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同一境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历史视域与现实视角的时空差异、個体差异,历史想象会出现偏差或者难以实现。要真正做到与前人处于“同一境界”,就要避免用今人的“后见之明”来看待过去的人和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拥有一种与前人平等对话、为前人设身处地、将过去的人和事置于具体的环境中看待的方式,具备一种历史主义看问题的眼光。[1]笔者尝试以学生理解能力为视域从四个层面探究历史“境界”:以时间空间为经纬,聚焦现象(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证据链为线索,拓展思维,让学生“渐至佳境”;以历史人物为焦点,感受情怀,让学生“心由境生”;以民族自决为主旨,升华情感,让学生“意境融彻”。
  笔者有幸参加市教学比赛,比赛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笔者在研读了课标和各类教材的前提下,确定本课的课魂为“民族自决的起点”,制定的学习目标为:从时空层面认知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和北伐的国内外环境;理解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和国共合作在民主革命、民族自决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辨析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中共一大与二大纲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纲领等内容,感悟中共在探索民族自决之路中做出的贡献。
  一、以时空为经纬,聚焦现象(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
  “任何一件事情,都和四周的情势有关系,不考其四周的情势,则其事无意义……而时间为天然的条理,将各事按其发生之先后排列,则每一事之四周情势,及其前因、后果,均可一目了然。”[2]“考其四周的情势”,需要用时空编织以历史现象为核心的时空坐标,以反观历史现象发生环境的复杂多变、发生原因的合理合情、过程的顺势乘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时空观念的第三层次的要求“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相互关联”。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和国共第一次合作不是孤立于“彼时彼境”的事件,因而在整节课的开篇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为题简述了当时中国的国内现状、国际环境,十月革命的影响及民族的希冀。
  情境三
  一切违背科学精神和平等人权的观念意识、纲常名教、金科玉律、偶像崇拜、风俗习惯……全都踏倒他。
  ——鲁迅《鲁迅全集》
  设置情境,通过分析、理解,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层面认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状。围绕情境设置问题: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是由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拼凑而成,取代清政府的北洋政府有没有使中国面貌有所改观?用情境一中的图片史料进行说明。(从对外、对内政策角度分析。)“回到案发现场”,找到历史发生的“元凶”,才能层层引导学生参与、感受、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北洋军阀的内外统治是黑暗的,国家是分裂的,主权不是独立平等的,难以实现民族自决。围绕情境二、三说明近代中国在黑暗中蕴藏着新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新景象、新前途。
  第二组史料:世界潮流中的中国(1912—1919年)
  情境一
  十月革命与中国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也直接并鲜明地提出影响深远的“和平法令”。列宁提出民族自决,鼓励全世界人民、尤其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与自治……
  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倡导全球工农解放,将眼光指向世界革命……
  ——余凯思《从全球史的角度重看五四运动》
  情境二
  一战与中国
  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改革方案,彰显了“最底层”而又“最强大”的阶级力量,虽然社会落后却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是列宁主义和第三国际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的感召和倡议,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激荡于先进知识分子的内心,敦促他们关注苏俄、反思国内局势,注重无产阶级力量。
  中国是一战的胜利者,被邀请站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被压抑的民族情感得以伸张,将希望寄予巴黎和会的召开。通过1919年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依据教材对漫画进行解读。更直观地辨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对于五四运动前的中外历史,将视域跨越时间局限,将1919—1924年的历史纳入民主革命的范畴中,以长时段品味中国知识分子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自决为主题的家国情怀,通过辨识两个不同时段的领导者、思想主张不同,从而为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提供支撑。
  二、以证据链为线索,拓展思维,让学生“渐至佳境”
  围绕论点而设计的证据链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的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科学性内涵。在史料链的论证中论点得以凸显和释析,便于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持续思考,以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深化认知,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而“渐至佳境”。
  基于此,笔者对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奋斗目标、国共关系、合作方式等内容做动态考察,组成证据链,说明国共两党在探索中的“变”与“不变”,进而彰显中共在民主革命中为国为民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勇于修正的革新精神。
  第三组史料:
  史料1: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一大纲领(1921年)
  史料2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二大纲领(1922年)
  史料3: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史料4 :民族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新三民主义(1924国民党一大)
  围绕史料1、2设计问题:结合教材概述中共一大党的奋斗目标?与史料1相比,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民族自决角度思考,两个纲领共同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追求?(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完全独立)围绕史料2、4设计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民生主义与三民主义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哪些相似之处?对于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民族自决有着怎样的价值?围绕史料1、2、3设计问题:根据材料3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以及合作的方式? 纵观中共会议内容的变化,体现了中共怎样的精神品质?(建议从“变”与“不变”中总结)
  通过分析四个会议内容,勾勒出一条主线,即中共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民族自决的路径。分解为以下几个要点: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奋斗目标的修订,体现了以国情为出发点的考量,在实践中改进、优化奋斗目标;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是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阶级属性,只讲民族利益的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中扮演统领角色,而其脱离中国实际的端倪已然初现,中共民族自决的独立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历史人物为焦点,感受情怀,让学生“心由境生”
  “当代人永远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也在历史中创造未来。……因为它在每一个时代人的眼里,总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3]张汉林老师在题为《历史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讲座中论及“同情”与“移情”的概念,认为“同情”是基于相似性的假定,是“以你的乐意被对待的那一种方式对待别人”;“移情”是基于差异性假定,是“对待别人如同他们对待自己一样”。后者以历史个体(人物、事件)为认识主体,着力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性,将现实个体融入历史情境中,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尝试从不同视角理解、认识历史本真。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让学生体悟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从而对历史人物(现象)作出符合历史视域的评价和感思。
  第四组史料:
  一个宣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會,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大学生罗家伦
  一个通告
  吾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交告其子,姊教其妹,师训其徒,务忘此国耻纪念日。
  ——上海中华工业协会通告
  一个评判
  梁漱溟认为:“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因此,他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1919年5月18日
  “一个宣言”体现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中的政治敏感度、爱国激情和斗争意识,当年龄相仿的青少年齐读这份唤醒“救亡图存”意识的宣言时,他们与五四学子们就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理通感。“一个通告”反映了工人阶级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感召下、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二十一条”是“国耻”,“凡尔赛和约”是“国耻”,“国耻”莫忘,“国耻”是集结中华民族力量和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
  为了防止学生的爱国情感走向极端和狭隘,选择设计了“一个评判”的内容。“一个评判”引导学生反思“火烧赵家楼”。经过辩论,笔者将梁漱溟处理方案呈现,学生觉得能够缓解两种方案的分歧,达成共识:五四运动中的爱国行为是切合当时之情境的,是“情之所至”,又居于情理之中;然而爱国须理性,既要合情合理也要合法,这才能符合法治社会基本要求。
  四、以民族自决为主旨,升华情感,让学生“意境融彻”
  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作诗如此,历史理解亦如此,要在特定时段的历史中找到隐含信息并进行深层次挖掘,放至历史发展进程中考察其价值和意义。
  中国近代百年中,最迫切需求的是民族自决。从山东问题的国际解决方案去审视,中国领土主权问题并没有实现民族自决。学生站出来声明权益和爱国主张,工人阶级、商人群体紧随其后以“罢工”、“罢市”的行动声援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为民族自决而制定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由于意识到敌人的强大而寻求同为“民族自决”困扰的国民党的合作。
  如果说民族自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近代史中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以新中国的诞生为胜利实现,那么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还在路上,需要秉承革命先烈遗志,比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中华民族力量的凝聚。落实到高中生群体,如何在民族复兴中履践家国情怀呢?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给予了正面有力的答复。
  总之,历史理解要以时空为经纬,让历史理解有定位,让理解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发生;以证据链为理解依据,提升历史理解的客观性;让历史人物直接与现代学术直接对话,感怀历史人物心境;在民族自决为主旨,深刻理解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笔者对于这节课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承蒙各位同仁多提意见,以求改进。
  【注释】
  [1]朱继军:《历史想象刍议》,《历史教学》 2011年第17期。
  [2]吕思勉:《吕著史学与史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98页。
  [3]钱乘旦:《历史是一门活的知识》,《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其他文献
近期,南方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侵袭,诸多大江、大湖已处超警戒水位,防汛救灾形势骤紧,全国同胞为之揪心。当此之时,更需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保一方安澜,保百姓安宁。  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一直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势平缓,降水集中,受灾尤为频繁。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汛情、灾情异常严重。从6月2日至7月1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了暴雨预警;7月12日,鄱阳湖
新世紀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行,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2019年9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外历史纲要》在6省市试用,到2020年9月,广东等十余省市加入,目前已有20个省市的高中采用新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新版教科书确实做到了微言大义,但如何在课时有限、而内容庞杂中突出主题,如何深刻理解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学专业内容,相信老师们还有很多困惑
在历史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思想史是一门需要更多理论思辨的学科。但受制于思维习惯、学术素养和教材体例,教师在讲授思想史内容时很容易出现教条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从固有模式出发,以概念解释概念,思想史教学很可能是索然无味、乏善可陈。如何化解思想史教学中的教条化、简单化倾向一直是一些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些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此,笔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部分教学案例为
2020全国Ⅰ卷的第42题再次打破常规,呈现出了生动的情境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此题没有延续过去围绕材料自拟论题、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等考查方式,而是以更加明確、更加生活化的任务情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随之以深深的震撼。  这道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的“情境,是高考评价的考查载体。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42题的妙处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谭其骧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高度重视历史的地理舞台,把历史地图作为培育素养的重要载体。纲要上教材与配套地图册[1]共使用近150幅地图,其中约20幅同名地图,如教材P16与地图册P6均配有《秦朝形势图》(前者是正文辅助栏目,以下简称辅助配图,见下图1;后者简称地图册图,见下图2)。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是编撰者在专业历
鄉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但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与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与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坚守,与村民内生动力的挖掘等息息相关。  尤需指出的是,不能为了发展产业而“铲村毁田”,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振兴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本期封面报道选择多个产业兴村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其如何逐步实现产业兴旺,让村民过上小康生
一、“问题引领”的内涵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教学方式。2017年版《高中歷史课程标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  但在当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的思想和灵魂。文章也应具有这样的一扇窗子,即“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要想借点睛之笔助自己妙笔生花,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精雕细刻: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以史料为载体,对史料进行准确解读,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条件。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史料的准确解读,不仅是学生的一大瓶颈,对教师来说,在对史料的解读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答案与材料没有逻辑关系”等模棱两可的说法。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运用
30年前,一张《大眼睛》照片,让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引发全民关注。  苏明娟,出生于安徽贫困山区金寨县张湾村。她那张“大眼睛”照片,呈现了贫困孩子“想上学”的渴盼。这个女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希望工程是一项资助贫困孩童上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益活动。苏明娟在希望工程资助下,读完小学、初中,还上了高中,考入安徽大学。  在义务教育及希望工程的支持下,苏明娟的幸运,在中国大地,被不断复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