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义务教育的公平样本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粤东北的梅州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该市基本遏止了教育乱收费现象,全市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借读费和赞助费为零,非户籍人口子女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学生按常态编班等。这一系列民生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得梅州民众切实感受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处。同时,梅州也在我省树立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如何均衡发展的范本。
  
  梅州如何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介绍了他们的主要做法与思路:一是强化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通过布局调整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收费规范化工程以及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学本地化工程等,在教育硬件、办学规模、技术手段、政策支撑、群众认同等方面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通过努力探索教育城乡均衡、校际均衡、生生均衡、师资均衡、“启程”均衡,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严密体系和层级体系,“均衡”这一主题覆盖教育各个方面,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三是优化教育均衡发展的品质,如基于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努力解决资金难题;基于教育乱收费现象,规范招生行为,减轻家长与学生负担;基于城乡教师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基于城乡教育“异质化”现象,力促城乡教育“同质化”,通过破解教育均衡发展诸般难题,提升优化“公平教育”品质。
  梅州在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公平教育”的道路上,正在形成自己的经验与特色。
  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均衡是相对于不平而言,教育的不平首先是基础的不平,包括学校条件差异、学校地理位置差异、学生身份差异等诸方面。要缩小教育内部的差异性、不平性,首先得调整学校分布,规范办学标准,提升办学质量。只有在严格统一的基础上,方能运作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如此,教育均衡发展也才能获得强大基石。
  梅州,通过实施布局调整等基础性工程,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实施布局调整工程,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自2003年以来,梅州市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学校规模看,现在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
  2. 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优化办学条件。全市共有341所中心小学达到规范化学校要求,其中梅江区和蕉岭县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100%。
  3.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投入3亿多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远程教育网络。全市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装备计算机室,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校实现“校校通”,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筑了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
  4. 实施教育收费规范化工程,树立公明形象。几年来,梅州市各县(市、区)全部获得 “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的称号。2010年,梅州市获得“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市”的称号。2011年4月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专门报道了梅州市治理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的经验做法。
  5. 实施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学本地化工程,普及免费义务教育。梅州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人口子女3160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61%,入学率达100%。非户籍人口子女学生中,有29651人入读公办学校,占非户籍人口子女总数的93.82%。梅州市对就读公办学校的非户籍人口子女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不独立编班,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学生同等待遇。
  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均衡,是一个机体良性运作的综合性体现。均衡,必然是一个机体各个部分的平衡之和。各个部分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内在联系与态势,组成了均衡的深刻内涵。
  梅州,努力探索城乡均衡、校际均衡、生生均衡等,教育各个部分的有效均衡,汇合成就了梅州教育整体的均衡、公平之大局。
  1. 探索校际间的均衡,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
  2009年以来,梅州市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帮扶内容覆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各个方面。据统计,梅州市共有16所初中、16所小学对口接受广州市初中和小学帮扶;本市25所小学和24所初中帮扶本市25所小学和24所初中。通过对口帮扶农村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学校管理,改革教育教学,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 探索生生间的均衡,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常态编班
  近年来,梅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和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常态编班。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禁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标准和晋升、奖惩、评优的唯一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未能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组织区域性学科统考或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
  3. 探索教师资源均衡,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全面稳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市、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通过“代转公”考试、转岗录用和辞退补偿等方式全面解决了代课教师问题。二是加大队伍培训力度。认真抓好“广东省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培训工作。三是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千校扶千校等活动,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师资的差距。四是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确保教师安教、乐教、善教。梅州市从2008年7月1日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拨出专款8000多万元,按照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发放教师岗位补贴。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实现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待遇、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教师待遇“两相当”,着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4. 探索城乡教育均衡,重点加强村小管理,提高村小教学质量
  村小具有分布散远、规模小、师资不足、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较低且不够均衡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梅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村小的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村小教学工作管理,实现农村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化;二是开齐开足英语课程,实现城乡英语教学同步发展;三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5. 探索教育“启程”均衡,规范招生行为,实现全市“零择校”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梅州市把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行为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点来抓。一是全市各县(市、区)对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区域进行了合理的划定,明确每所学校的服务范围。二是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严格执行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入学,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完善的学位分配办法和操作程序,确保了小学入学和小学升初中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进行。三是严禁小学升初中进行选拔性招生或与各类竞赛成绩挂钩。四是通过刚性监督和纪律学习,有效杜绝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 “借读”“择校”现象,实现了全市义务教育无择校费的良好局面。
  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均衡,亦有品质高下之分。轻内涵而重表面的均衡、轻软件而重硬件的均衡、轻公利而重私利的均衡,都不算优质均衡。注重内涵发展、软件提升、社会公利的均衡才是高品质均衡。
  梅州,通过克服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历史差距过大的困难,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系列难题,将教育推向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提升了“公平教育”的品质。
  一是基于经济欠发达现状,努力解决资金难题,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以兴宁市为例,该市不断拓宽和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市主要领导重视和支持,对1393名具有中级职称资格而未获聘任的教师于2008年全部聘任;教师医疗保险金学校负担部分从2008年起转由财政全额拨款。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50多万元,为全市16万多师生购买了“校园险”,减轻了学校办学压力,为有效处置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继续完善助学扶困机制,积极筹办了“张庆华教育基金会”“黄国华教育基金会”“兴宁市青少年成长爱心基金会”“兴宁市爱心扶困助学基金会”,并通过各种“教育基金”每年出资60多万元扶助困难家庭子女就学。
  二是基于教育乱收费现象,规范招生行为,减轻家长、学生负担
  兴宁市采取高压态势治理教育乱收费,由纠风、监察、教育、物价、财政、审计、新闻出版七部门组成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加强内外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对发现乱收费的学校坚决查处,从严追究校长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乱收费行为,减轻了家长和学生负担,为防止学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该市从2006年秋季起取消了义务教育学校借读费,虽然教育每年减少了300多万元收入,但这一民心工程为做好防辍控辍工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梅江区规范招生管理,中小学实行阳光招生。小学按“以户籍为依据,属地管理,就近入学”的原则招生,逐步减小跨服务区域招生比例;初中按“就近入学,统筹安排,随机派位”的原则招生。该区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定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区域,明确每一所学校的服务范围,并按照公开透明、全面覆盖、相对稳定的原则,全面实行小学就近免试入学。该区突出抓好“小升初”招生这一重要环节,1996年至现在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均按“就近入学,统筹安排,随机派位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保证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读。该区严格执行国、省、市有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要求,出台《梅江区农民工入户城镇随迁子女及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办法(试行)》,尽最大努力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据统计,201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39091人,其中非梅江区户籍的学生有1656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2.4%;非梅江区户籍学生中有14869人在该区公办学校就读,占非梅江区户籍学生总数的89.8%。
  三是基于城乡教师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积极调整策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2008年8月,兴宁市教育局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实施方案》,确定了5年计划,决定于当年秋季起分批分期派出城区和附城学校老师到对口帮扶的山区缺编教师学校任教。规定支教要确保“三个实”,即:支教教育任务要落实,支教工作过程要务实,支教考核结果要真实。此举为解决该市城乡教师失衡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加强教育优势互补,促进教育稳定、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对帮扶,有力地促进了该市学校间的交流合作,较好地解决了教师超编与缺额矛盾,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蕉岭县县委、县政府在教师编制总体超编的情况下,优先引进录用高素质教育人才。从2007年开始,先后到华中师大、湖南师大、江西师大等重点高校招聘了39名优秀应届师范本科毕业生到该县任教,从本省本科院校中招考了107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整体素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是基于城乡教育“异质化”现象,力促城乡教育“同质化”,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蕉岭县实施“教研一体化”管理,提出了“打造同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教研共同体,强化城乡教研一体化管理,构架城乡教研互动体系等措施,力促城乡教育资源“同质化”。该县以校本教研为主线,有效地开展全县性互动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在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中心学校和村小中完善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各个层面全面建立以强扶弱、血肉相连的协作关系。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大限度地汲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养分,教师们可以即时即刻地交流教学心得,切实体现了城乡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蕉岭县坚持“以特色促发展,树品牌强内涵”的发展战略,加大力气抓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全县各中小学校以“书写、阅读、英语、艺术体育”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品位,使之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各校全面铺开了“学校品牌”创建活动,追求和培育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以活动为载体,结合自身的人文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提升学校软实力。目前,蕉岭县各中小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各学校特色构建做到“专而广”,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广涉英语口语和古诗词、书画、楹联、民乐、《弟子规》等。在2009年广东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工作中,蕉岭县用特色引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与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整合等做法得到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组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
  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梅州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地处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城乡之间师资尚需进一步均衡配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尚待进一步规范、教育现代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等。未来几年,梅州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争2012年全市实现初步均衡,到2015年实现基本均衡:
  (一)稳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快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
  (二)逐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镇创建活动。
  (四)进一步推进“千校扶千校”工作,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名校和弱校之间的“互助”活动。
  (五)重视和监控学校的办学质量,强化学校办学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加大学校学风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方法研究等软环境建设的经费投入和考核。
  (六)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高效均衡发展。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学校争创办学特色,形成各具教育特色的发展格局,打造义务教育品牌,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
  
  下篇:个性演绎,展示公平细节
  在追求义务阶段教育实现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着什么样的担当呢?在梅州,虽然许多学校都面对着诸多困难,譬如经费紧张、硬件落后、防流控辍任务重……但他们不等不靠,不松懈,不畏难,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创新,敢担当,给出了各具个性的诠释与演绎,可谓精彩缤纷。
  兴宁市永和中学:
  优化硬件促均衡
  永和镇地处山区,受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十分困难,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落后。简陋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永和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改善永和中学办学条件作为突破口,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多方筹资,落实经费。永和中学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十分困难,但永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心大、办法多,采取投入多元化的战略,建立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发动社会捐资为辅”的筹资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捐资,发动外出乡贤出钱出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永和镇筹集资金2750多万元,确保了经费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永和中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保证了学校在硬件方面达到规范化学校的要求。
  加大投入,提高品位。按省级标准扩建永和中学新校区。永和镇投入100万元为学校征得教学用地45亩,使永和中学校园面积由原来的35亩扩大到现在的80亩;投入2000多万元按省一级标准扩建永和中学新校区,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标准教室40个、标准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各10个的衍昌教学楼;投入100万元新建了一个拥有300米环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运动场;投入50万元改造了学生食堂和宿舍等。现在,学校校舍建设全部符合教育部和建设部的标准,学校占地面积53336㎡,建筑面积14890㎡,生均占地面积34.6㎡,生均建筑面积10.96㎡,全面改善了永和中学办学条件,加大了学校规范化建设,提升了办学品位。
  按省级标准添置教育教学设备。永和镇争取上级拨款100万元,按标准备齐备足了常规教学仪器、体育和卫生器材;投入150多万元安装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软件制作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现在,学校有多媒体电教平台 10个,电脑室2个、计算机200多台;教研组软件制作室6个,校园网覆盖率达100%。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各一个;学生阅览室2个,藏书4.5万册,生均25册。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各1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准备室各1个;此外还有体育器材室1个、室内体育活动室2个。教学辅助用房48间,课室与教学辅助用室比例达到1∶1.55。学校功能室的配置、常规教学设备设施和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图、音、体、卫器材及图书、报刊等均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
  蕉岭县友邦小学:
  着力内涵求发展
  蕉岭县友邦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创强成果为目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学校以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为重点,以学科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采取集体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课堂大练兵活动,突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探索常规教学管理新路子,建立了以教导处为龙头,年级科组为重心,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常规教学管理与研究网络。围绕“素质教育进课堂”,每学年在全镇范围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全面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学校在实施集体教研,网络备课的同时,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参加一项校本课题研究,写一篇教学论文,备一节体现课改精神的高质量教案,写一本教学笔记,做到以研促训。同时,以年级、科组为单位层层组织评“四优”活动,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狠抓教学帮扶,促进教育均衡。
   学校依循“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工作思路,按教育局的有关部署,开展校校帮扶工程,促进教育均衡。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帮扶工作计划,落实帮扶结对措施。每学期定期一至两次召开学校领导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探讨学校管理、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问题,及时掌握各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加强信息交流,了解学校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学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题活动方案、各类评估试卷等材料通过帮扶公共邮箱及时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以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学校网站增设“结对互助”板块,为教师之间互动创建一个快捷平台。三是师徒结对帮扶,根据结对学校要求,选定学校骨干教师与两所学校的同年级的教师一一对应结成对子,采取上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手段,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互相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以中心校为基地,与文福中心小学、北礤中心小学、华侨场小学集中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双周星期三上午为数学科分年级集中教研时间,双周星期五上午为语文科分年级集中教研时间,双周星期五下午为英语科集中教研时间。通过集中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学术沙龙、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实践、探讨”为一体的教研氛围。
  创新德育工程,倡导人文关怀。
  学校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通过开展“自主管理,快乐成长”活动,使学生时刻规范日常行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为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学校构建了由德育副校长主管、少先队大队及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值周领导、值日教师检查督促的德育网络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学校重视平安校园建设,经常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法制讲座,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校与各部门、班主任、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师、班级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
  梅江区长沙镇中心小学:
  突出保障抓质量
  近年来,梅江区长沙镇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区趋于均衡,教育管理日益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呈现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费保障。一是每学期上级主管部门按学校学生人数按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撤校并班后,为解决住校贫困生的生活困难,镇政府按小学生2元/每天/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午膳生由梅江区政府和教育局每期拨付2万元给予补助,政府部门还通过与公交公司沟通,对乘车上学的学生车费给予减免。三是对离家5公里以上的低保家庭并且就读1—3年级的学生每生每期给予300元的补助,还有99名特困生享受每年200—500元的困难补助。
  硬件保障。近几年来,上级政府为学校投入290多万元建了一座综合楼,扩建了学校操场,完善了厨房的设施设备,让住宿生和午膳生有了良好的食宿条件。同时,还对学校的各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了补充。现在学校的场室基本齐全,全校10个教学班,有两个教学班配置了电子白板,另外还有两个大电教室。建设了学校校园网,有音乐舞蹈室、50 2电脑室、美术室、软件制作室、图书室、阅览室、少队室、体育室等。
  师资保障。在梅江区的统筹安排下,学校每年都要让全体教师轮训一次以上。特别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不但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而且还多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了心灵和谐工作坊培训、英特尔培训等,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城乡教师支教交流促发展。梅江区教育局除了让本区的优秀教师到长沙镇中心小学支教外,还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促成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四小与长沙镇中心小学结对子,从物质和智力上对学校进行帮扶。此外,学校还与深圳龙岗区春蕾小学结为“姊妹学校”,春蕾小学每年轮流派出语、数、英各一位教师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
其他文献
编者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种植也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近年来,一大批水稻农技服务企业由此诞生,崇仁县新绿洲农技服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本刊记者采访了该公司的总经理易保良。据了解,易保良的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业企业。其中,
一、“扶”与“放”结合,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陶行知先生曾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点拨提升”,所以教师要明确目标,指导方法,点拨思想。正如朱熹所说“师友之功,贵在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历史知识的掌握者、历史课堂的活动者
一个美妙的欢迎仪式  九月的阳光,如金子倾泻,九月的秋风,如轻纱拂面。几多的期盼,几许的等待,迎来了今天——一个光辉灿烂的日子——九月一日,开学的第一天。  七点十分,我走进教室,和我电话中早已预约的张煜和张杭宇一起,开始等候同学的到来。“你好!欢迎你!”“你好!新学期好!”在我们的笑脸欢迎下,孩子们一个个进入教室,找到座位,安静地坐下。一个美妙却又朴实的欢迎仪式,在温馨中拉开了新学期的帷幕,拉近
类似教学法,也就是“simi,1ar”教学,是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的一项新的尝试。PEP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的音标、单词发音教学比较枯燥,我运用了类似教学法,从对中文的拼音的认识引用到对音标的认识,从对中文的韵母的归类引用到对英语单词元音的归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由音标来助记,英语则是由音标来拼读。音标实际上是音素的书写形式,是一种很抽象的表音符号,它不仅难读、难记,而且对于正处于形象思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七大作的报告,新意亮点非常多。报告中不少提法、表述是首次出现的,本文对此作一梳理。这里的“首次”,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文献中第一次出现。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报告首次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写到主标题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
曾在朋友家见过一件粗瓷,远远看去,倒也圆润,索来细瞧,却见斑斑点点。朋友说因为有这些岁月的痕迹才更显其珍贵。其时,我对那历史价值是不以为然的。但朋友所介绍的瓷器的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值得回味,作为教师,我的成长过程像极了它。    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    说实话,农村的天地并不怎么广阔,方方面面的禁锢让人窒息。从教之初,我曾被校长叫到办公室谆谆教导,大意是我的课
纵观60年来教育的变化,反思60年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把培养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价值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精英教育是“手电筒”教育,其光亮只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在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人民需要的大众教育。它本
编者按: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无独有偶,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去粗取精:蒙学经典该删    删节缘由:糟粕腐蚀学生心灵  对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新知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是枯燥、烦琐的.这时,教师如果能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趣味盎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创设情境呢?  1. 通过有序提问创设情境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有序性,设置有一定层次、排列有序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
我校选择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作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评价的平台。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的重要特色是以建构教学法为设计基础,它的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用它来组织教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Moodle的活动模块包括:作业提交、论坛、在线测验及反馈分析、资源、投票、问卷调查、聊天室、Blog和Wiki等。Moo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