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有名词、动词、连词、通“惟”用作副词和助词四个义项。当其用作连词时,有“转折”或“让步”之译,究竟应该把它所在复句译为转折复句还是让步复句,的确具有一定的辨析难度,若首先辨标志,其次辨人称,最终辨时态,用时态把关,应该可以化难为易。
关键词:虽;转折;让步;三辨
文言文中“虽”的繁体字为“雖”。《汉语大字典》在“雖”字后注了四个义项。一是名词。根据《说文·虫部》:“雖,似蜥蜴而大。”意为象蜥蜴有花纹身体大的一种虫,一说水蜥蜴。又名石龙子,通称四脚蛇。二是动词。《玉篇·虫部》:“雖,推也。”三是连词。《玉篇·虫部》:“雖,两设也。”即表示“转折”或“让步”两种复句关系。四是通“惟”,用作助词和副词。如:⑴虽敝邑之事者君,何以不免?(《左传·文公十七年》)句中“虽”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全句可译为“敝国这样事奉贵国国君,为什么不能免罪呢?”。⑵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句中“虽”是副词,相当于“仅、只”,全句可译为“譬如在平地上堆山,只倒下一筐,如果前进了,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其中一、二、四等义项一般不会含糊。而我们在翻译文言句子遇到“虽”作连词时,到底是将其译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呢,还是将其译为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辨析起来难度的确很大。笔者推敲并翻译很多文言句子后发现三条规律。现介绍于后,供同行和同学们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恳请纠正。
一辨标志。“虽”后若有“而”“然”“则”之类的词语同它呼应,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转折关系;“虽”后若有“犹”“亦”之类的词语与之呼应,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让步关系。例如:
⒈ 转折关系:虽……而(然、则)……=虽然……但是……
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渔夫船夫虽然知道(真相)但是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传布真相的原因啊。
⑵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译:普鲁士王国和法国的战争,虽然已成为过去的事,但是那事情是确凿而有根据的。
⑶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高启《书博鸡者事》)
译:看来袁州太守虽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轻视上级,他的灾祸并非外因造成。
⑷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译:灌婴虽然年纪小,但是数次尽力征战,(朝廷)就封了灌婴担任中大夫。
⑸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元军虽然外表尊敬我,但实际上(对我)很愤怒。
⒉ 让步关系:虽……犹(亦)……=即使……也……。
⑴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译: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不可效法。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译:只要是我内心追求的理想,即使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悔。
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周《庄子·逍遥游》)
译:这即使不用步行,也还是要凭借风力。
⑷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黄宗羲《原君》)
译:虽然这样,假使让后继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份产业,使它永远传下去,也就不必对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感到奇怪了。
⑸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即使凭司马迂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为(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
二辨人称。含有虚词“虽”的文言句子,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的,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往往为转折关系,一般可将全句翻译为转折复句。含有虚词“虽”的文言句子,叙述人称非第一人称的,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往往为让步关系,一般可将全句翻译为让步复句。
⒈ 第一人称:我、吾等=虽然……但是……
⑴小大之狱,(我)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译:大小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还是要根据实情处理。
⑵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我)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译:秦军早晚要横渡易水,虽然我想长期侍奉您,但那怎么可能呢?
⑶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我虽然不聪明,但是也请允许我尝试。
⑷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
⑸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译: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万人。
⒉非第一人称:你、他等=即使……也……。例如:
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译:推究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环《口技》)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用指弹出其中一种声音。
⑶是疾易传染,遘者虽亲属,不敢同卧起。(方苞《狱中杂记》)
译: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⑷虽(他)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虽然他的才华远远高大众(大家),然而却没有高人一等骄傲的情感(性情)。 ⑸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蔺相如估计秦王即使答应斋戒,也必定违约不补偿城池(给赵国)。
三辨时态。叙述事情的时态“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转折关系;叙述事情的时态“未然”“将然”即尚未成为事实,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让步关系。例如:
⒈ 已然(句中涉及的内容已经如此;已经成为事实):“虽然……但是……。”
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曹操虽然自称汉朝丞相,其实汉朝的奸贼。
⑵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译:虽然长辈发问,服役的人们却怎敢申诉怨恨?
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蜀道难》)
译:虽然锦城说得上是个快乐的地方,但还是比不上早日回家好。
⑷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译: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还是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⑸虽曰天命,岂非人哉!(《伶官传序》)
译:虽然说是天命,可是其中难道没有人事因素吗?
⒉ 未然(句中涉及的内容还未变成现实):“即使……也……。”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译: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呀!
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译: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的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索取。
⑷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⑸虽愚者亦明之矣!(黄宗羲《原君》)
译: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虽”有名词、动词、连词、通“惟”用作副词和助词四个义项。当它在文言复句中用作连词时,究竟应该把它所在复句译为转折复句还是让步复句,的确具有一定的辨析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上述三种方法并且综合运用三种方法——首先辨标志,其次辨人称,最终辨时态,用时态把关,应该可以化难为易。
关键词:虽;转折;让步;三辨
文言文中“虽”的繁体字为“雖”。《汉语大字典》在“雖”字后注了四个义项。一是名词。根据《说文·虫部》:“雖,似蜥蜴而大。”意为象蜥蜴有花纹身体大的一种虫,一说水蜥蜴。又名石龙子,通称四脚蛇。二是动词。《玉篇·虫部》:“雖,推也。”三是连词。《玉篇·虫部》:“雖,两设也。”即表示“转折”或“让步”两种复句关系。四是通“惟”,用作助词和副词。如:⑴虽敝邑之事者君,何以不免?(《左传·文公十七年》)句中“虽”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全句可译为“敝国这样事奉贵国国君,为什么不能免罪呢?”。⑵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句中“虽”是副词,相当于“仅、只”,全句可译为“譬如在平地上堆山,只倒下一筐,如果前进了,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其中一、二、四等义项一般不会含糊。而我们在翻译文言句子遇到“虽”作连词时,到底是将其译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呢,还是将其译为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辨析起来难度的确很大。笔者推敲并翻译很多文言句子后发现三条规律。现介绍于后,供同行和同学们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恳请纠正。
一辨标志。“虽”后若有“而”“然”“则”之类的词语同它呼应,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转折关系;“虽”后若有“犹”“亦”之类的词语与之呼应,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让步关系。例如:
⒈ 转折关系:虽……而(然、则)……=虽然……但是……
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渔夫船夫虽然知道(真相)但是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传布真相的原因啊。
⑵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译:普鲁士王国和法国的战争,虽然已成为过去的事,但是那事情是确凿而有根据的。
⑶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高启《书博鸡者事》)
译:看来袁州太守虽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轻视上级,他的灾祸并非外因造成。
⑷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译:灌婴虽然年纪小,但是数次尽力征战,(朝廷)就封了灌婴担任中大夫。
⑸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元军虽然外表尊敬我,但实际上(对我)很愤怒。
⒉ 让步关系:虽……犹(亦)……=即使……也……。
⑴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译: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不可效法。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译:只要是我内心追求的理想,即使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悔。
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周《庄子·逍遥游》)
译:这即使不用步行,也还是要凭借风力。
⑷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黄宗羲《原君》)
译:虽然这样,假使让后继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份产业,使它永远传下去,也就不必对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感到奇怪了。
⑸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即使凭司马迂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为(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
二辨人称。含有虚词“虽”的文言句子,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的,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往往为转折关系,一般可将全句翻译为转折复句。含有虚词“虽”的文言句子,叙述人称非第一人称的,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往往为让步关系,一般可将全句翻译为让步复句。
⒈ 第一人称:我、吾等=虽然……但是……
⑴小大之狱,(我)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译:大小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还是要根据实情处理。
⑵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我)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译:秦军早晚要横渡易水,虽然我想长期侍奉您,但那怎么可能呢?
⑶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我虽然不聪明,但是也请允许我尝试。
⑷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
⑸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译: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万人。
⒉非第一人称:你、他等=即使……也……。例如:
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译:推究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环《口技》)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用指弹出其中一种声音。
⑶是疾易传染,遘者虽亲属,不敢同卧起。(方苞《狱中杂记》)
译: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⑷虽(他)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虽然他的才华远远高大众(大家),然而却没有高人一等骄傲的情感(性情)。 ⑸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蔺相如估计秦王即使答应斋戒,也必定违约不补偿城池(给赵国)。
三辨时态。叙述事情的时态“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转折关系;叙述事情的时态“未然”“将然”即尚未成为事实,全句内部分句间的关系一般为让步关系。例如:
⒈ 已然(句中涉及的内容已经如此;已经成为事实):“虽然……但是……。”
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曹操虽然自称汉朝丞相,其实汉朝的奸贼。
⑵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译:虽然长辈发问,服役的人们却怎敢申诉怨恨?
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蜀道难》)
译:虽然锦城说得上是个快乐的地方,但还是比不上早日回家好。
⑷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译: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还是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⑸虽曰天命,岂非人哉!(《伶官传序》)
译:虽然说是天命,可是其中难道没有人事因素吗?
⒉ 未然(句中涉及的内容还未变成现实):“即使……也……。”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译: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呀!
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译: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的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索取。
⑷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⑸虽愚者亦明之矣!(黄宗羲《原君》)
译: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虽”有名词、动词、连词、通“惟”用作副词和助词四个义项。当它在文言复句中用作连词时,究竟应该把它所在复句译为转折复句还是让步复句,的确具有一定的辨析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上述三种方法并且综合运用三种方法——首先辨标志,其次辨人称,最终辨时态,用时态把关,应该可以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