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赞赏很多作家的精神气质的时候,人们几乎总能与他们的作品建立某种对称。譬如贝克特那大理石般冷峻的面孔与其极端克制陡峭的文笔,譬如本雅明焦虑的面孔背后文字的缤纷复杂性。然而与作家有关的影像集却历来罕见。被勒克莱奇奥在诺贝尔奖演说里表述为“美好”与“悲伤”的鲁尔福关于墨西哥乡村的摄影集很是值得出版,然而版权昂贵,出版社暂未能引进。加缪百年诞辰之际由其女儿编撰的影像集《孤独与团结》价格应当仍然不菲,而今得以出版,足见其弥足珍贵。请注意上文的“美好”与“悲伤”,这其实也是本文主人公的精神之核心。
这不是要把加缪置于一个明星的境地。虽然这位酷似汉弗莱·博加尔的作家——其实更富深情——不仅酷爱戏剧,且出演过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晚年还曾受彼得·布鲁克之邀出演杜拉斯作品改编的影片《琴声如诉》(因埋首于《第一个人》的创作,后由硬朗的小生让·保罗·贝尔蒙多出演),实际上本书是关于加缪一生成长的影像,从卡特琳娜·加缪那句“阿尔贝·加缪不是父亲的代名词,但我的父亲是阿尔贝·加缪”动人的话语到诗人勒内-夏尔《卢尔马兰的永恒》的深情追忆,一个出身微贱、家徒四壁的孩子一生可以是如何的绚烂?本书图文并茂地向人们演绎了这样一个传奇:他的来源,他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缄默勤劳的母亲、优雅质朴的妻子,他在卢尔马兰最后的思索。当然,所选照片并非皆是佳作,但好的那部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生活里的安详、随意甚至俏皮,还是工作间的紧张的投入、庄严,都无不折射出一颗自由心灵的浩瀚。确实,这是一位有着美好风仪的人,一个让人一看就想去了解的人。苏珊·桑塔格在发表于《纽约书评》的著名文章《加缪与他的日记》一文里曾如是描述加缪:“孩子气、英俊但不非常英俊、瘦、粗糙、表情强烈而温情,怎么看这都是一张理想的脸。”大概,人们正可以循此去寻找与之对称的另一端,他的心灵。
因为这首先是一位埋头苦干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有很多计划,为此需要默默工作很多年。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去寂寞地工作,如同在北非海岸写最初的作品以及在山间写《反抗的人》时那些艰辛时光。知识界很多不同的人都很喜欢加缪,然而对其精神内核却未必了然。假如一位持进步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西马研究家说他喜爱加缪,这很会让人生疑。看一看他的《反抗的人》,看一看他写给让·格勒尼埃的信,人们不会感到他们与之有任何共同的话语亲切及精神气质的契合。一个阿尔都塞式喊着要回到列宁的学者与加缪完全不合拍。现在我们知道在同时代的萨特和许多知识分子深陷与斯大林的苏联热恋时,加缪是如何的清醒。他不用等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法文版出版便能即时看穿斯大林主义的实质,不用拉开距离就能辨析当下诸多事物的真实面孔。在那个时代他其实是一位先知,一位孤独的人道主义者。世界美如斯吗?是的,可是它也同样狂暴如斯,普拉东诺夫的“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之于加缪正很恰切。这就是何以孤独的他却充满对团结的渴望,在这个貌似不可调和的世界上追寻着生命的大和谐:贫穷与丰盈的星星、美好与悲伤、是与否、反与正、阳光与阴影。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的一部分非常蔑视这个时代,但是另一部分却想承担这种衰退和共同斗争,而在这两种强烈的感情之上是对操守的爱。因之,固然“最大的快乐也是最残酷、最纯洁的痛苦”,但他“唯一狭窄的路”还是“出现在与某些人的紧密团结之中”。这些对加缪的极深感知均在玛利亚·卡萨莱斯的《拥有特权的居民》里有所述说。她不仅出演过加缪多部剧作,还是一位在与其交往的女性里罕见地留下了文字的人。
加缪曾拥有很多女性的热爱。这位曾被法国妇女杂志青睐的有魅力的人——上面还有总统密特朗——可能也真正具备他在《西西弗的神话》里所表彰过的唐璜的思维。就连萨特的伴侣波伏娃也一度为之倾心,未果,方有了后来在回忆录里对其的微词。如果我们对萨特做一下弗洛伊德或普鲁斯特那样的心理分析,也许会得出萨特对加缪怀有性嫉妒心理的论断。因为,仿佛自己动用头脑中所有的知识也不如加缪自身那么吸引人,何况加缪对他那套系统化哲学从不信任。加之两人在意识形态上截然对立,可能更让这种心理加深,这尤其体现在《答加缪书》那复杂的心境中。这样一个比自己年轻又吸引人的加缪却更早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很可能是他后来不得不作出更高姿态断然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
一个人的外表风仪能对他人产生多大影响?这也许在茅德·冈之于叶芝、阿西娅·拉西斯之于本雅明等的关系中有所例示。但却很难说如茅德·冈那般崇尚暴力的人能对精神有什么教益,而阿西娅更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一位革命者。然众所周知,叶芝作品的痛苦源泉与本雅明一度转向马克思确实与她们相关,她们也确实是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作品。
因之,幸而这是一个追寻自由与人道的加缪、一个反对以历史的名义而暴力杀戮的加缪、一个反对死刑的加缪。这样一个人,他反对历史要人们为其服务,而是与之相反。为了在美好的阳光与不那么美好的历史之间达成和谐,他穷其一生竭力而为。只是,或许稍稍有些遗憾,他是个不信上帝的人。但还好,他从未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实际上,他从来对这个神性的世界怀有最高的敬畏。很多人都对加缪怀有兄弟般的情感,但面对这张如玛利亚·卡萨莱斯所说的“永远亲切的脸”,人们最好还是去了解他的心灵、去读他的文字,因为这是一个力图在行动与语言之间建立平衡的人。本书也已然在其面孔与其作品之间建立了这种对称,其间所用的文字材料皆为从加缪全部的篇章里掇取的钻石。加缪并非格言家,他具备警世意义的凝练言词往往介于格言与诗歌之间的散文状态,极其美学化,形象而独具感染力,其想象绝不落俗套——它们无疑再次印证了加缪是艺术家而非哲学家这一他多次做过的强调——这一切使得本书足以成为青年一代良好的加缪导读。
这不是要把加缪置于一个明星的境地。虽然这位酷似汉弗莱·博加尔的作家——其实更富深情——不仅酷爱戏剧,且出演过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晚年还曾受彼得·布鲁克之邀出演杜拉斯作品改编的影片《琴声如诉》(因埋首于《第一个人》的创作,后由硬朗的小生让·保罗·贝尔蒙多出演),实际上本书是关于加缪一生成长的影像,从卡特琳娜·加缪那句“阿尔贝·加缪不是父亲的代名词,但我的父亲是阿尔贝·加缪”动人的话语到诗人勒内-夏尔《卢尔马兰的永恒》的深情追忆,一个出身微贱、家徒四壁的孩子一生可以是如何的绚烂?本书图文并茂地向人们演绎了这样一个传奇:他的来源,他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缄默勤劳的母亲、优雅质朴的妻子,他在卢尔马兰最后的思索。当然,所选照片并非皆是佳作,但好的那部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生活里的安详、随意甚至俏皮,还是工作间的紧张的投入、庄严,都无不折射出一颗自由心灵的浩瀚。确实,这是一位有着美好风仪的人,一个让人一看就想去了解的人。苏珊·桑塔格在发表于《纽约书评》的著名文章《加缪与他的日记》一文里曾如是描述加缪:“孩子气、英俊但不非常英俊、瘦、粗糙、表情强烈而温情,怎么看这都是一张理想的脸。”大概,人们正可以循此去寻找与之对称的另一端,他的心灵。
因为这首先是一位埋头苦干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有很多计划,为此需要默默工作很多年。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去寂寞地工作,如同在北非海岸写最初的作品以及在山间写《反抗的人》时那些艰辛时光。知识界很多不同的人都很喜欢加缪,然而对其精神内核却未必了然。假如一位持进步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西马研究家说他喜爱加缪,这很会让人生疑。看一看他的《反抗的人》,看一看他写给让·格勒尼埃的信,人们不会感到他们与之有任何共同的话语亲切及精神气质的契合。一个阿尔都塞式喊着要回到列宁的学者与加缪完全不合拍。现在我们知道在同时代的萨特和许多知识分子深陷与斯大林的苏联热恋时,加缪是如何的清醒。他不用等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法文版出版便能即时看穿斯大林主义的实质,不用拉开距离就能辨析当下诸多事物的真实面孔。在那个时代他其实是一位先知,一位孤独的人道主义者。世界美如斯吗?是的,可是它也同样狂暴如斯,普拉东诺夫的“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之于加缪正很恰切。这就是何以孤独的他却充满对团结的渴望,在这个貌似不可调和的世界上追寻着生命的大和谐:贫穷与丰盈的星星、美好与悲伤、是与否、反与正、阳光与阴影。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的一部分非常蔑视这个时代,但是另一部分却想承担这种衰退和共同斗争,而在这两种强烈的感情之上是对操守的爱。因之,固然“最大的快乐也是最残酷、最纯洁的痛苦”,但他“唯一狭窄的路”还是“出现在与某些人的紧密团结之中”。这些对加缪的极深感知均在玛利亚·卡萨莱斯的《拥有特权的居民》里有所述说。她不仅出演过加缪多部剧作,还是一位在与其交往的女性里罕见地留下了文字的人。
加缪曾拥有很多女性的热爱。这位曾被法国妇女杂志青睐的有魅力的人——上面还有总统密特朗——可能也真正具备他在《西西弗的神话》里所表彰过的唐璜的思维。就连萨特的伴侣波伏娃也一度为之倾心,未果,方有了后来在回忆录里对其的微词。如果我们对萨特做一下弗洛伊德或普鲁斯特那样的心理分析,也许会得出萨特对加缪怀有性嫉妒心理的论断。因为,仿佛自己动用头脑中所有的知识也不如加缪自身那么吸引人,何况加缪对他那套系统化哲学从不信任。加之两人在意识形态上截然对立,可能更让这种心理加深,这尤其体现在《答加缪书》那复杂的心境中。这样一个比自己年轻又吸引人的加缪却更早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很可能是他后来不得不作出更高姿态断然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
一个人的外表风仪能对他人产生多大影响?这也许在茅德·冈之于叶芝、阿西娅·拉西斯之于本雅明等的关系中有所例示。但却很难说如茅德·冈那般崇尚暴力的人能对精神有什么教益,而阿西娅更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一位革命者。然众所周知,叶芝作品的痛苦源泉与本雅明一度转向马克思确实与她们相关,她们也确实是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作品。
因之,幸而这是一个追寻自由与人道的加缪、一个反对以历史的名义而暴力杀戮的加缪、一个反对死刑的加缪。这样一个人,他反对历史要人们为其服务,而是与之相反。为了在美好的阳光与不那么美好的历史之间达成和谐,他穷其一生竭力而为。只是,或许稍稍有些遗憾,他是个不信上帝的人。但还好,他从未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实际上,他从来对这个神性的世界怀有最高的敬畏。很多人都对加缪怀有兄弟般的情感,但面对这张如玛利亚·卡萨莱斯所说的“永远亲切的脸”,人们最好还是去了解他的心灵、去读他的文字,因为这是一个力图在行动与语言之间建立平衡的人。本书也已然在其面孔与其作品之间建立了这种对称,其间所用的文字材料皆为从加缪全部的篇章里掇取的钻石。加缪并非格言家,他具备警世意义的凝练言词往往介于格言与诗歌之间的散文状态,极其美学化,形象而独具感染力,其想象绝不落俗套——它们无疑再次印证了加缪是艺术家而非哲学家这一他多次做过的强调——这一切使得本书足以成为青年一代良好的加缪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