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魅力无穷,常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本文就从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突破难点、辨析易错点、温故知新、培养思维能力等六个方面阐述其展示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魅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89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提问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加强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揭露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它展示出无穷的魅力,常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长期教学中的深刻体会,与广大同行们进行一些交流。
一、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教师问:“如果一杯水上面盖一张硬纸片,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可能大部分学生会说,水肯定会流出来了。演示现象时学生清楚地看到,这张硬纸片撑起了整杯水。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的好奇之心被激发,学习这节的兴趣被点燃。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悬念的诱发和解决,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二、能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上课教师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运动和力”这一节时,向学生提出:“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学生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煤有惯性。”此时的学生一般是昏昏欲睡,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接着问:“工人有没有惯性?”学生懒洋洋答:“有。”再问:“工人为什么没有进入灶内?”学生惊异,立马使他们注意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三、能缓和坡度,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要采取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即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如在讲授《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教师演示了小球沿弧形槽作平抛运动后,提出“平抛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可提出三个过渡性的小问题:①小球离开槽后的运动中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方向怎样?②小球在离开槽的瞬间有无初速度?方向怎样?③小球作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由于后三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原来较难的问题稍加思索就解决了,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能立竿见影地辨析易错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思考、反省、感悟。特别对学生认知的易错点,通过实验能立竿见影地加以辨析。如讲完一对相互作用力后,问:“拔河比赛获胜方是因为力气大吗?”在教学中,我故意找了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和一个高大威武的男生上台拔河比赛。开始时,高大的男生轻松获胜,引来全班一片笑声。紧接着我让男生穿上轮滑鞋再次比试,开始女生还有些拘束,结果却是瘦小的女生获胜。男生不服又比了几次,那位女生越来越自信,几次都完胜对手。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给对方助威,兴致盎然。再问:“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却输了呢?”很多学生都说:“男生穿的鞋很滑。”这时教师及时点拨 “拔河比赛获胜靠的不是手的力气大,关键是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通过现场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了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立竿见影地辨析了 “拔河比赛获胜方是因为力气大”这一易错点。
五、能温故而知新
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中提出他们预想不到的问题,或同一个物理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往往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对比有时能使某一事物格外突出,在熟悉和关心的事物中抽出问题,由于事物是熟悉的,而问题又是陌生的,两者对比更加强烈,更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问题的新鲜奇突,从而增加了问题刺激强度,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应用问题预设理论,设计系列代表不同思维阶梯的程序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预设是指问题中“题设”部分显露出已知和隐藏的某种思想,问题的预设主要通过题设表达出来,它是问题和回答之间的桥梁。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其难点在于对“阻碍”、“变化”四字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分层次设计这样四个问题: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是什么?(并不是“阻止”,只是延缓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最终结果不受影响)。显而易见,上述三个问题的题设均来自对楞次定律的分解,其思维形式都是传统逻辑的性质判断,像这样从分析和综合的角度,由易到难地在题设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把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不懈地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一定能让课堂风生水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一定会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新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6)
[2]李文娟.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20)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魅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89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提问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加强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揭露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它展示出无穷的魅力,常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长期教学中的深刻体会,与广大同行们进行一些交流。
一、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教师问:“如果一杯水上面盖一张硬纸片,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可能大部分学生会说,水肯定会流出来了。演示现象时学生清楚地看到,这张硬纸片撑起了整杯水。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的好奇之心被激发,学习这节的兴趣被点燃。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悬念的诱发和解决,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二、能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上课教师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运动和力”这一节时,向学生提出:“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学生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煤有惯性。”此时的学生一般是昏昏欲睡,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接着问:“工人有没有惯性?”学生懒洋洋答:“有。”再问:“工人为什么没有进入灶内?”学生惊异,立马使他们注意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三、能缓和坡度,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要采取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即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如在讲授《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教师演示了小球沿弧形槽作平抛运动后,提出“平抛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可提出三个过渡性的小问题:①小球离开槽后的运动中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方向怎样?②小球在离开槽的瞬间有无初速度?方向怎样?③小球作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由于后三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原来较难的问题稍加思索就解决了,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能立竿见影地辨析易错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思考、反省、感悟。特别对学生认知的易错点,通过实验能立竿见影地加以辨析。如讲完一对相互作用力后,问:“拔河比赛获胜方是因为力气大吗?”在教学中,我故意找了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和一个高大威武的男生上台拔河比赛。开始时,高大的男生轻松获胜,引来全班一片笑声。紧接着我让男生穿上轮滑鞋再次比试,开始女生还有些拘束,结果却是瘦小的女生获胜。男生不服又比了几次,那位女生越来越自信,几次都完胜对手。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给对方助威,兴致盎然。再问:“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却输了呢?”很多学生都说:“男生穿的鞋很滑。”这时教师及时点拨 “拔河比赛获胜靠的不是手的力气大,关键是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通过现场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了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立竿见影地辨析了 “拔河比赛获胜方是因为力气大”这一易错点。
五、能温故而知新
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中提出他们预想不到的问题,或同一个物理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往往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对比有时能使某一事物格外突出,在熟悉和关心的事物中抽出问题,由于事物是熟悉的,而问题又是陌生的,两者对比更加强烈,更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问题的新鲜奇突,从而增加了问题刺激强度,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应用问题预设理论,设计系列代表不同思维阶梯的程序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预设是指问题中“题设”部分显露出已知和隐藏的某种思想,问题的预设主要通过题设表达出来,它是问题和回答之间的桥梁。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其难点在于对“阻碍”、“变化”四字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分层次设计这样四个问题: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是什么?(并不是“阻止”,只是延缓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最终结果不受影响)。显而易见,上述三个问题的题设均来自对楞次定律的分解,其思维形式都是传统逻辑的性质判断,像这样从分析和综合的角度,由易到难地在题设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把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不懈地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一定能让课堂风生水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一定会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新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6)
[2]李文娟.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