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评价改革方向。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方面仍未走出如下误区:仍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评价形式单一,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完成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和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兴趣的调动。
基于上述误区,构建一种全面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
2 建立课堂教学全过程、多侧面的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全过程、多侧面的评价,即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教师可将一堂课划分为3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进行反馈。
2.1 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高度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2.2 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由好奇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美术课中,特别是实用美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贺卡设计”一课,笔者组织的讨论与交流、探讨与研究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在练习中制作出非常有创意的贺卡。
2.3 结果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终结性评价,可以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1)确立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不用一把尺子来度量学生作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评价。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和学生达成共识:①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②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注意作品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想象和创新;③允许大家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采用多种评价形式。①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构思及画中意图,并且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高审美素质。②学生互评。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更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共同愿望,更能找出被评学生的成功处与闪光点。③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特色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他人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查漏补缺,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④作品展评。将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的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共同修改,力求完美。
3 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
“新课标”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4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学生整体美术素质。
美术教学评价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组织学生优秀作品展览,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既可显示学生个人的绘画才能,证明他的进步和成长,更能丰富教师评价信息,准确地、系统地表现个人的成绩。教师可以采用三条途径进行: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选出学生优秀作品;2)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从学生作品中挑选;3)学生自选优秀作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挑选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学生参加比赛是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有很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比赛结果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健全教学评价的机制。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评价改革方向。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方面仍未走出如下误区:仍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评价形式单一,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完成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和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兴趣的调动。
基于上述误区,构建一种全面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
2 建立课堂教学全过程、多侧面的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全过程、多侧面的评价,即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教师可将一堂课划分为3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进行反馈。
2.1 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高度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2.2 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由好奇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美术课中,特别是实用美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贺卡设计”一课,笔者组织的讨论与交流、探讨与研究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在练习中制作出非常有创意的贺卡。
2.3 结果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终结性评价,可以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1)确立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不用一把尺子来度量学生作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评价。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和学生达成共识:①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②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注意作品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想象和创新;③允许大家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采用多种评价形式。①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构思及画中意图,并且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高审美素质。②学生互评。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更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共同愿望,更能找出被评学生的成功处与闪光点。③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特色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他人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查漏补缺,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④作品展评。将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的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共同修改,力求完美。
3 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
“新课标”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4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学生整体美术素质。
美术教学评价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组织学生优秀作品展览,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既可显示学生个人的绘画才能,证明他的进步和成长,更能丰富教师评价信息,准确地、系统地表现个人的成绩。教师可以采用三条途径进行: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选出学生优秀作品;2)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从学生作品中挑选;3)学生自选优秀作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挑选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学生参加比赛是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有很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比赛结果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健全教学评价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