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酒对近代世界形成的影响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发现并饮用酒的历史远早于人类文明史.大航海后,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及跨地区跨洲际贸易的开展,酒作为一种成瘾性消费品开始在全球传播.学术界此前多关注茶叶、烟草、咖啡、鸦片、糖、可可等成瘾性消费品对近代世界形成的影响,而对酒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酒是一种中等成瘾性消费品,既有一定保健作用,也易饮用成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种品牌的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酒的广泛消费对近代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也是近代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因素.尽管有些国家意识到酒有一定危害,曾经颁布禁酒令,但因为饮酒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且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没有一个国家禁酒成功.
其他文献
近年,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变化,推动我国经济向国内大循环主导转变,为做好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部署,2020年1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基于当前“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方向,阐述了需求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分析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与高需求层次不适配,以及由此导致的部分需求外溢、需求渠道不畅通等堵点,提出了当前我国需求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近年,提升改善公共服务成为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对等的背景下,分析公共服务可用资金,结合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支配者的角色、立场探讨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行为选择逻辑,并概括为“以地养费”,即处于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运用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行政权限,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运作完成上级交付的公共服务指令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包括“土地出让”和“以地引资”两个环节.通过出让土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收益,再引入
对环境利益救济采取的公益私益分离模式过于强调公共利益的诉讼程序构造,反而在环境保护实体上割裂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固有的共通之处.应在厘清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转换环境民事公益私益诉讼并行的程序设定,构建两诉融合救济的利益保护体系.当环境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益和私益时,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或者由个人提起民事诉讼都难以平衡利益,程序上导致审理顺位不明、诉讼效率低下.构建环境公益私益融合救济模式,可以从实体上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适用区分标准,一是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保持谨慎谦
上海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海文学也是中外文学交汇的产物.外国人参与的“文学上海”不仅塑造了上海文学,也深刻地参与到了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之中.对于韩国汉学家而言,上海不仅是他们熟悉的中国都市,也是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城市的缩影.研究上海文学,不仅寄托了他们通过文学观看上海及现代中国的心愿,也是另一种反观与思考自我的方式.韩国汉学研究富有个性与创见,能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带来启示.
在建党百年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战略需求、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伴随着中共党史课程的开设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经历了从奠基起步到发展创新的历程,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队伍萎缩严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不强、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与学科定位、课程开设、教研机构设置、人才培养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建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恢复中共党
要重新定位鲁迅,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认识框架,将鲁迅重新放置于古今中西的开阔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从而形成一种多面立体的鲁迅认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正在于其多疑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这种独特性展现在写作方面,就是其晚期的“有余裕/留白”的文章写作实践:杂文与《故事新编》.这是一种既鲜活,又开阔的先锋写作,是《呐喊》所不可比拟的.
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在为金融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其技术特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强度增加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采用2011—2017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来探究金融监管是否促进了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用情况和可负担性,具有较强的普惠效应.在金融监管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更强;但当金融监管程度过高时,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有所减弱.并且,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金融科技普惠
1930年代初期,老舍曾尝试译介美国学者伊丽莎白·尼奇的《文学批评》一书,最终未能译完全书,仅有四章译文刊载于《齐大月刊》及《齐大季刊》.学界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译文视为老舍在齐鲁大学期间为授课教学而引介的知识资源,然而,老舍的译介并非单纯的知识引介实践,其译文与译介发生语境之间存在显明的互文关联.在齐大的校园语境中,老舍的译文既流露出试图满足学院内部知识生产需求的努力,也以微妙的方式折射出他对于知识生产体制的态度与立场.若是将审视的视域从齐鲁大学的学院空间延展至1930年代的文艺思想领域,则老舍的译介实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紧迫要求.从剖析“新基建”投资如何影响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入手,选取2003—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新基建”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基建”投资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不同投资类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新基建”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新基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
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正逐渐陷入既脱离乡土、又无法融入城市并沉向城乡之间的城市化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机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婚姻市场挤压下随生命史展开的多重制度脱嵌:在打工生涯早期,新生代农民工已有远离乡土社会的趋势;随着结婚成家困难的出现和延长,大龄单身男工逐渐脱离家庭与亲属关系;在后续长期的单身生活中,他们逐步滑入临时性劳工市场并沦为城乡间的新困境群体.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离婚等家庭脆弱现象的涌现,让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再次脱嵌,汇入与大龄单身男工类似的城市化困境.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议题,需要进行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