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ch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晚白垩世(107.8~67.8 Ma)和始新世后(51.3~34.8 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其他文献
江汉盆地西南缘地区谢凤桥、复兴场、采穴等构造带的油气富集程度差别很大,油气富集程度与早第三纪晚期构造抬升剥蚀和二次生烃潜力的大小有关。烃源岩晚期增熟、原油同源但成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成因的,包括孔洞和缝隙.古潜山中、高潜山带具有"上缝下孔"的特征,即上部以构造裂缝为主,溶蚀孔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