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_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例如,可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个小烧杯中装入10mL酚酞试液,另一个小烧杯中倒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这两个小烧杯,当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小烧杯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可结合化学史,激励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家的发明史.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门捷列夫通过深入系统的探究,寻找出元素间的规律,制作了元素周期表.
  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要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1)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2)向干燥的纸花喷水;(3)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4)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1)(2)(3)是独立的,为(4)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情景展示,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三、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改进
  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如教材第38页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1)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不复燃.(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复燃.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四、加强实验设计和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求知欲,根据实验设计的“新颖”和“有趣”的特点,把一些演示和分组实验或实验习题改成设计型实验,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进一步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我们还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得结论,既能理解所学的化学规律、原理和定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都由学生在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上述实验.学生自己探索和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正确结论.他们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再经过交流和讨论,评比出谁设计的最好.这样通过简单的实验,联系到实际,充分展示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化学的道理.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课改的契机,充分领会新理念,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培养科学素养的意识,结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学科优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中学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微型化学实验室开始兴起.较之传统的化学实验,它具有安全、节约、环保、现象明显等优势.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微型化学实验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获得全方位的进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其教学的质量,应用等效替代法,这一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将物理进行简化的处理,让其教学更加直观,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本文将介绍等效替代法的涵义及作用,并阐述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人一个崭新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种改革不只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它意味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不断完善.此次高中课程
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主张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大量灌输,没有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长此以往抹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很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倡导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研究问题,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践表明,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学习
课堂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物理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导入新课,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顺利地进入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函数一词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并不陌生,从中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接触函数.函数是很多数学知识的基础.随着我们对函数研究的不断深入,函数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航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