一个更低?学生根据具体的模型,比较出高低;接着,笔者追问:“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从而导入“圆柱体的高”的教学;然后,笔者继续问:“如何测量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可以从上底面向下底面作一条垂线,而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圆柱两底面间的距离,教师趁机总结:“这就是圆柱体的高。”至此,笔者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又问:“圆柱体有几条高?”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想象,得出“圆柱有无数条高”的结论。这样一来,抽象的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并保留了下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理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使学生掌握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际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利用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也可以为教学提供素材,是进行抽象活动的依据和支柱。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沿着椰奶罐的商标纸侧面的任意一条高剪下,再展开,观察得到的图形(长方形),再将这个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继续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再经过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的结论,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接下来,笔者又设计了诸如“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圆柱的粗、细与什么有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能得到正方形吗?”“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可以得到正方形?”等一系列题目。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建立起丰富的表象,他们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