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有着内在关联,"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浓缩了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经过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历程。实践的唯物主义把作为社会主义"逻辑基础"的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活动的层面,只有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因为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践行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人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使命也就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 实践 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 创新
作者张奎良,1937年生,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在自己学说的形成时期,曾就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发表过十分精湛的见解。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表面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马克思目光锐敏,见解深邃,他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斗争中,不仅深刻地阐明了二者的内蕴关系,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实践对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契合机制和支撑作用。回顾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并对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作一全方位的透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实所激起的一种回响,因而最初都表现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就其产生的形式和途径而言,它同任何先进的思想一样,都是从现有的思想资料出发,表现为对已往思想的承接和发挥。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向来与进步阶级相携手,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坐标。18世纪的唯物主义曾经孕育和指导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文明就是在法国启蒙学派和唯物主义者的平等、正义、人权、博爱的呐喊声中产生出来的。
但是,法国唯物主义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在思想中铸造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而且还为未来推翻这个世界打下了伏笔。唯物主义哲学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依据它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准则,不仅封建制度要被推翻,就是取而代之的资本主义也不合乎理性和正义,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等待人们去描绘和争取,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逻辑前提。德国庸人只看到唯物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关照,而马克思则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了唯物主义的巨大潜力。那么,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又体现在哪里呢?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著名的《神圣家族》一书,其中专辟一章,题为"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源于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是"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页。]。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对其中某些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观察和判断。马克思重视的不是其思想的直接现实性,而是它的深层意蕴和逻辑引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和推论至极,那就不难发现"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自己就率先做了这样一番推论,他说:"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从人性、利益、环境等诸多推导所得出的结论和要求,显然是资本主义现实所满足不了的,只有在未来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达到。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法国唯物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166页。]。
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带有某种必然性。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的哲学根基,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而连带出的对感觉和经验的理性关注是社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前提。一般来说,只要能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理性地面对生活,就有可能在人性、环境、教育、犯罪等问题上得出切近实际的结论。正是这些结论的延伸和追寻才把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结起来,并成为社会主义理想和要求的诞生地。
当然,这决不是说任何唯物主义都能孕育社会主义。18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唯物主义内蕴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恩格斯才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当然也包括唯物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二、 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虽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持有颇多深刻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都紧紧地束缚在哲学中和书本上,他们不想也无力把他们的学说实践化,并在现实中得到回应。所以,法国唯物主义虽有社会主义意蕴,但和实际相距甚远,社会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逻辑和潜在的东西,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使之物化或对象化;它满足不了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需要,它的真正价值是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缺点是空想,而空想得以形成则源于轻视实践。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重在构想,因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32页。]。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列了空想社会主义对唯物主义的依赖,他说:"傅立叶是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出发的……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HTSS〗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比较有科学根据的法国共产主义者德萨米、盖伊等人,像欧文一样,也把唯物主义学说当做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168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又与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相联系,成为代表他们朦胧意识和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
为了珍视和光大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充分弘扬这种联系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对旧唯物主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进行革命改造,赋予唯物主义以"改变世界"的新功能。这就要把唯物主义从作为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直接导向"和"必然联系"的层面提高到实践活动的层面,在千百万人"改变世界"的活动中体现其"社会主义倾向",兑现社会主义的宗旨和理想。唯物主义无需自我束缚和自我封闭,它只要从"解释世界"的纯粹理论形态进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形态,其蕴含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宗旨就会立即解放出来,化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理想和宗旨的实践者和身体力行者,自然也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出于这种逻辑和理解,马克思才在其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一个科学命题:"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并说其全部使命"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浓缩了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经过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一方面它是对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充分肯定,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哲学根源,同时它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实践而使社会主义流于空谈的超越。它以"改变世界"的崭新思想呼唤出实践概念,又以实践为中介,把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连结在一起。这里突出的核心是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赋予哲学以"改变世界"的功能,只有实践形态的唯物主义才能把内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变为现实,从而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马克思的逻辑是:实践把唯物主义提升为共产主义,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因为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所以才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践行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人,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使命也就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的意义具有极其普遍的适用价值,它推出了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把唯物主义从注重物质的形态推进到注重实践的形态。时代的进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要求在坚持自然优先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方式和哲学视野,由追寻物质始基变为对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关注。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把费尔巴哈视野中那种抽象的生物学上的自然人变为活生生的社会人、历史人、具体人,把过去追逐的先人而在、与人无涉的纯粹抽象的物质世界变成人在其中生活和活动的世界。人和世界的现实化全都聚焦在实践上:只有实践才把人和动物分开,动物适应自然、融于自然,而人则改变自然,用生产活动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生活资料以满足生命需求,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现实人的不同个性;自然界也绝非与人他在,而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实现自然人化,形成人化自然。所以,只有实践生成的人和自然,才是真正现实的人和自然,只有这种现实的人和自然,才是现代哲学的真正视点,由于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唯物主义的;由于用人的活动来说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这种唯物主义又是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这种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唯物主义称为"新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正式将实践和唯物主义挂起钩来,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个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概念,并进而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
这样,马克思就站在哲学发展的前沿,把唯物主义提升到以实践为内核的新阶段。在历史上,17世纪的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的"纯粹唯物主义",18世纪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重视人但又由于轻视实践而不理解现实人的"直观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在扬弃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正确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唯物主义不是专注从物质出发去看世界,而是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存在的活动出发去看世界,这就把人视为实践主体,把主体的利益、意志的追求和价值判断带到活动中来,所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世界方式也是主体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时刻不忘记自己的革命天职,在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立即就把它贯彻到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是否重视实践,能不能从实践出发切入实际生活并进而带动整个理论,这是能否达到共产主义并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三、 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创新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已经指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全部问题都集于实践,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他在论述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设想时,郑重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实理解。
过去人们往往用静态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要么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理想、信念,要么归结为一种思想或世界观,要么认为是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要么理解为人的一种精神和品格。所有这些理解都有道理,在特定的意义上也很通行。但是马克思避开了所有这些说法,惟独突出实践,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归结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种理解表明,他本人就是坚定的实践唯物主义者,一贯遵循他自己确立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对共产主义也从实践活动方面加以界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理解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方面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表明了共产主义与实践的统一,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论作为信念、理想或是作为应当确立的状况,都不应远离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高高在上的虚幻存在。只有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意蕴和实际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只有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宗旨,离开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和改变现存状况的斗争,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特别注重实践,尊崇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实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命,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我们当下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但其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而不是在口头上和争论中去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兴旺繁盛。
为了确立实践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时时刻刻都不脱离正轨,必须牢牢树立社会主义重在实践的观念,给出行之有效的实践准则或实践模型:
1. 实践模拟。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可资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问题上存在着一个难以解脱的二律背反。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巨大的实践工程,像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为了避免失误,少走弯路,都需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其不成功的教训,这对于缔造一个新的世界是绝对必需的。然而,社会主义史无前例,它自身恰恰就缺少这种经验教训。这就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难题:社会主义运动需要实践经验作为参照系,而社会主义的首创性恰恰意味着它自身提供不了任何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要想使自己的一切活动不陷入盲目和被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以实践为师,在干中学,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自己校正自己,规范自己,这是社会主义的先天本性所决定的。
2. 实践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得失不仅依赖于重在实践的观念前提,更特别倚重于正确的实践运作,解决如何实践,怎样干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提到第一位的是实践决策和运作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是书本还是实际?是从先验的原则出发还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似乎不难回答,但在历史上,它不仅颇费踌躇,而且极易导向原则和书本。历史经验表明,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书本原则出发,照抄照搬,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如何起步的头等大事。社会主义运动必须重在实践和正确进行实践,而实事求是就是正确实践的起点,是决定社会主义成败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
3. 实践创新。实践不仅是经验之源泉,也是创新之事业。实践每深化一步都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为此,不仅要提倡实事求是,还要倡导解放思想,要大胆地尝试、创新,要有风险意识和敢作敢为的精神。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今日中国的一切成就,都是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中取得的。
4. 实践关照。要以人为本,永远把实践者置于主体的地位。社会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的状况如何,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充分的关照,人民的要求、愿望和呼声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或表达,人民是否充分地动员起来,真正自觉地投入创造性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极大。过去长期以来流行一种所谓"天然代表论",认为只要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自然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而不问实践中是否真正作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真正开展了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活动。这种理论既无视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利益,也麻痹了决策者自己,极易在人民和社会主义之间造成隔阂和鸿沟,并往往为腐败分子所利用,成为他们大搞腐败的保护伞。必须消除这种影响,把以人为本的宗旨落实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这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取的根本保证。
5. 实践维度。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始终受到两个维度的制约:一个是应然维度,主要指理想原则,即我们应该做到的;另一个是实然维度,主要指现实状况,即客观实际所能允许我们做到的。正确处理好两个维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实践影响极大。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它在实践中必须贯彻理想原则,既表明其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又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理想和正义性质。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超前的意识,那么它就无法体现自己的进步性,就将失去人民的信赖。但是,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承诺和兑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原则,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犯"左"倾盲动冒进的错误。正确的抉择应是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既在实践中恰当而适度地体现共产主义的公正性和先进性,又严格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现实的要求,不为一切超现实的美好动听语言所动心。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和求实精神的完美统一。
〔本文责任编辑:翟 适〕
关键词 实践 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 创新
作者张奎良,1937年生,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在自己学说的形成时期,曾就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发表过十分精湛的见解。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表面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马克思目光锐敏,见解深邃,他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斗争中,不仅深刻地阐明了二者的内蕴关系,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实践对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契合机制和支撑作用。回顾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并对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作一全方位的透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实所激起的一种回响,因而最初都表现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就其产生的形式和途径而言,它同任何先进的思想一样,都是从现有的思想资料出发,表现为对已往思想的承接和发挥。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向来与进步阶级相携手,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坐标。18世纪的唯物主义曾经孕育和指导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文明就是在法国启蒙学派和唯物主义者的平等、正义、人权、博爱的呐喊声中产生出来的。
但是,法国唯物主义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在思想中铸造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而且还为未来推翻这个世界打下了伏笔。唯物主义哲学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依据它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准则,不仅封建制度要被推翻,就是取而代之的资本主义也不合乎理性和正义,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等待人们去描绘和争取,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逻辑前提。德国庸人只看到唯物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关照,而马克思则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了唯物主义的巨大潜力。那么,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又体现在哪里呢?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著名的《神圣家族》一书,其中专辟一章,题为"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源于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是"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页。]。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对其中某些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观察和判断。马克思重视的不是其思想的直接现实性,而是它的深层意蕴和逻辑引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和推论至极,那就不难发现"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自己就率先做了这样一番推论,他说:"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从人性、利益、环境等诸多推导所得出的结论和要求,显然是资本主义现实所满足不了的,只有在未来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达到。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法国唯物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166页。]。
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带有某种必然性。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的哲学根基,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而连带出的对感觉和经验的理性关注是社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前提。一般来说,只要能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理性地面对生活,就有可能在人性、环境、教育、犯罪等问题上得出切近实际的结论。正是这些结论的延伸和追寻才把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结起来,并成为社会主义理想和要求的诞生地。
当然,这决不是说任何唯物主义都能孕育社会主义。18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唯物主义内蕴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恩格斯才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当然也包括唯物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二、 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虽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持有颇多深刻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都紧紧地束缚在哲学中和书本上,他们不想也无力把他们的学说实践化,并在现实中得到回应。所以,法国唯物主义虽有社会主义意蕴,但和实际相距甚远,社会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逻辑和潜在的东西,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使之物化或对象化;它满足不了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需要,它的真正价值是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缺点是空想,而空想得以形成则源于轻视实践。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重在构想,因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32页。]。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列了空想社会主义对唯物主义的依赖,他说:"傅立叶是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出发的……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HTSS〗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比较有科学根据的法国共产主义者德萨米、盖伊等人,像欧文一样,也把唯物主义学说当做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注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168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又与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相联系,成为代表他们朦胧意识和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
为了珍视和光大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充分弘扬这种联系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对旧唯物主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进行革命改造,赋予唯物主义以"改变世界"的新功能。这就要把唯物主义从作为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直接导向"和"必然联系"的层面提高到实践活动的层面,在千百万人"改变世界"的活动中体现其"社会主义倾向",兑现社会主义的宗旨和理想。唯物主义无需自我束缚和自我封闭,它只要从"解释世界"的纯粹理论形态进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形态,其蕴含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宗旨就会立即解放出来,化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理想和宗旨的实践者和身体力行者,自然也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出于这种逻辑和理解,马克思才在其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一个科学命题:"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并说其全部使命"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浓缩了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经过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一方面它是对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充分肯定,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哲学根源,同时它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实践而使社会主义流于空谈的超越。它以"改变世界"的崭新思想呼唤出实践概念,又以实践为中介,把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连结在一起。这里突出的核心是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赋予哲学以"改变世界"的功能,只有实践形态的唯物主义才能把内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变为现实,从而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马克思的逻辑是:实践把唯物主义提升为共产主义,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因为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所以才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践行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人,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使命也就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的意义具有极其普遍的适用价值,它推出了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把唯物主义从注重物质的形态推进到注重实践的形态。时代的进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要求在坚持自然优先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方式和哲学视野,由追寻物质始基变为对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关注。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把费尔巴哈视野中那种抽象的生物学上的自然人变为活生生的社会人、历史人、具体人,把过去追逐的先人而在、与人无涉的纯粹抽象的物质世界变成人在其中生活和活动的世界。人和世界的现实化全都聚焦在实践上:只有实践才把人和动物分开,动物适应自然、融于自然,而人则改变自然,用生产活动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生活资料以满足生命需求,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现实人的不同个性;自然界也绝非与人他在,而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实现自然人化,形成人化自然。所以,只有实践生成的人和自然,才是真正现实的人和自然,只有这种现实的人和自然,才是现代哲学的真正视点,由于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唯物主义的;由于用人的活动来说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这种唯物主义又是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这种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唯物主义称为"新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正式将实践和唯物主义挂起钩来,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个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概念,并进而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
这样,马克思就站在哲学发展的前沿,把唯物主义提升到以实践为内核的新阶段。在历史上,17世纪的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的"纯粹唯物主义",18世纪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重视人但又由于轻视实践而不理解现实人的"直观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在扬弃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正确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唯物主义不是专注从物质出发去看世界,而是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存在的活动出发去看世界,这就把人视为实践主体,把主体的利益、意志的追求和价值判断带到活动中来,所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世界方式也是主体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时刻不忘记自己的革命天职,在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立即就把它贯彻到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是否重视实践,能不能从实践出发切入实际生活并进而带动整个理论,这是能否达到共产主义并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三、 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创新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已经指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全部问题都集于实践,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他在论述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设想时,郑重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实理解。
过去人们往往用静态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要么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理想、信念,要么归结为一种思想或世界观,要么认为是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要么理解为人的一种精神和品格。所有这些理解都有道理,在特定的意义上也很通行。但是马克思避开了所有这些说法,惟独突出实践,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归结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种理解表明,他本人就是坚定的实践唯物主义者,一贯遵循他自己确立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对共产主义也从实践活动方面加以界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理解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方面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表明了共产主义与实践的统一,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论作为信念、理想或是作为应当确立的状况,都不应远离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高高在上的虚幻存在。只有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意蕴和实际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只有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宗旨,离开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和改变现存状况的斗争,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特别注重实践,尊崇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实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命,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我们当下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但其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而不是在口头上和争论中去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兴旺繁盛。
为了确立实践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时时刻刻都不脱离正轨,必须牢牢树立社会主义重在实践的观念,给出行之有效的实践准则或实践模型:
1. 实践模拟。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可资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问题上存在着一个难以解脱的二律背反。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巨大的实践工程,像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为了避免失误,少走弯路,都需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其不成功的教训,这对于缔造一个新的世界是绝对必需的。然而,社会主义史无前例,它自身恰恰就缺少这种经验教训。这就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难题:社会主义运动需要实践经验作为参照系,而社会主义的首创性恰恰意味着它自身提供不了任何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要想使自己的一切活动不陷入盲目和被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以实践为师,在干中学,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自己校正自己,规范自己,这是社会主义的先天本性所决定的。
2. 实践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得失不仅依赖于重在实践的观念前提,更特别倚重于正确的实践运作,解决如何实践,怎样干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提到第一位的是实践决策和运作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是书本还是实际?是从先验的原则出发还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似乎不难回答,但在历史上,它不仅颇费踌躇,而且极易导向原则和书本。历史经验表明,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书本原则出发,照抄照搬,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如何起步的头等大事。社会主义运动必须重在实践和正确进行实践,而实事求是就是正确实践的起点,是决定社会主义成败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
3. 实践创新。实践不仅是经验之源泉,也是创新之事业。实践每深化一步都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为此,不仅要提倡实事求是,还要倡导解放思想,要大胆地尝试、创新,要有风险意识和敢作敢为的精神。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今日中国的一切成就,都是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中取得的。
4. 实践关照。要以人为本,永远把实践者置于主体的地位。社会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的状况如何,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充分的关照,人民的要求、愿望和呼声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或表达,人民是否充分地动员起来,真正自觉地投入创造性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极大。过去长期以来流行一种所谓"天然代表论",认为只要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自然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而不问实践中是否真正作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真正开展了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活动。这种理论既无视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利益,也麻痹了决策者自己,极易在人民和社会主义之间造成隔阂和鸿沟,并往往为腐败分子所利用,成为他们大搞腐败的保护伞。必须消除这种影响,把以人为本的宗旨落实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这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取的根本保证。
5. 实践维度。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始终受到两个维度的制约:一个是应然维度,主要指理想原则,即我们应该做到的;另一个是实然维度,主要指现实状况,即客观实际所能允许我们做到的。正确处理好两个维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实践影响极大。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它在实践中必须贯彻理想原则,既表明其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又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理想和正义性质。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超前的意识,那么它就无法体现自己的进步性,就将失去人民的信赖。但是,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承诺和兑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原则,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犯"左"倾盲动冒进的错误。正确的抉择应是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既在实践中恰当而适度地体现共产主义的公正性和先进性,又严格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现实的要求,不为一切超现实的美好动听语言所动心。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和求实精神的完美统一。
〔本文责任编辑:翟 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