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位现象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技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出问题,诸如相邻学科对教育技术学的认同性问题,如何在教育学科群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出路问题,以及如何脱颖而出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这里从生态位现象分析和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技术; 生态位现象
  [中图分类号] G43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宏(1967—),女,吉林德惠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ESP英语教学及教育技术应用研究。E-mail: wonder920918@sina.com。
  
  “生态位现象”是来自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觅食,老虎是傍晚出来觅食,狼是深夜出来觅食。在动物世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容二虎。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发现这一现象的是俄罗斯的格乌司,人们把他的这种发现称为格乌司原理,也叫“生态位现象”。[1]
  由生态位现象审视和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个中渊源很是耐人寻味。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其生态位在哪里?其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国家“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能否抓住契机稳步发展,以及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其他学科怎么看待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内部多大程度上认同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如何摆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都是牵涉教育技术学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的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应该说是上位学科和下位学科的关系。它们是学科,是无生命的,但借助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现象,我们试图分析其相容性、分歧交错性,进而研究讨论如何改变教育技术学的生态位,使其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晋升为一级学科。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相容性与分歧性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相容性
  教育具有技术属性,这是教育进入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教育技术学具有技术学本质,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育是一种事先按照理论指导、经过系统规划和设计后再实施的社会活动。这是新时期人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基本认识。
  教育是一种既有理论也有实践的社会活动。在教育学科范畴中,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等是教育理论范畴的学科,而教育方法学、教育实验学以及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教育现象学等是教育实践范畴的学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必须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2]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想要的和得到的之间的还有不少的差距,素质教育的推行不能令人满意,其根源就在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一个连接的桥梁。教育技术本可以充当这一连接的桥梁,但由于教育界认识的错位,加之近些年教育技术学自身发展的飘移和泛化,使其没有担当起这一角色。[3]
  (二)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分歧性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研究范畴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即就是通过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学习与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为指导,发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在这方面与教育学中的其他二级学科(如教学论)相比,又有很多独特之处。
  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提升教育者的观念水平、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水平,都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由此说,教育技术学必将充当新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有生力量;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学本质,使其具备切实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因而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由此说,教育技术学都只能是教育学的新发展,而不是异端和另类。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认为教育技术学特征之一就是教育技术学不是为了建立理论的学问体系,而是指向于教育实践,是为了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而开展设计和评价并提供技术和方法的学问。[4]据此,教育技术学不会再发展成为像教育原理那样的教育理论学科,而是重在其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方面,重在提升教育者生产力方面。
  由此推断,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其他二级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互为包容互为促进的关系,那么,教育技术学晋升为一级学科的难点在哪里?阻力在哪里?难点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资排辈思想,阻力来自于教育学科界。试想,目前的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可以说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你一下子要升位,几乎是谋反!同时,受中国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万事和为贵,稳定是大局,教育技术升位了,其他学科怎么办?最终结果往往是息事宁人,维持现状。按格乌司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斥其他物种的侵占,并不是说A山的老虎绝对不能到B山,老虎长大了、老虎饥饿了哪里都能去,这或许就会发生一场殊死搏斗,在商界叫做市场竞争,在学科界姑且叫做生态位改变。即使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形成生态位的部分重叠也是正常现象,二者并非弱肉强食、互不相容。可以说即使教育技术学升格为一级学科,也仍然是教育大系中的一员,只是在新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的非常时期教育技术具有的特殊使命而已。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往往为了突出或者加大对某一方面的工作力度,把本是两个上下级关系的或者主次关系的机构变为平行关系,如农牧厅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闻出版局下的版权局,等等,这种隶属关系的变化并未引起混乱,反而强化和加强了某一项工作,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所以说教育技术学的生态位改变仍然充满希望,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二、如何实现教育技术学生态位的改变
  教育技术学要实现生态位改变,要上升为一级学科,必须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建立明确简约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
  在教育技术学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你要问教育技术学是干什么的,大多数人会很为难或说法不一。教育技术学之所以难以描述,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学的对象和功能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位。因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存在至少有三个充分必要条件:第一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第二有自己确定的研究方法;第三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三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我们就会对教育技术学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独立学科产生质疑,从而使我们所研究的学科丧失存在的价值。教育技术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学科,但交叉并不意味着繁琐,综合并不意味着复杂,目前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建立明确简约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让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实践者和教育技术研究者真正明确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在做什么,教育技术该做什么。通过这项工作,人们会知道有这样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做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工作,唯有此,才能不使人认为教育技术学抢了别人的阵地和饭碗,才不至于在内耗和外争中筋疲力尽。好在现在已有一批有识之士得出对技术和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规范性描述是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教育技术在经历了泛化灾难之后的理性回归。
  二是要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协调与合作。
  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必须明确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是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才产生了对先进技术手段的渴求,才能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才能使技术的应用发挥最佳效益。其次,教育为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践环境,离开教育这个大环境,教育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教育技术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与教育有关的学科,完全没有必要对教育技术学采取轻视或者排斥的态度,只有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学,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教育学。
  三是提升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实践应用层次。
  建设和丰富教育技术学的内涵,不仅包括完善基础理论体系,提升教育文化内涵,也包括形成必要的二级学科支撑。目前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还需要稳定充实,学科的应用实践场域还需要进一步锚定,二级学科的建设还需要明朗和加强。
  从现代教育的外部条件来考察教育技术,涵盖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信息技术媒体,这样才能摆脱了来自媒体技术不断变化的牵制,才不至于把一部教育技术发展史变为一部对媒体技术的追逐史。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伴随这些媒体应用而产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包含进来,加大教育技术的历史纵深感,丰富教育技术的“教育文化内涵”。它们不是线性的更替关系,而是一个树状的发展演变链,是一个整体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就是媒体本身在社会生活中也没有发生单线条的更替现象,而是积累性地多元化发展。这一观点应该对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四是实现教育技术学科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找准学科定位,找准生态位。华东师大丁刚教授认为,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对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可行而崭新的发展基础,其次在于用教育技术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5]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去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大保障措施列为专章(第19章),并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技术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发展环境,即宽松合适的生态位。教育技术学的生态位在哪里?既不在教育理论研究,也不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实践应用,而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生产力的提升,在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应用场域,在于上升为一级学科后的更大范围的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
  从学科自身发展看,杨开城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但这种应用性的含义是指自身理论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问题和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6]就目前而言,教育应用性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者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具体表现为以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为支撑而形成的教学设计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以及对教育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
  从人才培养方面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着眼于现代教育系统的构建原理研究,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者生产力。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该是其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可替代的。这一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更能彰显这一学科的不可替代性。
  从教师教育改革方面看,教育技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论是长线培养还是短期培训,教育技术都应该为提升教育者的生产力而尽力,尤其在教师教育的技术环境和技术平台的设计构想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因为从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言,彰显其发展教师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三、结 语
  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一个学科的“生态位”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既关系到该学科自身的内涵和条件,也关系到该学科所在的“生物链”的平衡。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大系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教育属性是不可改变的;教育技术是连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再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是教育技术的基本应用场所;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教学设计应用和教育系统工程管理出发,构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的场域和学科体系。唯有如此,教育技术学可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被相邻学科所认可,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生态位的改变,上升为一级学科,进入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参考文献]
  [1] 曹康林. 解读格乌司生态位原理[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5).
  [2] [3] 张小红.新时期教育技术研究备忘录[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馨.作为教育中问题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技术学——访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4,(9):5~10.
  [5] 杨开城.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尴尬[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1~14.
  [6]丁钢,王陆.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6,(8):3~5.
其他文献
[摘 要] e-Learning自适应推荐系统是一种基于当前学习者联机行为,在线自动推荐学习对象而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反馈的系统。该系统框架是由离线模块和在线模块构成。离线模块预处理数据建立学习者模型,在线模块使用这些模型实时识别学习者目标,运用基于协作过滤的一系列推荐策略预测推荐学习对象。实验证明:由于实现模型构建和模型应用的有效分离,该系统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较快的实时响应速度,适合为大规模e-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开始走向普及。信息化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为依据,探讨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的内涵、对象、条件和策略、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希望对今后的信息化教育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优化; 信息化教育; 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鸿科(1975—),男,甘肃庆阳
通过合并竞争厂商达到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在互联网企业屡见不鲜,滴滴与优步在资本激战胜负难分时收兵谈判,殊途同归走向合并实为明智之举。本文借滴滴出行与优步合并案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