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理财 各显神通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前,我从未与投资理财沾边,实属“我不理财,财不理我”的一类。退休后,工资少了一大截,当家才知盐米贵。在工行就职、懂点理财之道的儿子,劝我把闲散的死钱“活”起来,教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基金、定投基金,让我走上了理财之路。
  投资理财,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钱的效益,善用钱,用对钱,用好钱,使钱增值,提高生活质量。回想8年前,我儿子不再热衷于“月光族”、“年清族”。每月8日定投华夏稳增基金,并适时进入股市,踏上了理财之路,为购房养家作了一些贡献。现今,他又量身设计了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组合配置方案,按照五五开的原则,一半投资股市,一半投资黄金,算得上一个激进型的投资者。我深知心动不如行动,但不敢贸然出手,首先支持做过经济工作的老伴把部分活期存款作为理财的资本,买了两只股票。果然股票像宠物小狗一样听话,一路彩旗飘飘,半年赚的钱可以把18寸的旧电视机换成42寸的液晶大彩电了。但天有不测风云,股市又哗哗下跌,老伴的股票跌破了老本,亏损达50%以上,我为老伴捏了一把冷汗。气得她谈股变色,武断地制定了一条家规:全家人都不准说“被套”二字,连床上的被套也要改说“被子”,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投资股市的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有收益不能沾沾自喜,有亏损也不能一蹶不振,需要的是信心,保持平常心态。但说是说,做归做,我还是想方设法为老伴分忧解愁。我从自己风险承受力出发,不走儿子理财的路子,也不完全走老伴炒股的思路,而是按照三七开的原则,将闲散资金7成投资基金,3成用于炒股。
  对于基金,一开始我就非常认同长期持有的投资观念,希望通过基金来分享证券市场的效益。2008年初,市场走熊的趋势十分明显,客户经理与我沟通,建议我对基金组合进行动态调整,降低风险,增加债券基金的投资比例。可是我总是认为买基金就应该长期持有,没有采纳客户经理的建议。随着时间推进,市场一跌再跌,我终于调整了基金组合,减少了部分风险。近年的股市多是宽幅震荡上行,我在投资基金时,制定了记录卡,记载申购、转换、赎回的记录,避免重蹈覆辙。在操作上我冷静把握行情趋势,关注投资机会较多的经济周期拐点,多方比较,寻找时机。
  基金智能定投,有利于分摊成本,减少风险,获得长期回报。我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综合优化配置为主,精选长期业绩良好,排名靠前,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股票型基金定投,从不频繁申购、赎回,以减少费用。今年债市面临政策调整的压力,央行目前释放出锁定资金,收紧流动性的信号,我则关注定投基金,获得超过定期储蓄的收益。我以股票型15%、指数型10%、混合型15%、定投基金35%及债券型基金15%的组合配置,尽力做到不同投资品种的均衡。在震荡弱势中采取果断行动择优去弱,及早换出,止损出局,参与定投,减少日后的更大损失。
  投资基金,虽然有专家集合理财的优势,但也离不开自己独立思考,需要掌握行情,知己知彼。如果操作全凭感觉运气,依赖基金公司,必将失败告终。我把投资基金作为退休生活的一种兴趣,不能也不敢与专业人士相比,不幻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收益,而是以赚钱不骄傲,赔钱不气馁的心态坦然处之。但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有所前进。3年前,多家券商都说有跨年度行情,结果盼来的是跨年度调整下跌。市场起伏不定,给我投资基金也带来不少启示:要明确理财目标和基金配置组合与时间范围去“养基”,才能把投资成本最小化。基金虽然重在中长期持有,但也需要有动态调整,控制好节奏,适时调整结构。绝不申购后就高高挂起,长期不动。今年3月CPI上涨到5.4%,创出历史新高。为了跑赢通胀,我动用储蓄,分批分期申购了广发货币基金,适时在广发聚富股票基金之间相互转换,从中赚取涨跌差价,增厚了收益。至今,我的国富天益定投、华商收益增强债券两年来已分别有23%、19%的收益。
  我女儿看到我这么优哉悠哉地理财,很是眼红,她也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按照三四三的原则,以3成资金用于工行的“稳得利”理财产品,以4成资金投资股市,以3成资金当基民,进行综合理财。目前全家人都有了各自的账户,举家理财,各自偏重,各显神通,都成了理财的“粉丝”,至今没有大亏,都有小赚,一齐共享理财生活的惬意乐趣。
  
其他文献
家庭是孩子的成长摇篮,如果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也会快乐地成长,如何调节好家庭生活的氛围呢?家长要让家庭生活充满“五颜六色”。
在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往往被界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概念。本文对建筑设计中人们对于传统和现代这一对名词关系的误解进行了深刻剖析,运用东方“相反相成”的观点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这次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是历次课改所不及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体会新课改的理念,不能从原来的教学框框中走出来,还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就难以达到新课改预期的效果。下面就在师范院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过程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我们的教育成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