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s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
  [关键词]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1.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1.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2.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生物学知识。
其他文献
1 我的童年经历  1.1 家庭  我在一个非常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从小就对我非常疼爱,他们不希望我受到一点伤害。因此,他们习惯性地为我铲除所有障碍,使我能够几乎在不受挫折的情况下成长。这种看似疼爱的做法,实际上给我带来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首先,这使得我思想比较单纯,像是被养在温里的花朵,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很多时候不敢于、不愿意去接受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这就造就了我性格中不坚强的一面。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观念已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客观要求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话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三物理缺腿学生如何进行集训,哪些方面知识进行补差。主要是从知识系统化,独创的公式大串联训练,受力分析,高中常见三个解题角度,分析综合法,审题训练,高考专题这些方面進行阐述。  [关键词]补差训练 公式大串联 分析综合法 审题 本文为全
摘要: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 思维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培养学生
摘要: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的读思写,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却不懂得如何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本文就如何利用语言教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简单地探讨。  关键词:语言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应用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课堂“知识教学”的片面性造成了课堂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方式静态化以及教学与生活割裂的局面。然而,教育是为社会服务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已经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兴趣 氛围 阅读能力 有机整合 搭建平台,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难点,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揭示数学本质,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串 生命化课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设计课堂”.解读其含义:课堂教学需要设计,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和牵引力。一节数学课,
课前预习——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十分地注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无非就是为自己 “讲授新课”是更容易,以便于学生能更快 “接受新知”。所谓如此方式,其实学生的学就十分的被动,就导致了学生在思维上的依赖性,因而也就违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逐渐丧失。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识字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周围事物,发展智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识字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地策略与方法来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 识字教学  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首要站台,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应得到语文老师特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快二十年了,其间,主要带毕业班。在复习中,每一届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对复杂的公式记不牢,尤其是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让我和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怎么会出现这种共同的问题呢?我在寻找原因,走访了许多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数学老师。他们也碰到同样的问题,“对复杂的公式记不牢”。在五年级新知识教学时,尽管在理解、操作、演示、推导、总结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每班总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