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思与调整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ong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分析发现国家控制农村金融市场既有损于公平目标也不利于效率目标的实现。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对当前金融配置状态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关键在于确立市场化改革思路,选择最优的农村金融结构,切实提高农村产业和企业的自生能力,构建农村融资的长效保障机制。
其他文献
加强湘澳经济合作及产业整合,对于促进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均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对湘澳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以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地第三产业的优势,寻求湘澳第三产业整合的基础,并从产业发展和合作主体两个角度分别探析了湘澳第三产业整合的双赢模式和协调机制,力图为湘澳经济合作及产业整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中国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合作是农民取得自身利益不受侵蚀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人假说下的“搭便车”现象,中国农民合作历来并不顺畅。本文以湖南省平江县西江洞村传统路会为分析个案,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中的单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对农民合作行为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的传统价值观的实现,以改变农民合作中囚徒困境的支付水平,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的农民,其行为将最终收敛为合作。即促进农民合作的传统价值观的生成将是达成农民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迈向当代国家现代化的努力中,中国共产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从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一发展逻辑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昭示着中国现代化的新进程。
作为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论层面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剖析既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阈,又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全面理解。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来实现中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因此,这种价值诉求的研究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佛教圆融思想有深刻的文化和谐内涵。其中,无尽缘起蕴含着文化的共生协进;诸法融通体现了文化的互通无碍;绝待平等显现了文化的多元一体。在当今时代,这一文化圆融智慧具有深层次参考价值,值得为文化冲突而苦恼的人类所关注。若能汲取其精华并运用于社会文化交往中,欲达成文化间的和谐将非难事。
胡宏作为南宋卓有成就的理学家,其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明道和忧国。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中体道诗达到了诗歌艺术的上乘境界。
湘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社会条件,对形成诸多水神奠定了基础。历史时期湘江流域水神祠庙所祀奉的神灵有湘妃等神话传说型,柳毅、杨泗等人物实体型和龙王、水府等普通大众型三类。各类水神也有一定的祭祀区,形成了湘水神祠主要以上游永州和下游长沙、岳州为中心的两大祭祀圈;洞庭湖神祠也多分布于沿湖的各州县。唐代以前,湘妃信仰居上;唐宋以后,洞庭湖神封号迭加。寻其原因当与湖泊水面扩大而致水旱灾害频发,以及显圣阴助官军有关。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明高度繁荣的阶段,而宋代社会因其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背负了许多社会风险,这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紧迫感,向宋代统治者的社会控制的智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在实践中应对这种挑战,社会系统观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和平衡机制,在宋代统治者内已逐步形成,并把它作为驾驭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控制社会达到有序运行的一种基本方式。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仅是土地要素的简单转入与转出问题,还需要处理好土地流转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的农村生活保障体系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处理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围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相互联系。本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农户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农业企业的关系和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关系,研究了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关系协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建立以农户为核心的土地流转协调机制和以政府为核心的土地流转协调机制问题。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服务供给有两种基本模式,即市场主导信用服务供给模式和政府主导信用服务供给模式。本文在分析两种模式的特点和比较两种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模式的共存与融合互补将是未来信用服务在一国内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由此阐述了发达国家信用服务供给的经验对我国选择信用服务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启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