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伤春的无限心曲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惜花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对这首词作进行了分析鉴赏。
  关键词 李清照 《如梦今》 鉴赏
  
  明媚的春天总是与鲜丽的花朵相伴,给人以美的愉悦和联想。春和花进入审美范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吟咏礼赞或深深怜惜伤感的对象。春和花是美好的,又是短暂易逝的,因此,最易引动人的情怀:惜花伤春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就是这类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描绘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生动细致地展现出女词人惜花伤春的无限心曲。
  “雨疏风骤”,是暮春时节的气候特征。这不是“斜风细雨”的早春天气,也不是“惊风密雨”的夏日风光。四个字写出了由如丝细雨而稀疏变大,由微微暖风渐趋急骤的季节特征。如此时节,女主人公早晨醒来,最关心的是庭院里的海棠花能否经受风雨的吹打。于是引出下旬,“试问卷帘人”正是这种怜花惜花心情的生动写照。她担心花朵被风雨吹打而凋残零落,所以,醒来之后,首先是询问侍女。“试问”二字,准确地揭示出人物此时那种急切欲知而又小心试探的微妙心情。至此,也透露出春夜饮酒浓睡的心境,优裕生活中的几多春愁,几许惆怅。“却道海棠依旧”是侍女的回答。人物间的问答极有倩致,不仅显示出人物不同的身份、教养,其情态,心理也形神毕肖地勾画出来。暮春时节,一场风雨过后,海棠花岂能依旧?这就很自然地又引出全词末尾的两句。女主人并没听信侍女的话。也许她在听到之初会感到些许慰藉与庆幸,但既而理智又使她不能不断然否定这种回答:你知道不知道呢,那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了!有情人含情而问,情思深婉:无情者率尔作答,漫不经心。通过人物的一问一答,通过这颇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绘了一幅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女主人的雍容闲雅,敏感聪慧,侍女的率直粗心,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从中似可窥见女词人那敏感的诗心的律动、思维的纤痕。虽仅数句,却二起波澜,跌宕生姿。女词人或许借鉴了晚唐诗人韩僵《懒起》诗的意境:“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诗虽颇有情致,却显得平实浅直。李词则如黄蓼园所说:“短幅中藏无限曲折。”
  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把惜花伤春作为一种思想寄托,一种人生体验,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受,正如《红楼梦》中所写的:“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对于封建时代遭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由于他们的个性、才华往往受到压抑,它们的爱情生活更难于美满,所以也就更痛切地感受到青春易逝,韶华难驻的悲苦。对于封建时代信守读书人仕、建功立业的普通士人,也由于他们在仕途、功业方面往往遭受磨难挫折,美好理想往往落空破灭,所以惜花伤春也就成为他们的一种思想寄托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杜甫《曲江二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辛弃疾《摸鱼儿》:“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所写既为仕途之恨,家国之愁。李清照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才女,尽管她在少女、少妇时代有过优裕的生活,美满的爱情,但是仍然不可能摆脱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种种束缚,在她闲适安逸的生活中,仍会有离愁别恨,有莫名的惆怅,这首《如梦令》所表达的正是一种淡淡的春愁。从她早期的另一些作品,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干缕。惜春春去,几点摧花雨。”《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她怜惜伤感的对象是春和花,其实就是她自己。这种怜惜伤感,虽有闲愁,并不凄苦;虽有哀怨,并无愤怒。这既不同于李后主笔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家国之愁的宏大气象,也不同于她自己南渡之后晚年所作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种历尽人生劫难后的绝望和哀鸣。这首《如梦令》,尽管有愁有怨,但其中仍不乏乐观、明朗的情调,因为这是一个涉世未深、生活优裕的年轻女子对人生充满信心和憧憬时期所吟唱的心曲。
其他文献
【摘要】李煜的离愁词主要用到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借用外在自然景物来直抒胸臆;二是不用典,不用雕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写出;三是用充满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表现离愁别绪。  【关键词】李煜;离愁词;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后主李煜,不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词人,皆经历了人生之罹难。他以一己独特的心境,寄情予苍凉凄婉之笔端,写万般愁情,抒亡国之恨。他的词,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和对故国沉重的思念,表现出远
【摘要】本文以个性化阅读为切入点,意图在还原个体阅读真实状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散文教学模式。文章把这种模式分为静读体悟、评述表达、讨论交流与方法点拨四个步骤进行阐述介绍,希望做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个性化 体悟 评述 交流 点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摘要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就会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文门。妙用多媒体和巧用语文活动来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趣,会让语文课生机盎然,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进而提升教学品住,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情境 情趣    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变得有情趣,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网站2019年4月11日消息,BMBF于当日发布消息称,当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德国的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为加强国际网络活动奠定了基础。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应、食品安全、移民等一系列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上述挑战,只能通过教育、科学和研究领域的跨境合作来共同面对。全球90%以上的知识生产发生在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摘要】介绍一种引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法。一、诵读前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营造诵读情感氛围。二、诵读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构建诵读的语言基石。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情感。四、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应用,读写结合。  【关键词】诵读;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千百年来,大浪淘沙,中国古代诗文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这是我们国学的积淀和载体,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
【摘要】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到底有何意义?语文教师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存在的价值又有何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自我存在 价值意义    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
【摘 要】格式塔完形压强原理认为,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即事物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存在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息式”处理的痼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追求完美程式的弊病。本文主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贯彻格式塔完形压强之“缺陷”理论,从课文的“缺”、“残”、“略”三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文本所蕴涵的空白艺术;大胆显露语文课堂组织中的“遗憾”环节,保护或激发学
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官网2020年5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在澳国际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在过去的两周,在澳留学的31万余名大学生中有许多失去了其原本的兼职工作,也无法享受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的JobKeeper和JobSeeker支持服务。联盟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Catriona Jackson)希望將疫情期间为在澳国际学生提供的各类支持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千古佳作,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论述该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揭示其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白居易 古典诗词 悲剧色彩 文本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坎坷人生一样,充分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思想。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由于地位的突变,诗歌中所体现的那种旷达济世的雄心很少见了,哀怨忧愤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