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号染色体上一个银屑病基因(Psors1)的鉴定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科医师很早就注意到银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特性,且其遗传方式不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众多学者通过连锁技术对银屑病家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寻找银屑病易感基因,结果分别在染色体6p、17q、4q、1q和3q处获得了银屑病基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位点现在依次被命名为Psors1、Psors2、Psors3、Psors4和Psors5。其中位于染色体6p213处的Psors1在多种人群中均为决定银屑病易感性的主要位点。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了1例76岁的妇女,诊断前2年出现全身性瘙痒,以腹壁、乳房、上背部较着。口服抗组胺药、抗焦虑药及外用润肤液治疗无效。血液学、生化、X线透视均排除潜在的系统性疾病。经全科医生及皮肤科专家会诊,因缺乏皮损,诊断为“不明原因瘙痒”。由于持续、剧烈的上背部瘙痒,患者反复要求活检,以排除“皮肤癌”。医生从心理学方面考虑,对患者上背部进行了活检。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然后
窄谱中波紫外线(UVB)光疗法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已证明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该实验的目的是寻求使用该疗法时,如何才能通过减少UVB照射次数和累积剂量来缩短疗程并把副作用降到最低。作者比较了每周2次与4次小剂量311nm 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69例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单盲法分成每周2次治疗组(44例)和每周4次治疗组(25例),予311nmUVB照射所有皮损,以1/2最小红
期刊
研究已证实HIV传播与性传播疾病(STD)有关。临床表现具有溃疡的STD患者可促进HIV的传播,STD对于HIV感染的影响是事关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梅毒可促进HIV传播或增加对其易感性。在美国梅毒作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31个县的感染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0%,也有少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该文系统地复习了美国的梅毒患者中HIV感染情况的文献资料。
期刊
病毒疣的标准疗法主要是破坏性的,复发率高。通过刺激机体免疫以识别和清除疣病毒的药物因此受到了关注。西咪替丁对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作者作了西咪替丁治疗成人和儿童多发性病毒疣的开放性研究。
期刊
拥有一台个人电脑配上调制解调器和必备的软件就可以经电话线进入能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网络世界。和其它学科一样,网络上也有丰富的皮肤病学的信息。如何查找和使用这些信息是许多皮肤病专业人士当前面临的问题。该文拟从皮肤病学角度专门介绍因特网上关于皮肤病学的信息资源,讨论查找有关信息的方法,罗例一些有用的网址,以期对皮肤病学专业的读者们有所启发,进而打开网络世界之门,让网络为你的专业服务。
在艾滋病相关性、非洲地方性和经典散发性Kaposi肉瘤中均检测到人疱疹病毒8型(HHV-8),因而该病毒被看作Kaposi肉瘤发生的病因。家族性Kaposi肉瘤罕见,人们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可能与HHV-8无关。作者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方法,对2例家族性Kaposi肉瘤的病理活检组织作了HHV-8的特异性DNA序列(KS330 Bam序列)检测和分析。2例患者系同胞兄妹,在两个
期刊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难点较多.近几年来进行了新探索,出现许多治疗银屑病的新疗法,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现将其综述如下.
现行的各种应用于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断方法存在种种限制。原位杂交技术虽已广泛用于各领域的研究中,但其根据真菌核酸序列不同用于真菌病的鉴定、诊断研究却起步较晚。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直观等优点,仍显示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日益重视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来研究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综述近几年国外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异常基因与银屑病发病关系的有关进展.
银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是中性粒细胞在皮损内的浸润聚集。炎症介质被认为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介素-8、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B4、C3a、C5a)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的含量异常,治疗后降至正常。不同的趋化因子的拮抗剂在治疗银屑病有一定的疗效。现综述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与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关系,并探讨相应的治疗药物。